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斌与红二师 ——写在“七六”护校运动纪念日到来之际

 唯我英才 2020-07-02

走入位于保定学院的保定作家群文学馆,一幅名为《果实累累》的画作很容易引起参观者们的注意,落款中的“八十叟梁斌”,正是当代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先生。当时梁斌先生收到保定师专(2007年更名为现在的保定学院)寄来的纪念册后,有感“七六”护校运动潸然泪下。在画作中,梁斌先生述说了对“红二师”学习生活的追忆:“我于1930年考入保定二师至1932年‘七六’学潮,学习了很多革命的文学及社会科学,受了高级班同学很多帮助,懂得了一些马列主义……”短短数句,满是对母校的怀念与感激。梁斌在保定二师仅两年,但这期间的斗争经历、学习及生活,成为他日后写作的重要源泉和素材,为他走上文学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果实累累 梁斌 作

初 识

出生于蠡县梁庄的梁斌八岁入村学,在破旧不堪的村学中度过了四年的光景,只学了些国文和数学算法。1926年梁斌考入县里高小。在这里,他求知的渴望与老师们先进的思想不断碰撞,开始重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

这期间与梁斌往来颇多的有英语老师宋卜舟、算术老师刘宪曾、梁斌侄子梁蕴璞等,他们都是保定二师的毕业生,其中宋、刘二位老师是当时蠡县第一批党员。他们带着严修先生创立的二师精神——“启钥民智,砥砺贤才,胸怀国是,献身真理”去影响年少的梁斌们。在政治立场上,他们学习共产主义思想,关心时局,给梁斌讲解社会科学的知识,使梁斌开始逐渐跳出农村,关注家国,认清局势。在对新文化的态度上,二师的毕业生力所能及地传播新文学。梁蕴璞寄来了鲁迅的杂文集《坟》,宋卜舟老师讲朱自清的散文、郭沫若的新诗等,使梁斌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作品为梁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民主和理性的新文学精神也浸润了少年梁斌的头脑。

高小毕业时,宋卜舟老师的临别赠言更激励了文学造诣初显的梁斌。宋老师说“文学是一生的事业,我喜欢文学,但无所成就。小弟弟,希望你努力前进,能登上山顶……希望你能成为中国的作家!”正是带着二师前辈这样真挚的嘱托与期望,梁斌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也迈向二师的大门。

报 考

因为母亲的病情和家中的生计,梁斌不得不辍学一年。1930春,梁斌决心投考二师,因此回归高小补习功课。

当时复读所在班级的任老师丁浩川(二师毕业生),十分支持梁斌报考二师的决定,并给予了许多帮助。丁浩川在文学上颇有造诣,他特别欣赏创造社,崇拜郭沫若,经常挑选他们的作品向学生们讲解,梁斌受此影响也极为喜爱创造社的作品。

创造社革命浪漫主义的审美主张对梁斌创作《红旗谱》显然产生了极大影响。《红旗谱》被称为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诗式的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反割头税运动、“七六”护校运动。然而细读《红旗谱》,却能从中感受到浓郁的革命浪漫主义气息——书中充满了英雄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塑造了侠肝义胆的朱老忠等英雄形象,通过革命加恋爱的情节和传奇性的故事推动小说的整体叙述,这种革命浪漫主义一定程度上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动人心魄。

在丁老师的影响下,梁斌还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蒋光慈的小说和辛克莱的小说。梁斌后来谈到《红旗谱》时,还特别提到《红旗谱》开场是仿照辛克莱的《屠场》所做。“朱老巩大闹柳树林”“老虎子挥泪下关东”——这种以悲剧开场的创作手法,将英雄成长的道路映衬得更为悲壮,使《红旗谱》在表现燕赵慷慨悲歌时更有力量和美感。

斗 争

半年的补习使梁斌大有长进,在报考的两千五百人中,他考取了第十三名的好成绩。梁斌在自述中说“考上二师是不容易的。”“保定二师的校舍是最讲究的,南斋五排,都是坐北朝南……出了门是大操场,有篮球架子、足球网子、单杠、双杠”,可见梁斌对能在二师学习是非常珍视的。

在二师,梁斌过了最严格的团组织生活,在每周的小组会中,除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外,还学习党的刊物《曙前》《破晓》。动荡的时局将梁斌推向了斗争的前线,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梁斌表现出了强大的政治热情,积极领导团员深入工厂、农村、码头,进行抗日宣传,扩大抗日队伍。

一方面,这些斗争成为《红旗谱》的重要素材,梁斌虽未直接参与“七六”护校斗争,但前期学潮中的这些经历使梁斌在描绘斗争时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在斗争中梁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阶级意识和立场也更加明确。他认识到只有将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与巧妙的斗争策略结合起来,才可能取得对敌斗争的胜利。这一点在《红旗谱》中也显而易见,朱老忠由侠义豪爽的农民成长为有勇有谋的革命战士,就是梁斌将这个认识艺术化地运用到文学创作的结果。

学 习

二师的学术氛围浓厚,各种学术团体非常活跃,如社会科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世界语学会、武术会等。梁斌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这里,他阅读到了大量苏联革命文学作品。梁斌在《我与图书》一文中直言“苏联革命文学和俄罗斯文学培养了我”。这些作品呈现出火热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在当时契合了青年梁斌的美学要求。苏联作家主张用无产阶级的眼光看世界,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这也正是梁斌在后来创作中所走的道路。

除此之外,梁斌在二师还广泛涉猎了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读了许多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书籍,如《社会进化史》《政治经济学》《国家与革命》等等。

梁斌在广泛阅读,打开视野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内化,不断耕耘自己的天地。文学作品中的英雄主人公影响着他由懵懂的青年转变为坚定的战士,用共产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对他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如梁斌在回忆录中谈到二师学习时所说:“当时还不懂得改造世界观,实际上起了这个作用,读了这些书,我才懂得革命文学,下决心做一个作家,开始记笔记,记日记。再者,读了这些书,支持了我几年写文章,也支持战争年代几年工作中的观点、立场、方法。”

友 情

1932年,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二师,梁斌不得不离开母校,流亡到北平,经老师丁浩川的介绍,加入了北平的“左联”。同时与一些二师毕业生取得联系 ,与他们一起读书写文章,交流探讨,大家互相鼓励,逐渐将护校运动和高蠡暴动失败带来的不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1937年,梁斌回到故乡,在刘宪曾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筹办蠡县抗日救国组织。梁斌在后来的创作谈中披露刘老师也是《红旗谱》中地下党负责人“贾湘农”的主要原型。

在《红旗谱》的创作过程中,梁斌多次找到二师同学蒋东嵎,蒋东嵎是“七六”护校运动的亲历者,后又参加了高蠡暴动。蒋东嵎帮助梁斌回顾这些事件,并不断深挖其中的细节。梁斌将蒋东嵎的经历写在张嘉庆身上,完成了《红旗谱》中张嘉庆英雄人物的塑造。

在《红旗谱》中,梁斌通过大量真实的情节和人物去怀念那些在“七六”护校运动中出生入死的同学。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梁斌与二师同学的友谊也一直延续着,二师同学的名字多次在梁斌回忆录中出现,足以见得二师的人和事对梁斌一生影响至深。


编辑:晚小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