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兴德原创散文丨升学记

 真言贞语 2020-07-02

升学记

文/杨兴德

1964年我刚满十二岁,从临沂县城关镇政治街小学高小毕业。这年夏天,应届的两个毕业班,大约有近一百名学生,到临沂九中“即现在的临沂二中”参加初中升学考试。当时一共考了两门儿,一门语文,一门算术。那时的语文卷子不像现在有填空、选择、判断等类型的考题,只有解词、造句、作文等,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算术考卷是十道题,一般只有计算题和应用题。一个上午就考完了,接着就是回家焦急地等待。

那年的7月18号,小学的校友们满怀希望的互相约着去临沂一中去看榜。一进学校大门,大家什么也顾不上看,都急匆匆地向东跑去。学校办公区的路北,一块木板做成的公示牌上张贴着新生录取名单。我两眼焦急地在榜文上搜索着,突然同伴们高声提示我,你的名字在这里。我的目光急忙聚焦在我的名字上,我被分在一年级四班。啊!我考上啦!我真是高兴极了。同时,又在上面寻找着不少其他熟悉的同学的名字。因为那个时候临沂城没有几所中学,完全中学也只有“临沂一中”一所。我们居民区的孩子考上临沂一中的不多,近二百米长的巷道里,只有郁友华、黄秀琴、钟世贤和我四个人是那一届的初中新生。我们也顾不上看看学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就相约着兴高采烈地跑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报喜”去了。自此,我们走在巷子里,经常接受到大人们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秋天(9月1日),学校开学了,我们几个新生相约着去学校报到。这才注意看到,临沂一中正门朝西,大门前的排水沟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小石桥前,穿过一条赭红色的土路。这条路,向南通向烈士陵园和146医院,向北通向现在的解放路。大路对面的小广场上,栽有四根高耸入云的干扰台天线杆,据说那是干扰台湾敌台广播用的。

在四根中间高两侧低的、用砖砌成的柱子上,安装着学校的大门(柱子在1965年用水刷石外装饰),大门右侧的柱子上,悬挂着白底黑字的大木牌子,上边写着“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九个苍劲有力的舒同体的大字。远远望去,真的令人肃然起敬。

看门的大爷姓李,在一间青砖灰瓦、白灰勾缝的传达室里值班。他和蔼地告诉我们:一直向东走,有老师接你们。

走进大门,有一条栽有两排大杨树的路。这些杨树都有几搂粗,南北两侧的大树把这条大道对遮成了一条绿色的长廊。树上拴着一条用红布做成的横幅,上面贴着写有“欢迎新同学”五个仿宋体的黑色大字的红纸。路的尽头有一面很大的影壁墙和前花池,花池中间矗立着一尊向大家亲切招手的毛主席的石膏像。

穿过绿色的长廊,一条大路贯穿学校南北,分别通向学校的大操场和学校的后门。路东,整齐地排列着三排按苏联图纸设计的苏式教室(后来听老师介绍的)。青砖砌的墙,白灰勾的缝,青灰瓦片摆成四面坡的屋顶和西面设计成圆形的青砖发楦的拱门,这样的建筑物,我是第一次见到。

前两排教室的中间都是南北通透的穿堂,只有最北边那排教室的穿堂是临时堵着的,里面临时存放着施工用的水泥。每排教室的整体设计,都是坐北朝南东西走向成横U字形。教室前,一条宽宽的走廊的两头,各有一口回门向北的挂耳教室。最北面一排,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教室。我们六四级初中一·四班的教室,就是在这排教室的东部,最西面靠近穿堂的那一口。

走进教室,已经有不少同学先来了,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陌生的面孔。教室里长砖铺地,典雅的课桌排列得整整齐齐。宽大明亮的玻璃窗,四白落地的墙壁,给人一种胸襟透亮的感觉。每张课桌的左上角,都贴着一张班主任老师用毛笔正楷书写的新同学名字的小纸条儿。我在最前排最南面找到了我的课桌,坐了下来。我们的课桌和椅子也都是苏式制的,非常敦实扎重。深军绿色的桌盖下面有一个大大的桌洞,那是我们存放学习用具的地方。

同学们都在进行初次见面的相互介绍,显得十分和谐,同时也有些拘谨。这里面有十多个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和同年级的校友。大家相互打过招呼,自然有一番“他乡遇故知”的亲热。磨砂玻璃的黑板上,用粉笔书写着《新同学须知》,下面属着班主任老师的名字。这时,走进一位身材高大的青年教师,他操着一口莒南话向大家问好。我怯生生地问道,您是唐老师吗?他和蔼地回答,对,我是唐伦庭。你的座位稍微偏了点儿,不过以后每个月都要调一次座位的。一句话说的我心里热乎乎的,刚来学校的那种陌生感,立即就无影无踪了。

入学以后,开始逐步熟悉我们学校的环境。学校进大门以后,可以看到,主路南侧有一排小房,住着两家老师。大门北侧是两排青砖青瓦白灰勾缝的平房,记得赵明远校长的家就住在这里。再往北,是学校的大礼堂餐厅和食堂。礼堂南面的菜园子周边栽满了果树,果树上面已经结满了累累的果实。旁边一条小路,朝南通往东西走向的主干道,主干道的南面是学校的大操场。道路向东,中部南侧是学校的办公区,它也是一座苏式的青砖灰瓦,四面坡屋顶的建筑物,这就是学校的行政中心。

主席台的两侧种满了冬青和月季花等绿化植物,其中还栽有两大团木香花藤。春天,老远就可以闻到沁人心的花香,深吸一口气都能让人醉过去。那绿叶衬托下的白色花朵,就像瑞雪一样点缀着花藤。蓝天中随风飘移,变幻无穷的白云组成的图像,映衬出让人回味无穷的梦幻一般的仙境。这两团木香花大概有些年头了,主藤已经很粗。藤子中间有一个自然长成的空位,恰好能坐下一个人。天气炎热的时候,是一个乘凉打瞌睡的好地方。

教学区的三排教室布局合理:最南排是高中二年级四个班和高中三年级四个班的八口教室。中间一排,西面四口是初中三年级的教室,东面四口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室。最北边那排教室的东西两侧,分别由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二年级的八个班使用。那年扩招的高中三年级五班的教室,位于南北中心路西侧的实验室旁边。实验室坐落在办公区的北侧,它的前面是一个冬青包围着的方形花园。四周小路环抱下的花园里,种植有多种花卉和树木,记得里面还有许多弯弯枝丫的曲柳。在这些树枝上,挂着永远的嫩叶,那永远的嫩绿和那绿叶掩映下的夏日蝉鸣之声,也永远的回响在那时的少年的心头。可惜这种树在今天的校园里,再也找不见了。

我们班在最北排的教室里上课,所以对那里的印象最深。教室的后面,种植着挂满了绿色宝石的葡萄架。旁边的道路两侧栽满了合欢树,夏季我们经常闻到这种醉人的芙蓉花的清香。教室的前面栽了许多合欢树和枫树,浓郁的树荫,是我们乘凉的好地方。绿色的五角枫叶,随着初秋阵阵吹来的凉风唰唰作响,它好像在对着我们这些新生喃喃地诉说些什么。

啊,我醉了!我陶醉在这风景秀丽的学习环境当中。我们的理想,我们的信念,就在这临沂的最高学府里徜徉飞翔。也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求学时代的中学生活。

【作者简介】杨兴德(男),曾用名:杨绪华,杨丰源。江苏省赣榆县人,山东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鲁南技师学院高级讲师,2012年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