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湿处方』类风湿性关节炎

 zd山笑 2020-07-03

治疗原则:早期和发作期以健脾燥、湿祛风散清热为主,中后期和缓解期以补益肝肾气血调和营卫,健脾搜邪,化痰瘀为主。

(一)湿兼风寒型

主证为四肢关节肿痛不红,从手足指趾掌zhi关节开始,逐步发展至腕踝肘膝肩髋等大关节,晨间关节僵硬,遇冷时疼痛加剧,畏寒畏风,关节肿大久延不消,逐步形成强直畸形,或伴有皮下结节,脉濡缓,苔白腻或薄腻。

早期治法:健脾燥湿,祛风散寒,常用方药为:炒白术、炒苍术羌活独活桂枝、制川乌防风,本方白术健脾燥湿,佐以苍术燥健脾,所谓土强可以胜湿,羌独活防风祛风湿,桂枝白术祛表里之湿,川乌祛寒湿,如麻木多汗加黄芪白芍,并重用桂枝调和营卫。

(二)湿兼风热型

主证为四肢关节红肿热痛,从小关节延伸至大关节,关节疼痛较剧,强直变形较快,晨僵明显,某些病例伴有发热或长期低热,脉濡或濡数,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而腻。

早期治法宜清热利湿,活血祛风,常用方药为:生石膏 黄芩 知母 生米仁 木防己 全当归 生甘草 络石藤 茵陈

本方以石膏、知母清热,黄芩清热燥湿,苡仁、甘草清热渗湿,当归活血,防己茵陈清热利水退肿,红肿甚者加紫草、忍冬藤,肤色发紫加红花、归尾,肢节拘挛加山羊角、僵蚕

以上二型后期病中后期,气血渐虚,脾胃失运,出现神疲乏力,面色伤白,胃纳不振,四肢关节酸痛不甚,少数关节有僵硬强直,脉濡弱等,法当健脾益气,养血祛痹。常用方药为炒白术 党参 黄芪 当归 白芍 川芎 秦艽 羌活 老鹳草 木防己 川续断 川牛膝

本方以白术健脾燥湿,参芪归芍补养气血,川芎行血,秦艽、羌活、老鹳草去风湿,川续断牛膝益肝肾、强筋骨,红枣调和诸药,偏于寒象加附桂,偏于热象加黄芩、石膏、寒水石,拘挛强直加虫类药,如酸痛较广泛,营卫俱虚,寒热夹杂,肿痛重点又在下肢,出现足肿如脱等,可用芍药知母汤加减。

以上二型邪深入筋骨,关节拘挛强直,活动受限,畸形日甚,甚至连生活不能自理,时有头目眩晕,或腰膝酸软等,法当补益肝肾脾胃,加强营卫,强筋壮骨,搜剔风寒湿热,化痰瘀,通经络。常用方药为:熟地 狗脊 川续断 功劳叶 淮牛膝 杜仲 桂枝 白芍 细辛 炒白术 炒茅术 络石藤 蚕砂 生米仁 蜈蚣(研吞) 本方以熟地、狗脊、续断、功劳叶、牛膝、杜仲、补肝肾,强筋,桂枝乌药和营祛风寒,细辛发肾中之表,白术健脾配桂枝能祛表里之风寒湿,苍术燥湿健脾;与熟地配伍,可使燥湿而不伤阴,熟地补而不腻,络石藤祛风热,活血通络,苡仁渗湿益脾,蚕砂蜈蚣祛风湿,止痛缓痉挛。痹病日久,深入筋骨,气血凝滞,痰湿瘀浊互结,须借虫药窜透搜剔,易于浊去凝解,气血调和,但虫类药性能各有不同,疗效也各有所长,故需辨证应用,或用虫类药主要在病之中后期,如关节僵硬变形用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蜂房、蟑螂等,偏于寒性者与温阳祛风湿药同用,偏于热性者与清热祛风湿药同用,去痰用僵蚕,配以南星、竹茹,清热活络止抽搐用地龙干、羚羊角粉,活血化瘀用地鳖虫,配以桃仁红花,四肢拘挛用蚕砂,配以木瓜、五加皮、千年健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 张某,女,z9岁

【初诊】

病发两年余,双手指关节疼痛,遇寒加甚,近来发现指关节肿胀明显,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关节肿大较甚,略呈梭形,触之疼甚,色暗红,屈曲不利。经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诊脉弦滑而数。舌红苔白略腻。此外受风寒湿邪,留而不去,蕴郁化热,邪阻经络,津液不运,变生痰浊四末气血不达之所,转为痰浊巢穴,故为肿胀。治以涤痰消肿方法。食忌肥甘,并防寒凉刺激。

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戚灵仙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于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七付

【二诊】

药后疼痛有减,肿胀未见明显消退。久病络脉痹阻,非旬日不足以见功。脉仍沉滑,为痰郁之征,继用涤痰通络方法。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片姜黄6克,七付

【三诊】

关节肿胀见消,疼痛大减,脉仍沉滑,舌白苔润。前法进退。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30克,丝瓜络10克,桑桂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

【四诊】

关节肿痛消之大半,脉象濡软以滑,舌白苔润,继用前法以涤余痰。谨防冷水刺激为要。

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生苡仁O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关节肿大为特征,赵师辨其为痰滞经络,所用五子涤痰汤为其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方。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技术

1. 风寒湿痹证

[证候] 关节疼痛剧烈,时发时止,局部不红不热,动则加重,得热痛减,遇寒加重,肢体沉重,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迟或弦紧。

[治法] 祛风散寒,利湿通络。

[方药] 乌头汤加减。主要药物: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寒盛者加细辛辛温散寒;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风盛者加海风藤、乌梢蛇祛风活络;关节腔有积液者加白芥子,重用麻黄;关节肿大变形者加当归红花、乳香、没药活血通络。

2.风湿热痹证

[证候] 发热,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关节屈伸不利,恶心,口渴,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白虎加桂枝汤合四妙丸。主要药物:石膏、知母、粳米、桂枝甘草黄柏苍术、怀牛膝、薏苡仁。皮肤瘀斑者,加牡丹皮、生地黄、地肤子、赤芍凉血散风;关节红肿疼痛明显者,加秦艽防己、海桐皮、姜黄清热除湿、通络止痛。

3.气血两虚,经络痹阻证

[证候] 面色白光白,关节肿胀变形,但无发热,关节屈伸不利,易疲乏,多汗,少气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气养血,化湿通络。

[方药] 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可加桑寄生、牛膝、杜仲补养肝肾,加独活秦艽肉桂细辛散寒祛湿通络。

4.气滞痰瘀,痹阻经络证

[证候] 病程迁延日久,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活动困难,易乏力,舌质红,苔白腻,脉细弱而数。

[治法] 活血化瘀,祛痰通络。

[方药] 桃红饮加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威灵仙、穿山甲、地龙、白僵蚕。临证时加白芥子、胆南星祛痰散结,加全蝎、乌梢蛇以增强祛风通络之功效。

1.赵锡武经验方

[药物组成] 秦艽连翘、板蓝根、蒲公英、姜黄、桑枝、生地黄、蚕沙。

[功效] 祛风透邪,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适应证]热痹。

[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

2.王伯岳外用方

[药物组成] 生艾叶15克,生川乌9克,生草乌9克,苍术9克,白芷9克,川芎9克,羌活9克。

[功效] 祛风胜湿,清热止痛。

[适应证] 寒痹。

[用法用量] 上药共研粗末,分为两份,用布包好,放入水中煎煮,煮时加鲜大葱四五根,生姜一块,均捣碎,老酒一杯。煮沸后约20分钟,取出一个布包,将水压干,趁热熨痛处,轮流用两个布包热熨。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约10分钟。—剂可用2~3次,再用时加酒一杯同煮。

3.赵心波经验方

[药物组成] 嫩桑枝10克,青、海风藤10克,南红花6克,生侧柏叶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6克,伸筋草10克,松节6克,桂枝6克,威灵仙6克,寻骨风6克,秦艽6克。

[功效] 疏风活络,利节活血。

[适应证] 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服。

4.赵心波外洗法

[药物组成] 羌活6克,荆芥6克,独活6克,防风10克,白芷6克,红花6克,透骨草12克。

[功效] 疏风活络,散风祛湿。

[适应证] 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 加盐、酒、葱,煎水洗患处。

5.朱良春经验方

[药物组成] 虫、炙露蜂房、乌梢蛇各12克,炙僵蚕蜈蚣各10克。

[功效] 搜风通络,蠲痹止痛。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6.自拟类风湿汤

[药物组成] 黄芪秦艽、青风藤、海风藤各20克,防己桃仁红花地龙桂枝牛膝、穿山甲珠、白芷、白鲜皮、甘草各15克。

[功效] 通痹行瘀,活血通络。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早、中、晚3次饭后温服,30天为一疗程。

7.舒关温经汤

[药物组成] 淫羊藿10克,制川乌6克,白芍 20克,威灵仙15克,白芥子10克, 虫6克,熟地黄15克,鸡血藤15克。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化痰。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煎两次,每次50分钟,分两次温服。

8.自拟祛痹方

[药物组成] 当归20克,川芎15克,赤芍 12克,黄芪30克,桂枝12克,秦艽15克,独活15克,制川乌6克。

[功效] 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适应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1.外洗法 海风藤、海桐皮、两面针、桂枝红花、透骨草各30克,水煎后熏洗关节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注意:用于关节肿痛者;熏洗时注意避风,防止感冒。

2.针灸法

(1)体针:主穴:关节窜痛、游走不定为主之行痹,取膈俞、血海;关节酸痛重着为主之着痹,取足三里、商丘;关节冷痛剧烈、遇热痛减为主之热痹,取大椎、曲池。配穴:上肢疼痛加肩髃、曲池、合谷、外关、阳池、阳溪、腕骨;下肢疼痛加秩边、承扶、风市、阳陵泉、膝阳关、照海、昆仑、丘墟。行痹、热痹以泻法为主,热痹、着痹以平补平泻为主。适用于本证各型。

(2)艾灸:在患处关节疼痛部位,用半个米粒大小的艾绒3~5壮(直接灸),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用于晨僵较甚的寒湿闭阻。

3.食疗法

(1)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白米15克,白糖适量,熬粥食用。用于湿热痹。

(2)木瓜汤:木瓜两个,蒸熟去皮,研烂如泥,加入白蜜250克,调匀后放于洁净的瓷器内贮藏。每日晨起用温开水调冲1~2匙饮用,能舒筋宣痹止痛。用于各型痹证关节肿痛较甚者。

4.敷贴法

川草膏:生川乌、生草乌、附片、当归、丹参、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黄15克,干姜15克,桂枝12克,细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支,葱白4根,白酒适量。

诸药共研细末,马钱子散、虎力散掺入其中,调成糊状。将调好的药入锅内炒至不灼伤皮肤为度。加入麝香0.25克和匀,将药摊于敷料上(约0.5厘米厚),趁热敷于患处,外以绷带固定。每剂可重复使用5~7次。每次重复使用时,须按上法加药,随炒随用。

5.中成药

尪痹冲剂:每次3~5克,每日3次,温水冲服。用于久痹体虚,关节疼痛,局部肿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等症。             类风湿性鹤膝风症

 朱×× 女 45岁,诊号546874

初诊:1997年1月3日,

主诉:半月前突感右膝关节肿痛,痛引髋股。

外院拟诊为“反应性关节炎”、“髋骨滑膜炎”,予消炎镇痛药未效来诊。刻下右膝关节肿痛,右骶酸楚,步行欠利,双手指有晨僵感,无发热。

体检:右膝关节轻度肿胀,皮色如常,皮肤灼热,屈曲不利,疼痛明显。浮髌试验(+),苔薄白,脉细。

实验室检查:血WBC14.9×109/L、ESR35mm/h、RF(阳性)

证属:风热入络,痰瘀交阻,经络闭塞。

诊断:(中医)鹤膝风

(西医)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拟:祛风通络、益气蠲痰。

方药:青风藤30g 忍冬藤30g 藤梨根30g 白英30g 金雀根30g 汉防己15g 生黄芪30g 怀牛膝30g 远志10g 石斛15g 生米仁30g 生甘草15g 共14剂。

复诊:1997年1月17日。

右膝肿痛明显减轻,皮温如常,浮髌试验(-)。原方加减服药1月后晨僵症消失,3月后复查ESR4mm/h,坚持服药至九个月时,RF转阴性,患者至今未出现反复。

按:类风湿关节炎发于膝部者中医称“鹤膝风”,治“鹤膝风”奚氏推崇验方新编的“四神煎”,誉其为治鹤膝风的专方,四神煎由黄芪牛膝、石斛、远志等组成,有益气养阴、蠲痰消肿之功,而白英、青风藤、汉防己既有抗炎镇痛作用,又具备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效应,并且毒副反应小,易于坚持长期服用,加诸藤类药是加强祛风解毒、舒筋通络之力。

赵绍琴从痰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发病多因素体虚弱,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内客经络骨节,久留不去,痹阻气血而成。吾师赵绍琴教授对本病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本病之初,关节尚未肿大,可按一般痹证辨治,若关节肿大疼痛一旦形成,则应从痰论治。

凡关节肿大疼痛多属有形之邪留滞其间,痰浊、水饮、瘀血皆其类也。类风湿之关节肿大,或为梭形肿大,如指关节病变;或为程肿凸起一块,如腕踝关节病变,然其并无骨质增生,但有关节腔水肿或软组织增生。况其肿胀可反复发作,其为痰饮甚明。此皆因外邪久留,经络闭阻,致气血津液停滞而为痰为饮。此等痰饮生于经络之中,留于关节之内,徒以健脾燥湿化痰亦不能速去。当治以涤痰通络之法,选用性滑利善走蹿之品,组成开窍通关之猛剂,以涤除骨节问之留痰浊饮。

方名五子涤痰汤(自拟),即三子养亲汤加冬瓜子皂角子而成。方用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或用皂角代皂角子亦可)。

若病在早期,表现为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关节并无肿胀,或略显微肿,其痛忽作忽止,倏忽往来者,皆是痰饮流注欲作窠穴之象,治宜祛风胜湿通络剂中加入三子养亲汤,以祛除经络中流痰,方用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威灵仙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

方中白芥子用量虽小,却是重要的引经药,因其性通利透达,善祛皮里膜外之痰,走于经络之中,故为必用之药。

若其病已成,四肢关节肿胀明显,疼痛较剧,触之痛甚。此为痰饮留蓄于骨节间,已成窠穴之势。舌苔白腻水滑,脉象沉细滑或濡滑皆是痰饮深伏之象。此时痰饮聚于骨节,聚成窠穴,难于速去,三子养亲汤已力所不及,可用五子涤痰汤加味。

方用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6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天仙藤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方中五子合用,善能涤除骨节问痰饮湿浊,合以三藤及桑枝、丝瓜络,更能通利经络,祛风胜湿,mq痰饮不致复留为患。方中皂角一味,至为重要,其味辛辣猛烈,走窜力强,善开窍通关涤痰除垢,与白芥子协力,领诸药直达痰饮窠穴,而奏涤痰消肿之功

若证见关节肿胀迅速增加,疼痛剧烈,手不可近,是痰饮之势猖厥,非峻剂无以遏其势,宜用上方合控涎丹,装胶囊吞服z~3分,服后泻下痰水样便,即收肿消痛止之效。

若证属阳气衰微,寒痰凝滞,漫肿作痛,屈伸不利,六脉沉微,舌淡苔白水滑,面色觥白,形寒畏冷,是阳衰不能温化所致。宜上方合三淡汤,即淡干姜、淡附片、淡吴萸各6克,重者各用10克,以温阳逐饮。

若肾阳不足,虚弱症现,伴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以下玲感明显,舌淡胖大,苔白且润,脉沉弱无力者,可于方中加入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补骨脂10克,以补肾壮骨。

病至晚期,症见关节肿大变形,周围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运动受限。此属痰瘀互结,治疗较为棘手。治宜涤痰化瘀并举。上方参入补阳还五汤意,加生黄芪30克,炒地龙10克,再酌用乳香、没药、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茜草等化瘀之品。或为丸服,以图缓效。

依赵师之经验,从痰辨治类风湿可获良效,但临床上尚需要求病人加强患部功能锻炼和走路运动,避免寒冷刺激,注意清淡饮食等。

地乌蠲痹汤组成:生地60g 制川乌9g 威灵仙9g 蚕砂15g 秦艽15g 乌梢蛇6g 怀牛膝9g (豕希)莶草15g 五加皮15g 独活9g

方中制川乌先煎15分钟,每日1贴,水煎服,重者1日2贴,分4次服。

功能: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着痹以及化热伤阴的热痹所致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黄甘寒,有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经》有“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先生用生地黄治顽痹常投以大贴量,用量可至150g。制川乌辛热,《外台秘要》说川乌有6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气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在这6大作用中,尤以温经散寒祛痹止痛之功为最著,风寒湿三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川乌与生地相配,取利祛弊,双向调节,相得益彰,共为主药。威灵仙窜走十二经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以独活、乌梢蛇,祛风湿止疼痛之力尤强;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温,二药均有强筋骨,补虚损之效,可助生地黄补益肝肾,扶助正气之力。(豕希)莶草强筋骨,祛风湿,蚕砂和胃化浊,秦艽祛风湿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贴,诸药合用,既补不足之肝肾,又祛风寒湿邪之痹阻。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加皮、秦艽独活等药均有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辨证加减:行痹加防风10g 桂枝10g;痛痹加细辛5g 乳香、没药各6g;着痹加米仁15g 茯苓15g 苍术9g;热痹加知母黄柏各9g

白芍15g;若痰湿留滞经络则生地减量,酌加白芥子9g 海桐皮15g;瘀血阻滞经络则可加丹参15g 川芎9g 桃仁9g;肝肾阴虚可加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肾阳不足可加杜仲9g 狗脊9g 菟丝子15g 川续断9g。病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病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黄柏

二草二皮汤组成 伸筋草60克,透骨草60克,五加皮60克,海桐皮60克。

功能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肘、膝及其以下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者);也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多配合按摩、牵引)。

用法 用纱布包上药(或散煎),置搪瓷盆(桶)容器内,加水2500~5000毫升,煎沸15~20分钟后离火,趁热利用蒸气熏患处,并用2条毛巾浸药液交替热敷。待药液温度适宜,直接浸洗四肢。凉时再加温。每日熏洗1~2次,1次30~60分钟。翌日仍用原药液加热熏洗。药液少时,适量加水。春秋季1剂可熏洗2~3天;冬季3~5天;夏季1~2天,即弃陈更新。2周为1疗程,或休息3天,继续下一疗程。

方解 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止痛,可缓解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为主药;伸筋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五加皮祛风邪;通经络;利关节;除水湿;定痛消肿;海桐皮祛风湿;通络止痛,四药共用以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加减 局部冷痛欠温,皮色淡暗加细辛川乌、草乌、桂枝各30~60克;肿胀甚,按之濡,肢体沉困加萆薢、防己各30~60克;刺痛,皮色紫暗加苏木、丹参、生乳没各30~60克;红肿热痛加大黄芒硝、栀子各30~60克;关节坚肿,僵直,顽痰凝结加白芥子、半夏各30~60克;肌萎或关节有响声加木瓜、威灵仙、老鹳草各60~90克。

临床应用 以上用量适用于成人膝、肘及其手足关节的熏洗。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减。对全身部位,可考虑全身熏洗。老人、儿童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者需人协助,严防烫伤。皮肤过敏、有创口,及严重心脑疾患,精神病者禁用。洗后揩干,勿受寒、风吹。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女,65岁。

1998年7月11日初诊。患者于15年前出现双手食指、中指指间关节梭形肿胀,双足跟疼痛,伴晨僵。我院查CF(+)1:80,IgG、IgM及IgA均升高,诊为类风关。长服芬必得等。98年6月始因外感后又出现四肢关节僵痛加剧,双肩酸楚,双膝肿痛行走受限,伴午时发热38℃左右,时咳痰黄。就诊时: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皮色紫暗,双腕双膝肿胀,舌紫苔薄黄,脉滑数。辨证为湿热阻络痰瘀关节,治拟清络化痰祛瘀。方如下:

忍冬藤30g 青风藤30g 西河柳30g 制南星30g 川芎30g 红花10g 落得打20g 参三七6g 延胡索60g 蜂房12g

复诊时热退,关节痛明显好转,但下肢乏力,舌暗红苔薄,脉细,前方去苍术白术防风防己、青风藤,加生黄芪30g 当归20g 泽泻30g 再进14剂

药后症状明显好转。期间因又感冒出现关节痛,经原方加白术12g 防风防己各12g 苍耳草、银花15g 黄芩10g。7剂后好转,再以第二次复诊方继服治疗,症情稳定。

按:该患者因于外感,入里化热,湿热阻络而致病症加剧,故以清热化湿为主治疗,其热渐消,则再佐以益气固本之品,使正气内存,祛邪外出。

类风湿性关节炎案  初诊1996年7月5日。患者类风关已4年,四肢关节疼痛,双腕关节不能屈伸旋转,右膝关节不能伸直,步履艰难,关节局部喜温畏寒,伴有低热,舌胖质紫苔薄、脉细。实验室检查:ESR75mm/h,RF1:640,IgG升高。辨证为寒热错杂兼痰瘀交阻,治拟清热散寒,祛痰化瘀通络。方如下:

川乌9g 生黄芪30g 生白术10g 防风12g 防己112g 羌活12g 独活12g 桂枝9g 川芎30g 延胡索60g 山慈菇15g 蜂房12g 制南星30g 青风藤30g 红花10g 知母12g 7剂

一周后复诊,症状略有缓解,继续用原方加青蒿60g,鸡血藤30g,红藤30g,共14剂。再诊时低热退,关节痛较前好转。继服初诊方加当归12g 白芍30g 牛膝15g 骨碎补15g 共14剂巩固治疗,治后症状稳定,中药继续调理。

按:本案根据患者低热、关节局部喜温畏寒等症状,辨证为寒热错杂,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之义,加化瘀祛痰之品,起到了良好疗效。

案三、翁××,女,27岁。

初诊于1986年4月23日。患者于84年出现发热伴双膝踝关节痛,外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予强的松治疗。去年始出现双踝膝关节肿胀疼痛,腕关节肿痛,双手中、无名指鹅颈状畸形,晨僵。本院门诊查(RF(+),ESR67mm/h,IgG升高,诊断为类风关,就诊时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明显,乏力、纳差,面色萎黄,右肘可及皮下小结,苔薄质胖,脉细,辨证为气血亏虚,治拟益气养血通络。方如下:

党参12g 黄芪30g 当归12g 鸡血藤30g 丹参30g 红花10g 寻骨风15g 地鳖虫12g 白术12g 茯苓15g 白芥子9g 制南星30g 7剂

复诊时关节痛略减,肿胀消退,颞颌关节僵硬,张口受限,苔薄脉数。前方去白芥子、地鳖虫、丹参、加地龙12g、生米仁30g、虎杖30g,再进14剂,药后痛减轻,再服28剂,疼痛肿胀基本消失,病情稳定,再以益气养血药长期调养。

按:该患者乏力、纳差、面色萎黄等气血亏虚症状明显,故辨证明确,以益气养血通络法治疗收到了颇佳疗效。

案四、王××,女,60岁,退休。

93年9月25日初诊。患类风关10年,目前掌指、肘、肩、膝、腕、踝关节等疼痛,部分肿胀,晨僵约2小时/天。曾用扶他林等无明显效果,舌淡紫,苔薄,脉细涩。证属痰瘀阻络,气血闭阻不通,予益气化瘀,活血通络。

黄芪30g 白术10g 防风12g 防己12g 制南星15g 白芥子12g 红花10g 延胡索30g 蜂房12g 山甲15g 骨碎补15g 老鹳草30g 川芎15g 米仁12g

用上药一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肿胀未见明显消退,予上方加泽泻15g。继服一月,肿胀也较前消退,以上方加减,服用至今,患者肿痛未再复发。

按:本患者患病10年,年逾花甲,肾气不足,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故关节疼痛肿大,舌淡紫,苔薄,脉细涩。如《灵枢·五变》:“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治拟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用后疼痛减轻,肿胀未消,加用泽泻利水渗湿,随证加减七年,症情稳定。

案五、叶××,女,32岁。

94年5月28日初诊。产后发生关节肿痛8月,曾于外院查RF1:320,来诊时双手腕及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压痛,左腕红肿,晨僵2-3小时,颞颌关节压痛。证属产后体虚,外袭入侵,治拟:祛风散寒,清热通络。

羌活12g 独活12g 细辛6g 制川乌9g 忍冬藤30g 清风藤30g 当归20g 川芎20g 红花10g 蜂房12g

用上药7剂,关节压痛明显减轻,肿胀晨僵依旧,原方加用制南星15g 生米仁15g 以本方加减,服二月后患者诸症均减轻,复查RF:1:80。

按:患者以上方出入治疗半年余,双手腕关节肿胀明显消退,晨僵减轻,压痛不明显,类风湿因子1:80。《类证论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失虚,腠理不密,风寒乘虚内袭。”本案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密,故风寒邪入侵。本方祛风散寒化湿同用,配药当归、川芎、红花活血养血,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

案六、陈××,女,50岁。

双手指关节疼痛,肿胀近5年,晨起关节僵硬,曾服雷公藤多甙片、强的松、青霉胺等药。近2年来双手肿胀疼痛逐渐减轻,但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已影响生活自理,关节僵硬强直,关节周围肌肉萎缩。消瘦,乏力神疲,面色少华,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X片示:右肘及双手掌指关节处可见多个小囊状透光区。关节间隙变窄,消失。血沉50mm/h,类风湿因子1:80阳性,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属气血虚衰,邪阻经络。治拟益气健脾,补肾通络,祛痰逐瘀。

黄芪30g 当归15g 生地30g 补骨脂15g 骨碎补15g 制南星15g 白芥子15g 川芎15g 米仁30g 猪苓30g 茯苓30g 旱莲草20g 延胡索15g 炙甘草9g 14剂

另外口服蝎蜈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吞服。

上述方药加减服用,经过近1年的治疗,病情明显的好转,不但能料理家务,还能坚持上班(轻工作)。复查X片示:右肘关节间隙稍变形。桡骨近端见小圆骨质稀疏区,类风湿因子1:20。血沉15mm/h。

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肝脾肾三脏亏损,气血虚衰,邪阻经络骨骱,治疗重点应在培补脾肾,养肝强筋,同时逐瘀祛痰,通络止痛。治疗要有法有方,长期服用,才能获得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