分享

大足城

 优游哉客栈 2020-07-02
南山观景台是俯瞰大足城全貌的最佳点。

北望,北山如黛。 大足老城在北山与南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母亲河濑溪河自西而东穿城而过,南山脚下就是濑溪河,隐约可见弧形轮廓。

老城西起西门,东到东关。西门和东关都是乡场,逢369的阳历赶场,比如13号、26号等。

老城中轴线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起点是南山脚的插旗山大桥,横跨濑溪河,自南而北直通宏声广场,尽头是大足区政府大楼。街道中点有一十字路口,左转进入商业街,大足最繁华的地方。

东望,是大足新城。

老城与新城呈阿拉伯数字“7”,老城是一横,新城是一竖,脚下南山处于半包围结构内。

大足城看起来更像一座崭新的城市,如同最近二十年中国其它地方一样,摧枯拉朽扒掉了老建筑,清一色的新楼盘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城市规模膨胀了好多倍。

大足,大丰大足的意思。

大足城有一千多年历史。唐朝安史之乱后,朝廷引以为戒,添置州县分化地方集权,758年,大足县与昌州同时设置。最初州府和县衙都不在大足城,唐朝末年,枭雄韦君靖的崛起改变了大足县和大足城的历史,885年,韦君靖于龙岗山(北山)营建军事营寨——永昌寨,把州府和县府移置大足,大足城从最初的一个普通小集市,一跃成为州府治地,自此确立了大足城地位。它在昌州存在的几百年里,一直是州府所在地,并且作为县城沿袭至今。

北山石刻有韦君靖石像和记载生平事迹的《韦君靖碑》,石像编号“1”只有了解韦君靖对大足的深远影响,你才会明白“1”的含义。

大足城因他而诞生,大足石刻因他而诞生,五金业因他而兴盛,龙水镇因他而崛起,千年之前的他奠定了大足今天的产业格局。他是大足历史上当之无愧第“1”人。

老城没有新城光鲜亮丽,却浓缩了千年历史,承载了无数大足人的记忆,至今依然是大足城的核心。 我们从东关沿濑溪河溯流而上到西门,游览大足城老城区。

东关大转盘,这一带是老城与新城的结合部。

石柱高耸,表面有浮雕。柱顶图案酷似农业银行标志。

鱼和稻穗,寓意大足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

塑像出自当地石刻匠人。大足现在的石刻匠人,手艺传承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开创大足石刻的那批工匠,他们雕刻的多是手工艺一样的小件出售,多数作为摊贩集中在北山石刻和宝顶石刻。游客参观完石刻再来看他们的作品,会发现一 一对应大足石刻里的雕像,两者割裂不了的血缘如同现代石刻匠人对于唐宋先辈的传承。

石刻之乡

韦君靖在北山首凿佛像,拉开了大足石刻长达几百年声势浩大的兴建序幕。

五金之乡

韦君靖扩军备战,于龙水大规模打造军械,以及后来长达几百年的石刻建造,兴盛了大足五金行业,繁荣至今,历史上一直是农业之外的第二大产业。

大足欢迎你

这是一组现代塑像,而非石刻,少了神韵,更像工艺品。

东关大转盘,向南是大邮公路,贯穿大半个大足,串联了大足最重要、繁华的几个城镇:龙水镇是重庆最大的镇,私营经济发达,厂房林立;双桥镇(双桥经开区)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邮亭镇不仅是工业园区,更是大足通往永川、荣昌、乃至重庆的南大门。

向北直达宝顶石刻。

向西可往四川安岳县。

向东是铜大路,通往铜梁区城。它是大足历史上第一条公路。民国时期修建这条公路,发生了大足有史以来最大的贪腐案——铜大马路案,轰动大足,历时数年。凡是清查此案的县长,丢官的丢官,免职的免职,后来的县长再也不敢沾手,案子多年悬而未决,最后不了了之。

东关老大桥,离东关大转盘几百米远。

古时叫做东郭虹桥,始建于明代,乾隆年间扩建,嘉庆年间水毁后重建。全部石头建造,古时大桥有桥廊遮风避雨,桥头有亭子供人休憩。1928年修建铜大路,为了通行车辆,拆除了桥廊和亭子。 

老大桥在清代大足知县李德的诗里是这样: 

东郭虹桥 

溪流曲曲绕城东,百尺长桥落彩虹。

江面烟霞横断锁,镜中楼阁倒连空。

升仙鹤返人疑雪,题柱客来马趁风。 

东海何时驱石到,济川端的有神工。

老大桥十年前有大黄葛树环抱桥墩,枝叶茂盛,在河面投下大团摇曳不定的浓荫,是东关一大奇景。后来加固桥墩被砍除。

桥头有黄葛树,几十米外的岸边另有四棵古老黄葛树。

它们是大足城最年长居民。

黄葛树是盆地最具地域特色的树钟。N年前三峡大移民,某段时间电视上经常报道,有一期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温总理探望移民北方的三峡人,其中一位老农说:经常梦到家乡的黄葛树,过来(北方)带了几颗幼苗,可惜没种活。后来总理安排空运送去黄葛树苗。没有报道树苗是否存活,我想没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许多盆地人,乡愁就是村头河边的黄葛树。

旧照,黄葛树与青瓦房一角

河边一树,以前树下有一户人家,房屋是七八十年代的砖瓦房,青砖黑瓦,从桥上望去尤其醒目。树冠巨大,部分枝叶横掠水面,漏过树叶的光斑与倒影一起摇晃不定;部分枝叶覆盖屋顶,显得砖瓦房特别地矮小;屋前院坝经常趴伏一条大黄狗,懒洋洋地晒太阳,竹竿上晾晒着衣物,偶尔能看见租户的身影。

每次带游客从桥上经过,他们不约而同驻足观望,拍照。在他们眼里,小桥、流水、人家莫过于此吧。

我非常纳闷,为什么我们本地人熟视无睹?后来找到答案,我们平时的生活程序化,人就像装在套子里。外出旅游,就像从套子里解放出来,心情自由放松,所有的感官都苏醒过来,眼睛看到美景,鼻端嗅到花香,风从皮肤上掠过...这大概就是旅游的魅力吧。

重建后的河边古树

2019年,房屋被拆除,河岸建成滨河小路。大足城最后一户砖瓦房消失,与之消失的,是那个乡土时代树林里无忧无虑的童年,里弄小巷如同野草勃发的青春,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和网络。时代的巨变悄无声息。

东关小巷,墙根一排修鞋的老头老太

大桥一带是东关最热闹的地方,围绕农贸市场,以前赶场天人头攒动,拥挤不通。现在越来越平常,来赶场的多是农村上了年纪的人。

小时候赶场,老家离龙水镇十几里远,天没亮就上路,从泥巴小路走上石板大路。不断汇入岔路上的行人,人越来越多,连成一条蜿蜒的长线。熟人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拎着鸡,有的提着蛋,有的背着背篓,有的挑着担子,三三两两的熟人一边赶路一边摆龙门阵,一路上好不热闹。街上更是人山人海。

八十年代,赶场天最常见的场景。

茶铺里,露天坝,人们喝茶打长牌,或是摆龙门阵,真正地穷开心。

上图老农们正在打长牌,牌头是梅花点数,中间是杨家将人物像。打长牌是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娱乐,逢年过节必不可少。

东关菜市场附近,进城卖菜的农村人与城里人讨价还价。

农村老人小背篓背着菜,一手拎秤,走街串巷卖菜。 这在以前常见的街景现在越来越少,人们已经习惯了超市购物。 街边是香樟树。大足城近年栽种最多的是榕树,非常适合盆地高湿气候,几年就长成大树。四季长青,春天嫩绿,像嵌进了阳光,绿得通透;夏天枝叶舒展,旺盛得肆意;冬天深绿发黑,像灰色低暗的天空,让人压抑。

东关火烧坝

桥头这条东西向的街道,从东关一直通往西门,这是老城历来的主街道,与濑溪河相伴而行,贯穿老城。

与之平行的街道,有河对岸的南环路,从南山脚下经过;有北环路,从宏声广场前经过;有北环二路,从区政府大楼前经过。

七八十年代的东关

较场口

图上这栋新修建筑所在地,2017年以前是大足最后一排明清时期的椽架房街面,也是算命一条街。那时街边是法国梧桐,树干斑驳沧桑,夏天时枝叶茂盛,炽盛的阳光漏过树叶,斜进铺面,在三合土地面上随风跳跃。老式铺面正中一张八仙桌,垂下一面红布幅,上写阴阳八卦”“诸葛神算之类,桌后坐一神神叨叨老头,昏昏欲睡。以前每次打这里经过,都有穿越时空回到N年前的错觉。算是大足一景。

从东关老大桥步行十几分钟,来到此地,前文提到的中轴线上的十字路口。前行进入商业街——大足最繁华的地方。

右手的街道直通宏声广场。

夜色中的宏声广场灯火璀璨

广场尽头是区政府大楼,后面北山横亘。

民间传说,政府大楼的选址得到高人指点,大楼位居宝座正中,北山环抱如椅背,聚风敛财,前面濑溪河流过,如古代官员蟒玉缠腰,贵不可言。大吉之象,在这里当官稳如泰山。

热闹的商业街

眼前是大足印象商贸城,有影院、电游、餐饮、商场...

新世纪百货,重庆本土大型连锁商场,遍布重庆。

游客可在此补给旅途用品。

街边烧烤店,顾客多是年轻人。

街头越来越多这样的小吃店、饮品店,以及遍布全国千篇一律的连锁店,使得城市越来越同质化。

前行100米进入步行街

看见对面那条岔街了吗?进去几十米,不用担心找不到,人扎堆的地方,准是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丁家坡洋芋

土豆有块状的,有片状的,另外还有条状,图中卷曲的是豆腐皮。怕辣的游客绕行,红亮的油辣子看着就让人冒汗!

丁家坡洋芋在十几年前不知不觉红遍大足城,究其根源,更多地来自于一种情怀。丁家坡是一个多年的老小区,不远处是足师校”——大足师范学校的简称,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地方,近水楼台的原因,丁家坡成为学生闲暇里常去的地方,洋芋成为上世纪为数不多学生消费得起的大众零食。九几年足师校编制撤销,丁家坡洋芋成为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后来因为爆辣的鲜明特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追捧,成为大足名小吃。

清明粑,手机拍摄效果不好,实际颜色青翠喜人,勾人食欲。它是一种季节性小吃,原料来自当地野生野长、星星点点的清明花,一种早春里的小株植物,据说清明节后开花,就不能食用了。吃起来口感软糯,细嚼有春天的清香,馅是腊肉丁和糖汁,有咸有甜,有陈有鲜,好吃!

拐进眼前这条岔街,可以看见不远处几家小吃店,卖凉面、凉粉、沙锅米线。

凉面,酸辣爽口,吃得毛孔舒张,热气直冒,辣得一边嘶嘶吸气,一边直呼过瘾。四川话:巴适!巴适得狠!凉面、凉粉最受欢迎是两个时候,一是春节的大年初一,当地有吃素不吃荤的传统,大年初一礼佛,以求一年顺昌。人们全部涌上街头赶场,看够了玩够了,便吃上一碗凉面。街面上也多出许多小摊,无不是人头攒动,生意爆棚。二是炎炎夏日,热得吃饭都成了一种负担,稀饭凉面大受欢迎,凉面开胃,稀饭解暑,再来上两个咸味十足、蛋黄泛沙的咸蛋,一瓶啤酒,神仙一样的日子!

凉虾是消夏解暑的传统小吃。冰够足,砂糖水够多,虾状米粉够软和,冰粉够爽滑,间以芝麻、花生、少许陈皮,味道够香!糖水金黄,冰粉晶莹剔透,凉虾白生生爱人,盛在青花碗里,不啻于一片冰心在玉壶

初春里的法国梧桐,光秃秃的枝丫上还残留着去冬的枯叶。

大足人想起大足城,记忆里首先就是这些梧桐,冬天在蒙蒙雨雾里光秃秃地树枝朝天,显出无尽萧瑟;夏天里枝叶茂盛,荫出一地清凉;秋天里枯叶飘落,踩上去吱嘎脆响...它们在街道两边,从西门一直延伸到东关。它让人印象深刻,躯干斑驳显得沧桑,夏天与茂盛树叶的生机勃勃形成鲜明对比,互为衬托,显出两种极端的美。

北山梯道两旁多有法国梧桐,根据大小,疑似与大足城同批栽种。查阅大足县志,北山景观曾于六十年代在博物馆馆长陈习删带领下大规模整修,大概那时候移植了法国梧桐。陈习删是一位被低估的大足本地名人,正是他,才有了1945年大足石刻被专家考察团发现,艳惊世界。

近年城市改建,大足城里法国梧桐只剩下了步行街这一段。

2006年,在这里的梧桐树下,猝不及防遇上多年不见的同学妹妹。夏天的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树叶漏下来,晃得人眼睛生疼。

整个冬季像冰棒在阳光里融化,初春的世界敞亮开来,让人从身体暖和到心底。

相对大城市,少有人身着职业装步履匆匆,大都随意个性的装扮,不慌不忙,步态悠闲。小地方的闲适随处可见。

五六十年代大足城街景,对比前图现在的步行街(参照物新华书店),那时的街道好窄。

步行街一旁,濑溪河边滨河路的天主教堂,大概躲避尘世的喧嚣,大门紧闭,需绕行一侧的小巷,从后门进入。里面有神职人员热情接待。

清朝末年,天主教在大足引起民愤,龙水镇的余栋臣聚众起义,三打天主教堂。成为大足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近年天主教在大足传播广泛,触角延伸到农村,多有老头老太太入教。现在最有影响的是石马镇天主教堂,有几百年历史,保存完好,每年天主教节日人山人海。

教堂旁边的濑溪河融入春阳,波光粼粼,显出小城的柔美。

抬头见山,低头有水,这是小县城有别于大城市最大的特点。

步行街另一边,有环城北路,两旁遍植黄葛树。夏天,茂密舒展的枝叶在马路上空形成绿色拱门。

步行街尽头,地名老十字路口,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地方,这里是历史上昌州古城的中心。

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古城图,对照眼前的十字路口,才会明白老十字路口这个字。

县志记载,宋毁篱垣建土城,也就是说,宋代之前大足城的城墙仅仅是简陋的篱笆,宋代建成土墙。直到明代成化年间,又改用石头重建,成为我们现代人心目中古城的样子。

古城东南西北四门各有一座瓮城,城墙周长885.6丈(合2950米),古城面积相当于现在一个大型楼盘。古城墙高1.2丈(合4米),宽1.4丈(4.7米),宽可陈兵,具备重要的军事功能。大足县志记载,解放前大足城多次被土匪围城攻打。

路口往北,直通北山,步行约半个小时可到山上的北山石刻。

路口往南,步行半个小时可达南山石刻。

老十字路口通北门这条街,古代叫做大北街。北宋年间,居住于此的何正言父子出资修建了南山石刻里最引人瞩目的三清古洞、三圣母道教石窟,后来又出资重建白塔,何浩在北山观音坡为亡父何正言开凿佛像。北山石刻残存的题记表明,许多供养人(出资人)就是大足城居民。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闲暇之余,或是晚饭后散步,三三两两去到北山或南山,兴致勃勃观看石刻建造的盛况,佛像雕刻牵动人心,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自那时起石刻就已经与这座城市血肉相连!

大足古城的消失是近代一百年内的事情,最初民国修建铜大路,扒掉了东西南三座瓮城;上世纪八十年代,东簧门的最后一段城墙被扒掉,古城彻底消失。

大足城在历史上被称为棠城。现在的大足老城总共两个街道办,其中一个名棠香街道办,另有棠香街、海棠路、海棠大桥,以海棠命名的楼盘更是数不胜数。

大足海棠,被清代大足知县李德列为大足八景之首,又有清人在北塔悬崖刻字:海棠香国。古代的文人圈子,十个人里大概九个知道大足海棠,知道大足石刻的反而一个也没有。

历史上海棠是牡丹一样的名花。

关于海棠最出名的典故是海棠春睡:唐玄宗召见杨贵妃,妃子宿醉未醒,迟迟不到。高力士急令宫女扶出,只见杨贵妃发髻散乱,衣冠不整,醉态可掬,娇媚万状。玄宗忍不住说:哪里是妃子醉酒啊,简直是海棠春睡不足啊!

苏轼写有《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可惜海棠没有香味,张爱玲在书里写有三大恨:一恨鲥鱼有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曹雪芹写《红楼梦》只有八十回。

海棠越是漂亮,无香的缺憾便越是令人惋惜。花香在古代有非同一般的寓意,屈原在《离骚》里常常以花喻人,赞美高洁的品德;兰花因奇香而有君子兰美誉,古代文人常用空谷幽兰来形容淡薄名利的世外高人。所以千娇百媚的海棠有了香味,就名副其实的国色天香了。

小区海棠

南山道旁海棠

穿过老十字路口继续西行,几十米外一路口右拐,来到一商贸城。

这里是昌州府衙和县衙旧址,建筑之间几颗粗大的黄葛树郁郁葱葱。

宋朝《异香亭记》云:昌居万山间,地独宜海棠。意思昌州这个地方非常适宜海棠生长。

《冷斋夜话》记载:昌州府衙后院,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家属院,有一处名香菲堂的庭院,内有一颗海棠,树冠参天,芾蔽亩许,树冠达到600多个平方,我们通常见到的海棠一般是灌木状,这株海棠相当于现在五套房屋面积,非常夸张!最神奇的是,它开出的花有异香,这就了不得了!国色天香,名扬天下!

因为香海棠,发生了一则典故,在古代士林人尽皆知,更让大足海棠名噪天下。

故事发生在北宋,(那个时候大足石刻中最著名的宝顶石刻还没有影子,北山石刻正处于热火朝天的兴建中),虽然与大足海棠有关,却发生在距离大足几千里外的京城汴梁。有个士大夫李丹,在京城候缺一年,终于等到朝廷任命为昌州太守,有人劝他,昌州偏远,莫如想办法改授鄂州。彭渊材听说后吐掉嘴里的饭,急匆匆赶去李丹那里,劈头就问:谁给你出的主意?昌州这么好的地方,你竟然不去!李丹大吃一惊,急问:莫非那里待遇丰厚?渊材回答:不是。李丹松了一口气:工作很轻松?回答:不是。李丹不解:唔,那么昌州好在哪里呢?渊材回答: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难道不是好地方吗?人们把这件事当做笑话广为流传。

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彭渊材这个人很迂腐,从另外一个角度,难道不是李丹这个士大夫更可笑?他乍一听昌州是个好地方,着急得不得了,口不择言说:那里油水大吗?接着问:活儿轻松吗?得到否定回答后,立刻变得漫不经心。急功近利的丑态跃然纸上,岂不是更加可笑!

为什么我们会一致认为彭渊材好笑呢?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升官发财理所当然。把淡泊名利当作迂腐,把热衷名利认为天经地义,这就是自古以来的常态。

这个典故在许多古代文人笔记里都有记载,比如《冷斋夜话》、《墨客挥犀》等等,在士林里人尽皆知,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度?这个故事让所有人面对两个选择:你是像李丹一样在现实中蝇营狗苟?还是像彭渊材一样可笑地奔向诗和远方?

清代大足知县李德把海棠列为大足八景之首,并赋诗《海棠香国》,其中一句:最是渊材风雅处,劝人典郡意悠悠。

重点学校大足中学校歌《韶华》,是民国大足第一才子王风所作,歌词中有:韶华过去匆匆,莫放些儿空,趁此南屏翠耸,海棠香浓。琴韵书声风送,人在香国中。

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内江距大足两三百里,他随国民党去到台湾后思念家乡,于是挥毫泼墨作海棠图并题诗:我家香国为邻国,想到花时意像消,独恨少陵无逸兴,一生不解海棠娇。为什么张大千思念家乡却作图大足海棠呢?他客居台湾非常地不习惯,时时怀念大陆的生活,但是鉴于台湾当时高压的政治形势,却又不能宣之于口,就像思念内江老家却顾左右而言他地提起大足海棠,其处境如同当年因为战争而流落成都的杜甫(少陵)。可见张大千不仅画好,诗也好。其实他从来都没到过大足,海棠香国的名气由此可见一斑。

近几年,旅游成为摇钱树,海棠香国变得炙手可热。作为昔日昌州属地,相邻的永川市和荣昌区不遗余力争抢海棠香国的所有权,积极打造海棠主题公园和旅游项目。大足也在去城十里远的惜字阁村修建了海棠公园。

可惜海棠再没有香味。

南宋《舆地纪胜》记载:昌州府衙后院有平山堂,内有鉴湖、香霏堂、异香堂、云锦渡、芙蓉阁、春风台。

明朝万历年,有水池莲生并蒂,县令张养性建瑞莲堂,成为大足八景之一的西池嘉莲

也就是说,当年这个地方,有两处大足八景:西池嘉莲和海棠香国。

清朝道光年间,在这里的海棠池掘得半截古碑,碑首刻千机织佳句,上面残存诗作3首。现摘录其中《爱莲诗》:至人于物本无爱,于此胡为生爱心?与吾臭味苟相合,聊复寓意以自箴。濂溪百世诗,晁侯千载士。所见既同流,其爱故相似。文中濂溪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晁侯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

现在已没有海棠,只见着稀疏的行人。追思当年,该是怎样一番海棠盛景呢?沧海桑田,莫过于此。

几百米外是大足中学,里面遍植垂丝海棠,是欣赏海棠的绝佳地方,可惜闲人免进。

出来继续沿正街前行,十分钟后到达西门。

西门街景

又见黄葛树

西门的濑溪河,和下图对比,你就知道变化有多大!

以前这里叫做浓荫渡,是大足八景之一北塔悬岩最佳观看处,北塔在山上清晰可见。 现在举目四望,北塔不知道被遮蔽在哪一栋楼房后面。 


再去大足新城走马观花

仿建的昌州古城,城门

里面古色古香,有民风民俗陈列馆、昌州府衙,有大足特色的石雕手艺铺、龙水五金刀具铺,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小吃,有餐馆就餐,有茶馆休闲,有旅馆住宿。

昌州古城旁边是香国公园。

城门楼另一面匾额:香国公园。这边匾额:帝师楼。名称来自大足历史名人刘天成,清代进士出身,历任福建江南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少卿。

大足民间传说:刘天成是嘉庆皇帝老师,嘉庆称帝后,诏他进京起用,谁知已经去世一年,于是嘉庆写挽联:门生嘉庆主,恩师刘天成。

刘天成为人刚正不阿,清人笔记多有记载:时值和绅专权,官吏升迁罢免皆出和绅之手,廷臣争相奉承,刘天成独不趋附。一日私宴,和绅谓刘天成曰:公靴敝矣,何不易之?话中一语双关:你站错了队,形势不妙,何不到我这里来!拉拢之意显而易见。天成讽之曰:吾靴虽敝,而底尚坚,何易为?刘天成当然清楚和珅的意思,但是他直接怼回去:虽然不得势,但是我行得端做得正,怕啥子噻!和绅恨之入骨,寻机弹劾,刘天成被迫告老还乡。

刘天成有一首描写大足八景的诗,名字就叫做《大足八景》:一十四里八景全,海棠香国西池莲。南山翠屏兆科甲,宝顶烟云聚佛仙。滴水清波三汲浪,石潭夜月一轮圆。北塔悬岩文峰顶,东郭虹桥汇百川。你能从诗中找出八景来吗?我们已经介绍了大足城的四景,另外四景你能找到吗?

香国公园里的景点命名大多出自本地的典故或是传说。

海棠香国公园一角

公园很大,要走遍每个地方,少不了一两个小时。游览昌州古城和这里,需要半天时间,如果时间宽裕,可以再去不远的圣迹湖公园,或是三馆中心。

体育馆

新城的三馆一中心,实则七馆一中心,包括综合展览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美术馆、文化馆、老年大学及市民中心。

新城街景

总结: 

一,不管老城还是新城,一色现代建筑,没有古迹。只有保留下来一直沿用的老地名,比如西门、南门、东关、较场口、老十字路口,残留了些许历史的印记。

二,没有大城市建筑的盛气凌人,没有夜晚霓虹闪烁的醉生梦死,城外有山,城里有水,街道整洁,绿树成荫,处处透出小城市的安闲适意。

三,有人文典故助兴,有地方小吃一饱口腹。

四,当地人平和友善,无强买强卖、出租车宰客等乱七八糟现象。

大足优游客栈,与你一起解密大足:石刻,景点,古镇,历史人文,风土人情...解答关于大足旅游的一切疑问,提供住宿服务及免费导游。微信wsxjr2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