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紫薇院 2020-07-02

原创 生物流 2020-06-20 10:15:10

在前两篇文章中: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一)和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二),我们讲到囊泡与细胞膜进行全融合或半融合时,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情况。

那么,再进一步,先融合第一层膜,再融合第二层膜的情况在细胞中同样存在。

试想一下,如果是这种情况,此时,我们在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下会观察到怎样的过程呢?

我们本篇文章继续探讨。

先半融合,再全融合

同样的实验设置:细胞膜内层被绿色荧光标记,细胞外部充满红色染料。

当细胞膜与囊泡膜的融合过程分为两步时:

首先,第一层膜融合:细胞膜内层与囊泡膜外层融合,即半融合。

随后,第二层膜融合:细胞膜外层与囊泡膜内层融合,即全融合。

此时,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在x,z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是:

平坦的细胞膜(绿色),在第一次融合的瞬间,形成一个囊泡的形状;第二次融合,没有变化,仍保持囊泡的形状。

位于细胞外部的染料(红色),在第一次融合的瞬间,没有变化,没有进入囊泡内部;第二次融合,红色的染料进入绿色的囊泡内部。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观察到半融合状态:有绿色的囊泡结构,但内部没有红色染料;

随后,观察到全融合状态:有绿色的囊泡结构,并且红色染料进入绿色囊泡中。

实际上,在这个实验中,红色染料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指示了第二层膜的融合。

强调一下,在上述的实验中,设置是这样的:用绿色荧光标记了细胞膜的内层,并在细胞膜外加入了红色染料。

现在,请你来想象一下,有没有更加直接的方式来观察膜融合的过程呢?

mCLING标记细胞膜外层

很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同时标记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双分子层,一内一外,一红一绿。例如,内层用红色,外层用绿色;或者反过来,内绿外红。

我们知道,磷脂酶C位于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也就是说,标记磷脂酶C可以指示细胞膜的内层磷脂层。

那么,细胞膜的外层磷脂层能不能被标记呢?

答案是肯定的。

2014年,德国的Silvio O. Rizzoli实验室发明了一种能够与细胞膜外层磷脂层结合的荧光团物质,称为mCLING(membrane-binding fluorophore-cysteine-lysine-palmitoyl group)。mCLING是一种荧光耦合的、人造的、小的多肽链,这里的荧光可以自行添加,如添加绿色荧光或红色荧光。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通过给mCLING加上荧光,可以标记细胞膜,观察到细胞膜外层磷脂的动态过程。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现在,我们同时具备了标记细胞膜内外两层磷脂层的荧光工具:mCLING标记外层;磷脂酶C标记内层。因此,也就有了第二种方法,来观察囊泡膜和细胞膜的融合过程。

此方法,无需在细胞外使用染料。

我们直接来看实验结果。

同时标记细胞膜的内外两层——全融合

实验设置:细胞膜内层被红色荧光标记,细胞膜外层被绿色荧光标记,囊泡膜无颜色标记。

当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的瞬间,囊泡来不及变形。由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位于细胞膜内外层上的荧光蛋白(红色的PH-mCherry和绿色的mCLING-A488)会迅速移动到囊泡膜上。

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在x,z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是:

平坦的细胞膜在与囊泡膜融合的瞬间,细胞膜内(红色)外(绿色)两层同时出现囊泡的形状。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同样的实验设置,如果是半融合的情况呢?

同时标记细胞膜的内外两层——半融合

半融合,即只有细胞膜内层磷脂的红色与囊泡膜融合,而细胞膜外层磷脂的绿色没有与囊泡膜融合。

此时,超高分辨率显微镜在x,z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是:

平坦的细胞膜在与囊泡膜融合的瞬间,只有细胞膜内层(红色)出现囊泡的形状,外层(绿色)保持不变。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我们分析了全融合和半融合的情况,那么,现在,请你来告诉我,如果是先半融合,再全融合,会观察到怎样的过程呢?

如果你读到了这里,那么,相信你会很容易得出答案。该问题的答案就留给读者来思考了。

实际上,我们发现,细胞膜和囊泡膜,二者的关系无外乎三种情况:分离、半融合、全融合。分离和全融合的状态很容易理解,而半融合状态则是通过这样的实验设置验证得到的。

半融合状态通路

半融合状态通路(或称半分离路径hemi-fission pathway)指的是细胞膜与囊泡膜之间状态转变的过程,是一种时间上的变化,有多种组合形式,例如:

(1)分离→全融合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2)分离→全融合→半融合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3)分离→全融合→半融合→分离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4)分离→全融合→半融合→全融合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5)分离→半融合→分离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也许,你也可以想到其他的组合形式,那么,用类似的实验同样能验证你想象中的组合是否存在。

状态转变与分子机制

细胞膜和囊泡膜在细胞中无时无刻不再上演着分离与融合的戏码,分分合合体现在二者进行分离、半融合和全融合的结构转变过程中。

细胞膜最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行为复杂到超出你的想象(三)

分离可以变成半融合,半融合可以变成分离;半融合可以变成全融合,全融合可以变回半融合;实际上,分离和全融合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变。

这也正是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从融合到分离,是胞吞的过程;从分离到融合,是胞吐的过程。

在这些转变过程中,有无数的蛋白分子在发挥作用。

例如,从分离到融合需要钙离子感受器(Calcium sensors)的参与以及SNARE复合体作为分子机器,拉近细胞膜与囊泡膜的之间的距离;从融合到分离需要网格蛋白(Clathrin)、吞蛋白(Endophilin)、动力蛋白(Dynamin)等几十种蛋白的默契配合。

不同蛋白在转变过程中的功能,是揭开胞吞、胞吐过程机制的关键,也是该领域内的热点。

总结

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细胞膜也是一样。胞吞是细胞膜一分为二,变成细胞膜和囊泡膜;胞吐是细胞膜和囊泡膜合二为一,变成细胞膜。

看似只是简单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细胞膜却拥有多种复杂的行为,例如营养摄取、突触传递、病毒进入、激素分泌等。至今,科学家们对细胞膜功能的研究仍进行地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Zhao WD, Hamid E, Shin W, et al. Hemi-fused structure mediates and controls fusion and fission in live cells. Nature. 2016;534(7608):548-552. doi:10.1038/nature1859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