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看待【第一学历论】?

 思维灯泡 2020-07-03

很多高校招聘教师,如果应聘者大学时代上的不是重点大学,即使你现在是北大清华乃至海外名校的博士,也会被拒绝;少数学校招聘教师要求你大学、硕士、博士三个阶段上的都是名校。        

许多企业招人的时候,就算你是北大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三本,也会对你说抱歉。    

按照常理来说,能从三本考到名校当研究生已经是非常不易,这也是能力的肯定。

为什么非要揪着本科出身?

为什么不给这样努力的人第二次机会?鼓励更多迷失在大学里的学生努力向上呢?

你咋看?

01

对于大部分没有显赫家世,非官二代富二代,没有买彩票或者比特币的普通人来说,名校和非名校确实很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就业、职业发展……甚至一生。

即便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规定不能有院校或者学历歧视,很多招聘启示上仍然是赤裸裸地写着“只要985、211院校,或者985、211优先”。

大学的隐形鄙视链也一直存在着:“清北> 985>211>一本> 二本>三本>专科”。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有名校情结呀,考研大军也是年见增长、蔚为大观。

考研大军在排队

结果好不容易头悬梁、锥刺股,杀出重围、考上名校,本以为可以从此脱胎换骨,意气风发……不料想,毕业的时候还是遇到学历查三代,简直要查到你祖宗十八代,搞得你也想问候他祖宗十八代。

就像有人发出的呐喊:为什么非要揪着本科出身? 为什么不给这样努力的人第二次机会?鼓励更多迷失在大学里的学生努力向上呢?

实际上,但凡世界上的事,从利益和人性的角度出发就差不多能理解个七七八八了。

对于【第一学历论】的问题,很简单,换位思考,站在用人单位和招聘面试的角度来分析,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他们的利益:

对于这些单位的招聘人员来说,他们最重要的利益无非是:1)提高效率,或者说是降低成本;2)降低风险。

非常看重第一学历的单位,往往是高校、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等,这些一般也是求职市场上大多数应届生眼中的香饽饽。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单位或岗位每年收到的简历一定是远超于岗位需求人数的,百里挑一完全有可能。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些指标能够:1)快速进行初步筛选;2)大体上符合逻辑,且总体上有效;3)很直观的硬性条件。

这些指标就变得格外受招聘单位或招聘人员偏爱。

学历就是满足这些条件的最好的一个指标,没有之一。

所以,他们往往以学历为门槛。

可【第一学历】又如何解释呢?

因为最高学历满足条件的仍然是远多于岗位需求量啊。

所以再往前推一步,走向【第一学历】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反正就这样满足条件的人还是有足够多。

也是基于降低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的角度考虑的。

这样做的问题在哪里呢?

从招聘的角度来说,有两种错误:1)选择了错误的人;2)淘汰了合适的人。

【第一学历论】的风险更多的在于第二点,一刀切肯定会有淘汰合适人选的可能性啊。

比如有些人就是觉醒得比较迟,年轻时候脑子进水了,还有些小地方的人其实是各方条件有限,第一学历比较差。

但无妨啊,对于招聘单位或招聘人员来说,我只管招到合适的就行,我不可能去考虑每一个人的利益和感受。

这种招聘有第二点的风险,但在第一点(选择错误的人)上的风险却是相对较低的,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都好的人总体上素质确实更不错,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一事实。

就像有人说的,“杭州师范大学毕业的马云所在的公司招聘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好学校的呢”,即便他宣称杭州师范大学在他心中是最好的大学(好像有说过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弱点和缺陷

除了基于成本、效率和风险的考虑,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很多招聘官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技术或能力其实是有欠缺的

相当一部分人不但没有“火眼金睛”,反倒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不敢或不能打破固有的传统和偏见。

相当一批招聘官对于人才的识别都停留在学历、经验和资质的水平或层次上,不信你去招聘网站看看,大多数的招聘要求基本上也就是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相对来说是表层的东西上面。

真正对于动机理念、价值观、性格特质、思维方式的考察其实反倒是少见,因为这部分的评价与考察本就很难。

所以,古人才会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啊。

当然,除了知识、技能和能力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则是外部环境或组织因素导致的限制和障碍。

组织的存在本就是个混合体,招聘的时候,除了岗位和人才等方面的考虑,还有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传统的政策、规章和制度,某些裙带、利益或关系,甚至是某些超出组织控制的因素。

他们也没办法啊。

所以,才会有各种看似不合理的现象。

关键是,你该怎么办?

前面的都只是铺垫,这个才是重点和关键。

如果你的【第一学历】占劣势,你该怎么办?

第一,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合理性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种现象都会长期存在,你也没法改变。

即便法律明文规定,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彻底消除,只不过由显规则转为潜规则而已。

况且,很多时候,对于公平的评价,其实很多时候更多地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量,很难真正做到完全客观。

所以,就我个人观点而言,不要耗费时间和心智在这些方面纠结。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分清什么是可以改变,什么是无法改变的。

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之后,就会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寻求弥补和改进的对策。

第二,寻求弥补和改进的对策

学历确实很重要,尤其是刚毕业的时候,说是敲门砖还是很贴切。

但是,不成功不是因为学历不行,而是因为你这个人不行。

  1. 是有不少企业持有【第一学历论】的观点,甚至一棍子把你打死,但同样有其他许多优秀企业不会仅仅因为学历拒绝你;

  2. 毕业不会定终身啊,职业发展真的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线,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点。你找到一个还不错的切入点之后,倘若真能沉下心来学习提升,厚积薄发,不说成功,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还是不难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长远意识和规划意识。

你现在的窘境,是你之前持续的行为和决策导致的;你现在的行为和决策,将影响到你未来。

倘若你有提前规划的意识,你就需要以终为始,看看如何在求职之前进行学习提升和准备;倘若你现在才意识到,你就需要明白:你必须现在开始着手为将来准备,别想着立马就发生改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别人的看待其实并不那么重要,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才是关键

这可能有点鸡汤的感觉,我也没说别人的评价不重要,也不否认机遇和平台的作用。

只是,我仍然觉得,相对而言,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才是关键。

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大多数企业要找的未必是千里马或者出类拔萃的人才,而是能够符合岗位要求的把事做好的人。

所以,我刚毕业的时候拿着自己研究生期间写得很多专业文章给面试官,然后……还是没有然后。

呵呵,那时候还是多天真的。

后来我就安慰自己:没事,他们不过是要找一个干事的而已,用起来趁手就行,哪有那么多高深的人才评价与高逼格的培养发展哦。

现在我发现,还真不是纯粹的自我安慰,确实很多是这样的情况。

所以,有些时候,如果你遇到挫折了,也未必就有多了不起。

别人对你的评价也只是他的评价而已,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

能否摆脱传统的束缚,不因别人的评价而否定自己?

是否能找到自己方向,而后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投入其中,并得以突破和成长?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而且和你自身的认知与能力是互为因果的。

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其实你是不可能做到独立思考的,学什么技巧也无效。

当你什么都不拥有的时候,你也是不可能真正做到自信从容的,打什么鸡血也没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