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了教育,就要做好老师(李吉林)

 基础教育研究 2020-07-0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先生在南通大学教科院的报告

   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有责任心。这种责任的驱动,会让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产生一种情感。我在和孩子们天长日久的接触当中,心中也充满着热爱,所以我说,学生在我心中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为什么说整个小学教育事业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事业?我觉得是千千万万的小学老师,她们心声的一种凝聚。我现在已成为一位奶奶和外婆了,我还没有退休,每天都到学校去。

   尽管我现在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50年前,我的教师生涯的第一章,第一页写得并不精彩。甚至可以说是很狼狈的。当年我从南通中师毕业时,因为成绩很好,校长就让我教六年级。其实我教六年级,我只比孩子们大六岁左右。你们很幸福,我那时比你们现在还小,一方面要做老师,一方面要担起生活的担子。我并不懊悔,因为我觉的我能履行一个女儿的职责,我能通过自己的工作养活我的母亲,因此,感到很欣慰。所以你们比我幸福。你们在这,爸爸妈妈都很照顾。当然有些同学家里可能很清贫。其实清贫是一种财富,让我们懂得去珍惜。我的物质是清贫的,但我的内心世界是很富有的。

   我那时教的学生很看不起我,认为我作为他们的老师,看起来却像他们的姐姐。所以我对学生的纪律总维持不好。准备好的课,走进教室上课时,学生说话、站起来,和我调皮,甚至放学回家跟在我后面走啊喊啊。所以那时候的我也很生气的,一想到我的同学都在大学,他们正值青春年华,而我在小学,和孩子们在一起,心里面也会哭的。但是我想,路在脚下,看你怎么走了。既然我选择了小学,我就要做好小学老师。我自己坚信这些挫折只是暂时的。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把行李搬到了学校。你们现在是在大学里读大学,而我是在小学里读大学。一方面读书,一方面读人。那时候我规定自己,五点半起来,每天早上锻炼身体,然后背诗歌,中国的,外国的都有。晚上一定要有2个小时到3个小时念书。

   现在,我自己已经没有班了,我还和孩子们在一块儿。我在一篇文章里写道:“学生给我上的第一课让我明白了,学校的高分,不等于我们所说得高分。”刚才看了你们学生的才艺展示,觉得南通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老师是先前一步从你们的未来出发,来思考你们的课程,来设计你们的专业成长。我觉的这非常有远见。

   我第二年工作时就感觉好多了。两年以后,南通市教育局就推荐我去省里编教学参考书。那年我20岁。还是很能把握住自己的。普希金有一句话:“心理憧憬着未来。”我是这么去做的。只要有空,晚上在家我都会去念书,备课,也写一些文章去发表。冬天的时候也在钢板上写字,那时候没有暖气没有空调,而且气温比现在低多了。慢慢的,学生识字了,我又把他们学的生字编辑成儿歌,他们觉得学的生字很有用,然后我再教他们文章。这很受学生欢迎。这样一学期下来,我就给他们编一本补充教材。五年制的小学十个学期他们就读到十本油印的粗糙的补充教材。这个从我们今天的课程标准来讲,就是增加语言积累。在小学阶段,要多读书,少做情,看的课外读物应该达到140多万字。我现在对着课程标准来看,当年是做对了。

   一年级孩子的学习起点要高一点,慢悠悠的学习节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就思考如何把一年级的学生的教学起点提高一点。我从一个中、高年级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低年级语文教学,于是,我想到学生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可以提前一点,不要到三年级才开始。一、二年级时就开始向书面语言过渡,慢慢形成书面语言。那么,我怎样才能提早起步、提高起点呢?我时时在琢磨。有一位哲人说过:“灵感给予有准备的大脑。”有一回,我在杂志上获得一个信息,就是在外语里面进行情景会话,进行语言训练。我很心动。我想,这种方法效果很好,孩子们学得也开心,能不能把这种外语的教学方式移植到我们中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来呢?于是,我就这样开始了对情境教学的探索。我为什么会这么想?只要心里想着孩子,想着儿童,我的学生,他们怎么能学得好一点、学得快活一点,所以才会萌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脱离儿童实际的那种方式,就谈不上教学改革、教育憧憬了。

   我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因为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中文、外文同样如此。而且,孩子在婴儿时期的学习,都是在生活情景中的。想一想,婴儿第一次发出“妈妈”这个声音时,一定是看到妈妈这个人、听到这个声音,多次刺激才会叫出“妈妈”,牙牙学语就是在生活情景中进行的。鲁迅先生说:“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学习语言,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就是在生活中学习的。”我觉得,外语和汉语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他们的本质属性,从某个角度来讲是相同的。所以我想,移植是有可能的。于是,在课堂上我留下5分钟,创设一个情境,让孩子说话。当时的情境都是即兴的,很简单的。大家觉得非常好,能够联系到很多层面。比如,我跟同学们打招呼,然后对他们说:“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李老师的表情讲一讲吗?”孩子们很高兴,踊跃举手。有的说“李老师笑嘻嘻的说小朋友们好”,有的说“李老师微笑着说小朋友们好”,有的说“李老师满面笑容地说小朋友们好”,还有的说“李老师亲切地说小朋友们好”。如果让孩子们像填一个句式“李老师()地说”一样,它是从符号到符号,就不可能有这种效果。

   将来我们的老师到了工作岗位要做课题。那么这个课题是否有价值,就要看能否提出问题,问题要有针对性,它确实存在着。教学或者教育现实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人来解决。解决之后,学生才会发展的好。所以,你做的成果才会有普遍意义。这是我谈的第一点情况。

   第二点,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需要激情和想象。当时,我也发现,在小学,尤其我在教中、高年级的时候,学生们会觉得写话或写作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为什么?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没有感受,没有内容,你却让他表达,他就很苦恼。我从外语的情景中联想到,我们古代的文章。在古诗词里,在《文心雕龙》里,以及后来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都谈到过这种意境、情镜,就是意境说。我从《文心雕龙》里“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语言和思维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思维发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不一样了。情感活动也不一样了。所以“情、物、辞、思”是相互联系的。

   客观外物应该为我所用。于是,我就琢磨着怎么带孩子们去认识客观外物。我就从大自然开始。当时也接受了苏霍姆林斯基论述的理念:“蓝天下的学校,三百页大自然的书。”这些都影响着我,所以我就带孩子们出去观察。孩子小,到哪去观察,得我自己去挑选。有一次,为了教学生们观察日出,我亲自到田野里寻找观察点。我摸黑起早,赶在黎明到来之前,到达观察点。自己感受了这一过程,于是,脑海中就跳出来了许多描绘日出的美好之词。但孩子们脑海中没有这么多词,我让孩子们登上高楼,自己观察周围景色,孩子们在那个情景中,情动而辞发。

  因此,我觉得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茅房田野、绿树红花、小桥流水、鸟叫蝉鸣,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而且,孩子们都可以和它对话。我不仅带着孩子们去看日出,还带着他们去看月亮、数星星。春天的时候,让他们看春雨蒙蒙。有一次,偶遇夏天的一场雷阵雨,先是闪电、紧接着雷声隆隆,蚕豆大的雨点落下来了。我便让孩子们观察和思考这是为什么?闪电、雷声哪来的?雷阵雨为什么下得这么短?等等。大自然里面可以让孩子们提出无数个问号,有很多因果关系。还有一次,为了让孩子们观察秋天的月亮,我原设计打算在中秋这天观察,但那天碰巧多云,后来根据天气预报改在八月十八的晚上,我要求孩子们提前一刻钟到达,让他们等待一下,形成对美的渴望。地点选在了人民公园的公园桥河边,视野比较开阔。同时,这也是受到了一个三年级孩子作文的启发,有一次他在作文中写到“妈妈,你看河里也有一个月亮。怎么有两个月亮呢?”这是儿童的语言,这是诗,我觉得很美。于是,我想让孩子们在水边看着天上明月映入水中。孩子们看到月亮升起时都很兴奋。我让他们观察月亮是什么样的,怎么升起来的。有的说“月亮慢慢升起来了。”有的说“月亮从树背后升起来了,月亮像一个大红的灯笼。”还有一个孩子说到“天边的树丛伸出了长长的手臂,把月亮托起来了。”所以,在这个情景当中,辞和形象结合起来了。带着情绪,思维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储存在孩子脑海中的词语就会跳出来。当月亮升到当空时,我又让他们观察月亮上有什么。有同学说“月亮上有桂花树,有嫦娥,有小白兔…”有一个同学说:“李老师,他们说错了,月亮上没有桂花树和嫦娥,月亮上有环形山。”这说明这个同学懂得科学,是件很好的事情。

   当然,有想象才有创新。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听一听,一阵风吹过来是什么声音,看水中的月亮,风一吹,月影散了;风过去了,月影又圆了。我带着手风琴,和孩子们唱歌、背古诗,展开无限想象。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他们在这美的情景中,在这皎洁的月光下“玩”的不亦乐乎。可谓文心雕龙里所云:“神与物游”。后来,让孩子们写秋夜看月亮,完全不要指导,孩子们会自己写。他们获得的材料是丰富的,他们观察的是有序的。我就教他们怎么为他们提供鲜明的感知,怎么样来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怎样来设计导语。这种教法,学生对写作文都非常喜欢,没有人害怕写作文。

   由此可以看出,有想象和没有想象是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我在教《月光曲》时,用简笔画勾勒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象,让学生体验盲姑娘眼前“看到”的情景和内心的感受,与语感教学融合在一起,那么你的语言知识就生动地镶嵌在这个情景中了,而不是把这些语言知识拿出来,用抽象的、概念的方式去讲解。孩子们在这种情景中就受到了一种熏陶。现在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熏陶、感染,因为要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统一。语文,小学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这里让孩子们感受贝多芬怎样用情、用音乐,给盲姑娘带来了光明,让她“仿佛看到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因此,充满了激情和想象,设计的课程自然就不一样了。

   语文教学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怎样通过语文教学,才能使孩子们不仅学好语文,还能培养审美情趣、道德感情?素质教育不是一句空话,它不仅渗透在学校的各个活动,还应该渗透在各科教学,包括数学。

   我要谈的第三点就是,作为一名老师需要反思,反思才能产生动力。比如:我的学生作文写得好,我很高兴,但是我回过头来会思考,为什么我的学生作文会写的比别人好呢?我想到了,我给他们设计的场景和题目是不一样的。我不仅带他们去观察大自然,也带他们去观察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生活的光明美好的一面。美是生活,但不代表生活就是美。应该用美首先去占领孩子幼小的心灵。由此,我想到阅读教学也要美起来。运用情境教学走向第三步,来对孩子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我在上世纪80年提出这个课题,在全国是最早的。通过这样,我不断地去反思、总结。为什么我们的情境教学使孩子们发展得这么好?情境教学究竟怎样建立?这些都是通过不断反思,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产生动力。

   现在的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和在50年代对教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现在讲究学习的科学,不能总凭着感觉走,摸着石头过河。我开始搞科研的时候是“摸着石头的”。但后来“七五”开始到“八五”、“九五”就逐渐讲究学习的科学了。我的“十一五”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的学习”去年通过了。就是要研究学习的科学的。我总结和概括了儿童为什么学得这么好,这么主动?就是因为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了,孩子便能够激起热烈的情绪,能够主动投入其中。

   接着,我又想,什么叫做情境教学,它的发展要素是什么?我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第一,以培养兴趣为前提。各科教学都需要诱发儿童的主动性。第二,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第三,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第四,以培养情感为动力,渗透教育性。第五,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与今天的新课标是结合的。我从这种反思得到了动力。情境教育不仅仅是属于小学语文的,它应该适用于整个小学教育。所以到90年,我就提出了,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的素质全面发展。从而情境教学就顺其自然的拓展到各个学科。从课堂拓展到课外,一直到家庭,到社区。在这个当中要构建一个基本模式。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教育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儿童的成长空间是宽阔的,宽松的。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我们由此创办了“丰收节”、“图书节”、“ 教育节”、“童话节”、“爱国月”、“创造周”等等。我们的主体性大单元教育也是从这里提出来的。在这个空间里,有教师,有学生,还有教材。他们之间距离是怎样的?审美需要距离,但是师生应该缩短这个距离,这是心理的距离。学生和教材有距离,因为教材是未知的,陌生的。但是通过情境的创设,他们如临其中。距离近了,学生觉得很亲切,也就学的进去。

   这里,我们通过角色的扮演来增强儿童的主体性。传统教育里,学生是被动接纳的。怎样使学生主动地投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主动学和被动学是不一样的。最后,要注重创新和实践,全面落实教育目标。举一个数学的例子。在语文里进行审美教育时,我们大胆的让艺术走进了教学的课堂,运用大量的音乐、童话、角色扮演等。在数学里同样可以如此。比如:教平行四边形。我们要让学生回到原理或者数学公式产生的那个情境中去。我们创设了一个情境,以一个故事开头,结合长方形计算的公式,把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去,学生们都乐在其中,很快就想出解决办法。生活当中需要数学才产生了数学,所以数学并不远离生活。再例如,学生学了百分数之后,让学生担当银行里的咨询员,帮助大家计算存款利息。这就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了,让孩子渐渐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种逻辑思维伴随着形象,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崔岩岩根据录音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未经本人审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