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飓风居主人 2020-07-02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作者:田志章 徐而缓

杜甫被称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国外学者将他在世界文化史的影响和但丁、莎士比亚相提并论,早在1962年,杜甫就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和偃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史料分析,杜甫的出生地应该是唐代的洛阳。杜甫十三世祖,西晋开国功臣杜预,原籍长安杜陵,尚晋武帝之妹高陆公主之后,就把家移到洛阳,并将杜家祖茔预卜在偃师首阳山前。此后,杜家至少十五代人都遵照杜预的“卜兆首阳山南遗令”,先后归葬偃师的杜家祖茔,自杜预始,京兆杜氏演变为洛阳杜氏。据杜甫诗文中自述,自开元二十九年(741)春到天宝十二载(753)秋,杜甫一家约30口人,一直居住在偃师的“土娄旧庄”,前后长达13年之久。此后杜甫带家人10口迁居长安杜陵,其弟、妹20口仍居住在偃师。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首任隰县尉,因卓越的文学才能“累迁洛阳丞”,家居洛阳城内。杜审言在偃师有杜家的祖业“土娄旧庄”,又与武平一一起迁修文馆直学士,因此,就与武平一有了同乡加同僚的亲密关系。

武平一(?——741),唐洛州缑氏(今偃师)人,本为“后族”(武则天家族),原籍并州文水县,系武则天族孙,后举家迁偃师,是偃师的名门望族,累世出名人,如武就、武元衡、武翊黄、武登、武儒衡等。武平一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与堂叔武攸绪隐居于嵩山,“屡诏不应”,以演习佛法掩人耳目,潜心钻研《春秋》,以图入世之用。705年,唐中宗复位后,武平一时居母丧,朝廷强召其为“起居舍人”,陪侍中宗左右,因其应制诗做得好,多次得到中宗的赏赐。武平一性刚直,多次上书指斥韦后和太平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请求抑损外戚权宠,清名一时。景龙二年(708)五月五日,与杜审言、宋之问等五人一起并为修文馆直学士。

十月,杜审言去世。因其一生官职卑微,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下狱、流放,刚任直学士仅仅5个月就病故了,死时家境贫寒,以至于为了按规制置办丧事,卖掉了在东都的寓所。

《唐诗纪事·卷六》载:“审言卒,李峤已(以)下请加命,时武平一为志。”《全唐文·卷二百六十八》有武平一之《请追赠杜审言官表》。杜审言所任直学士官阶为六品以下(前任著作佐郎,官阶为从六品),病故后,鉴于其子杜闲、杜专、杜登尚未入仕,好友武平一上书唐中宗,请追赠杜审言一个五品官阶。唐制,五品及以上品位的官员去世后,其子可“袭父荫”入仕。杜甫在《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中称杜审言为“著作”,当为武平一等上“请加命”表章的结果,著作郎的官阶为从五品上。正因为武平一上表请追赠杜审言官职,杜闲才得以从武功尉(从九品)做起,最后做到兖州司马(从五品)。杜闲(682——741),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修文馆直学士杜审言幼子,“诗圣”杜甫的父亲。生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开元五年(717年)为郾城尉,开元二十年(732年)左右擢为奉天令,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前后擢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到山东泗水,就是因为父亲杜闲在兖州司马的任职上,杜甫才能住在兖州,有机会长期与李白交游。开元二十九年杜闲逝世之前,杜甫的生活有充分的保证,四处云游,以诗会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逐步成长为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倘若没有武平一的这道表章,杜审言去世后,杜家生活无以为靠,杜闲及其后代的毕生成就可能会充满很难预料的变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杜甫应当深深地感谢这位偃师老乡。武平一开元二十九年(741)与杜闲同年去世,时杜甫已三十岁,杜甫应该与之有所交往,可惜在此以前杜甫的诗作几乎遗失殆尽,我们找不到有关的文献记载。

我们现在能找到杜甫在兖州创作的诗歌,如《登兖州城楼》、《望岳》等。

唐开元二十年(732),杜甫贡举下第,来兖州省父,作《登兖州城楼》:“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这是杜甫现存最早的一首五律。因结构谨严,格律工稳,故前人多取之以为格律诗之样式。杜甫在兖州还作有《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写这首气势宏大的写景诗时,才二十一岁,充满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杜甫胸怀大志、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

父亲杜闲官居从五品上(兖州司马),杜甫得以寓居兖州,与李白相识。杜甫自己说:

“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杜甫寓居兖州长达八、九年时间,度过他一生当中最惬意的一段青春时光。我们可以认定:兖州是杜甫步入中国诗歌殿堂的第一个台阶,《望岳》一首,奠定了杜甫的诗歌地位。尤其重要的是,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得以在兖州、泗水相识,诗酒唱和,甚至同榻共被而眠。

唐开元二十二年夏五月,李白到兖州、泗水,初识杜甫,大唐王朝的诗歌双碧,中国文学史上的诗仙诗圣,在东鲁大地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且终生不渝,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唐开元二十四年,李白自安陆移居东鲁,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在兖州相识杜甫,在泗水结婚生子,东竹溪六逸一起,隐居徂徕、诗酒唱和,奉诏入京、赐金还山等,都与东鲁大地息息相关。东鲁兖州、尤其是泗水,成为李白“赐金还山”后,闲居诗文创作的高发地,其晚年所作《为宋中丞自荐表》说:“遂放归山。闲居制作,言盈数万”,其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别东鲁诸公》,即创作于东鲁泗水。

李白有首专门写给杜甫的诗: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这里,讲到了李白、杜甫喝的酒,是鲁酒;高卧的地方,是沙丘城。说到这个时期的李白,杜甫有诗这样记载:

《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

(唐)杜甫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随后,杜甫要到长安去,李白也要南游吴越,便在山东泗水石门山 (今龙门山) 设宴送别杜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这里的“鲁郡东石门”,即今天山东泗水县的龙门山,山上有李白学剑处,有李白、杜甫等人酬资兴建的唐代“十王宫”、“白云观”遗址。诗仙李白在东鲁大地上,成就了竹溪六逸的美名,杜甫也因创作《饮中八仙歌》,而名动古今。

饮中八仙歌

(唐) 杜甫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明)都穆在《南濠诗话》中说:“李太白、杜甫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今考之杜集,其怀赠太白者多至四十余篇,而太白诗之及杜者,不过《沙邱城之寄》、《鲁郡东石门之送》 及 《饭颗之嘲》一绝而已。盖太白以帝室之胄,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诗,宜其为太白所诮。”都穆的这种看法,是从诗作的数量上考虑,而没有做具体的分析,因而显得不够全面。从情感上说,杜甫对李白是一往情深,体现在创作上,有四十多首诗歌,怀李白、赠李白,非常器重李白,把李白当成“诗仙”、“酒仙”;而从李白方面来看,杜甫是“太瘦生”,喜欢诗歌,经常“作诗苦”,为了“吟妥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有诗为证:

戏赠杜甫

(唐)李白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由于李白的诗歌“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散失极多,“十散其九”,特别是李白在东鲁生活其间的诗作,因李白“与刘氏决”,而流失很多,所以,我们估计现存李白赠杜甫的诗作,只是他的赠杜诗作中的一小部分,只能代表李白对杜甫的器重之“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而已。

杜甫出生在哪里呢?

杜闲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与元配清河崔氏结婚,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与继室卢氏再婚。共生有五子一女。长子杜甫生于睿宗延和元年(712年),为崔氏所生,是在杜闲迁升奉天之前,故杜甫的出生地乃为河南巩县,而非京兆杜陵。次子杜颖(居山东)、三子杜观(居兰田)、四子杜丰(居杭州)、幼子杜占(居江州)。所以,河南巩义是杜甫出生地。

家住回龙湾的毕氏在偃师也是一家名门望族。据记载,自唐代垂拱(685-688)到大历(766-779)年间,先后有毕憬、毕构、毕炕、毕耀、毕坰、毕增、毕栩、毕浚、毕匀、毕缄、毕绍颜、毕知颜、毕宏等名宦才俊。其中毕耀与杜甫是多年之交。

毕耀,是大唐名臣毕构的从子(侄子),先世居东平,后迁偃师。开元中,为县尉,以执法严正,反被诬陷囹圄,天宝末年居官正字。南宋学者蔡梦弼说“毕耀有文集行于世,与公(杜甫)相善,为诗友之交。”

乾元元年秋,杜甫有诗《偪仄行》赠毕耀。其时毕耀官居正字,为正九品,杜甫为左拾遗,为从八品,二人官小职微,住在一个狭窄的小巷子里。遇到下雨,道路泥泞,行走困难。所骑官马因战事被送归军营,骑驴或步行又失官员体面,所以只好请假不上朝。当时因为战乱,物价腾贵,常喝酒的人很少有喝醉的。雨季小巷狭窄泥泞不堪,两个诗友十天难得相见一次。闲居无事,杜甫急切地想见到老朋友,一起吟诗相和。幸好手头还有300铜钱,就买了一斗酒,赠诗《偪仄行》,邀毕耀速来会面。

在毕耀应邀来相会时,杜甫又作诗《赠毕四耀》(毕耀排行老四),诗中说:“才大今诗伯,家贫苦宦卑。饥寒奴仆贱,颜状老翁为。同调嗟谁惜,论文笑自知。流传江鲍体,相顾免无儿。”两人是同病相怜,虽然才大,足可以称诗者之宗伯,但是家贫官卑,以至于像贫穷的乡村老翁,连奴仆都看不起自己。两人论诗文,自知足可流传于世,置世俗之偏见于谈笑间。诗末戏谑二人幸好有子孙可以把自己的诗作流传下去,聊得一些宽慰。杜甫与毕耀可谓是惺惺惜惺惺,靠诗友相知维系二人的自尊。乾元二年,杜甫已辞官流亡到秦州,毕耀迁官监察御史(正八品),杜甫闻讯写诗祝贺,可见两位偃师同乡感情之深。

韩愈《河南府王屋县尉毕君墓志铭》记载:毕坰“年六十一,以元和六年二月二日卒于官……及尉王屋,徐之从事有为河南尹者,闻君当来,喜谓人曰:‘河南库岁入钱以千计者五六十万,须谨廉吏。今毕侯来,吾济矣!’继数尹诸署于府者无不变,而毕侯固如初。竟以其职死。……既卒,家无一钱。凡棺与墓事,皆同官与相识者事之。……以其月二十五日,从葬偃师之土娄。”另据明·弘治《偃师县志》卷一之三十五页记载,毕耀之侄子“毕坰墓在县西土楼村,唐王屋尉。”毕坰祖居伊河之南的回龙湾,为何葬于首阳山之下杜甫曾经居住的土娄村,缘由尚不得而知。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唐朝偃师武、毕两大家族的关系,兼论李白与杜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