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绵状血管瘤

 脑健康 2020-07-02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也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畸形。它们偶尔发生或以家模式发生。在这些人群中,系列的MRI序列检查显示病变从无到有的病程演变。脑活检和放射手术后“海绵状血管畸形”从头开始的演变证实了病变的进化本质

致病基因

已经确立了3个“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致病基因,分别是:CCM1(KRIT17q染色体上)、CCM2(MGC46077p染色体上)和CCM3(PDCD103q染色体上

这些基因的致病性变异导致家族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发生,大约一半的散发患者脑内具有多个“海绵状血管畸形”

西班牙裔美国人中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几乎所有家族性病例都与KRIT1始祖突变有关非西班牙裔白人家庭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家族都和MGC4607PDCD10基因有关

病理检查

可见海绵状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桑葚外观,呈饱满的紫色簇。 它们的直径从2cm到几厘米不等。

镜下观察发现,“海绵状血管畸形”由扩张的薄壁毛细血管组成,内皮内衬简单,具有薄的、纤维状的外膜。血管壁不存在弹纤维和平滑肌。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经典描述中,病变内部的通道之间没有脑组织介入。然而,这可能不是“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基本标准,因为对7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一项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50例(70%)的标本掺杂着组织其他研究也注意到了一些病变内部的确存在着脑组织

由于既往出血,紧邻的周围组织通常充满含铁血黄素的胶质细胞

“海绵状血管畸形”包含着可能代表毛细血管扩张的扩张毛细血管这一发现支持海绵状畸形发展过程中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畸形分别代表了两个终端的这个整合性概念

“海绵状血管畸形”内部,通常在较大的病变中可以发现炎症钙化罕见状态下的骨化。

发育性静脉异常DVAs可能与“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

102例患者中,与“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的发育性静脉异常发生率为23%,与幕上区域相比,这种场合更多发生在后颅窝。

在随后的57例“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中发现与“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的发育性静脉异常25%,与“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不典型的静脉引流另外35%。

常见发病部位

 大脑半球“海绵状血管畸形”最常见的位置(70%90%)已被报道可存在于幕上各个区域,但最常见的是皮质下和优势侧的Rolandic颞叶区域

在大样本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统计当中,后颅窝病变约25%,大部分位于桥脑和小脑半球。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属于髓内病变 主要累及颈和胸区域

临床表现和自然病史

“海绵状血管畸形”在男性和女性中发生频率相等,平均年龄在3040岁之间,尽管女性更多地表现为出血和神经功能损害

静脉异常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相比,发育性静脉异常不典型静脉引流相关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症状性出血

“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和它们所处的位置相关。

幕上“海绵状血管畸形”表现为出血、癫痫和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在几个大样本的报道中,年出血率为0.25%1.1%。癫痫发作和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可能是占位效应微循环继发性损害的结果,也可能是微小脑出血局部血黄素沉积刺激皮质或皮质下组织的结果。

幕下“海绵状血管畸形”常表现为出血和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脑干病变表现为颅神经病变和长束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是由于这一区域存在大量的关键核团和纤维传导的缘故。因此,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自然病史比其他区域的病变更糟糕。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的年出血率为2%3%/年再次出血率接近17%21%。进行性神经功能下降见于39%的患者

无症状病变的自然史与表现为临床后遗症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有显著差异。一项包含122例患者(平均年龄37岁,范围482岁)的前瞻性研究 发现,50%的患者最初无症状平均随访34个月,无症状和有症状患者出血率分别为0.6%和4.5%。另一项研究中随访5年,首次出血2.4%已有出血者再次出血的可能性是29%。复发出血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

虽然既往出血是随后出血的持续的危险因素,但研究已经发现出血的其他风险因素神经功能缺损不一致结果这些因素包括性别、病变大小、位置、当前妊娠和多样性

至少一项为期4年随访观察性研究表明,与“海绵状血管畸形”相关的出血风险不受抗血栓治疗口服抗凝治疗的影响

诊断

通过“海绵状血管畸形”血流量极少的。因此,他们在血管造影可能不会显现,往往被称为“血管造影隐匿”。其他影像检查,特别是磁共振成像 在诊断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核磁共振(MRI)检查

MRI通常能确立海绵状血管畸形诊断

MRI检查应该包括梯度回波序列或敏感性加权成像,它们可以检测小的传统MRI序列上看不见的“海绵状血管畸形”

T1T2加权图像的特征发现一种随血液成分演变而变化强度的“爆米花”图像。病灶边缘的黑的含铁血黄素环MRI-T2MRI梯度回声序列上最明显,提示陈旧出血。

MRI上神似“海绵状血管畸形”的病变包括低度胶质瘤、出血性转移瘤(如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和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

一旦发现“海绵状血管畸形”,就应该获得对比度增强图像,以便描述任何潜在的相关联的发育性静脉异常。对比度增强序列和SWI序列经常显示发育性静脉异常,因为它们与正常血液流动有关。

另一方面,“海绵状血管畸形”可能只有可变的和无关紧要的分散的增强。这在手术计划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发育性静脉异常的切除可能会损害正常的皮质静脉引流方式,并导致静脉性梗死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CT通常显示非特异性、不规则、不同程度钙化高密度病变对比增强后,病变周围微弱的染色是一个可变的且非特异性的表现。

脑血管血管造影

导管的血管造影一般不推荐用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畸形”,除非怀疑是动静脉畸形。在大约10%的患者中,“海绵状血管畸形”显示毛细血管充盈或早期引流静脉。这些发现可能与脑膜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相似。

治疗

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畸形”,无论在颅内什么位置,都适合观察。

手术达到的病变

手术切除达到的症状性脑和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适应证包括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顽固性癫痫和复发的出血。

一组97例的大脑及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中,平均随访165例患者的手术效果好或良好。据报道,不良结果发生率为1.5%,总死亡率为1.5%。

另一组168例由“海绵状血管畸形”引起的症状性癫痫患者中,超过2/3的患者在术后3年无癫痫再次发作。 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叶内侧的病变<1.5cm的病变缺乏继发性全身发作的病变

另一个系列研究认为术前有较长癫痫发作史较差的癫痫控制不利的预后指标

手术无法到达的病灶

症状性的、被功能组织所包围(例如,rolandic皮质、脑干、丘脑/基底节区)“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通常采取观察的策略,尽管那些未治疗的“脑干和丘脑病变存在着糟糕的自然史。

对于种手术无法到达的病变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例如,伽玛刀是保守治疗的一种潜在的替代方法,现有的证据表明它确实会导致出血减少尤其是放射外科手术两年或更长时间后。然而,现有的、已发表系列研究中报道的“高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经验已阻止许多人使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来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

例如,对95例98个病灶的回顾性分析发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2年后患者的年化出血率17%下降到5%。然而,平均随访5.4年,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3%,这些并发症都能归因于放射治疗。此外,辐射相关损伤病变的临床进展联合效应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在随访期间显著下降

鉴于现有数据,我们建议不使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因其侵袭性的自然史而被治疗,当有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时,无论是否有再次出血,如果病变靠近软脑膜表面,或者病变处存在无功能组织通道,就被治疗。

在对139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切除的系统回顾中,早期神经致残的发率为45%84%的患者存在长期改善,16%的患者有病情恶化

来自魏社鹏的解读:

一旦头颅CT发现“海绵状血管畸形”,就应该实施磁共振平扫+对比度增强检查,以便描述任何潜在的相关联的发育性静脉异常

无症状的“海绵状血管畸形”,都适合观察。

手术切除达到的症状性脑和小脑“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适应证包括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顽固性癫痫和复发的出血。

症状性的、被功能组织所包围(例如,rolandic皮质、脑干、丘脑/基底节区)“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通常采取观察的策略。

伽玛刀治疗“海绵状血管畸形”,证据不多,目前不建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