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20:阿永归元与元代的永宁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第二节  阿永归元与元代的永宁

    南宋统治的结束,以四川为最晚,1279年,钓鱼城和滇黔边面西南诸族,才向西川行枢密院投降。元王朝在历史上存的时间,总共不到百年,1363年,明玉珍就在重庆建立了大夏政权。四川是元朝统治时间最短的地区。

    一、宋元之际的西南诸番

    宋元交替的“蒙宋战争”期间,蒙古(元)军从陕西攻破成都以后,分道沿嘉陵江、长江进攻,受阻于南宋以重庆为中心的“山城战略防御体系”坚城之下;从云南向川黔边境“兀腹”迂回,也遭到播州杨保与罗氏鬼国的抵制。后来,忽必烈大汗(元世祖)采纳南宋叛将刘整“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的建议,改由汉水中路突破,历经7年围困,至元十年(宋咸淳九年,1273),南宋襄阳守将吕文焕力竭投降。十一年,战于鲁港,宋军全线溃败,再也不能能成军,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危如累卵,南宋灭亡已成定局。至元十二年(1275),元世祖派遣中使,持诏书招降四川沿江南宋边城,同时诏谕臣下:“昔我国家出征,所获城邑,即委而去之,未尝置兵戍守,以此连年征战不息。夫争国家者,取其土地人民而已。虽得其地而无其民,其谁与居?今欲保守新附城壁,使百姓安业立农。”[1]六月一日,南宋“嘉州安抚使昝(zǎn)万寿以城降,赐名‘顺’”,[2]授以“签书四川行枢密院”之官,负责经营川滇黔边境地区,招徕“西南诸番”。所谓“西南诸番”,在泸南地区,主要是彝族先民扯勒乌蛮、都掌、僚人(仡佬)和羿子。南宋王朝经营和控制这一地区,历来只是自北而南。元王朝既控制四川,又通过从云南兀腹进攻,同时占领了贵州、湖广边面,从北、南、东三个方向逼近泸南地区,情况完全改变。慑于元军空前强大的兵威,西南诸番部族,不敢不归降。当年“十二月己亥,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昝顺(即南宋降将昝万寿)言(报告中央):绍庆府、施州、南平及诸蛮吕告、(马)[乌蒙]、阿永等,有向化之心。又播州安抚杨邦宪、思州安抚田景贤,未知逆顺,乞降诏使之自新,并许世绍封爵。”[3]世代保留他们对于其旧有地方的统治。元世祖当即予以批准。

    按照这样的政策,元王朝设在四川、临时统一处置军民各事的西川行枢密院(四川行枢密院改名)在昝(zǎn)顺[4]的实际指挥下,成功招降了包括扯勒乌蛮阿永部在内的西南诸番。川、滇、黔、湖广边境地区,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版图,向国家承粮纳税。

    二、阿永归元

    西川行枢密院在院昝顺主持下招降西南诸番和扯勒乌蛮阿永的情况,《元史》和《招捕总录》[5]记载甚详:

    1. “至元十二年(1277)十二月戊戌,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昝顺言:‘诸蛮吕告、(马蒙)[乌蒙]、阿永等有向化之心。又,播州安抚杨邦宪、思州安抚田景贤,未知逆顺。乞降诏使之自新,并许世绍封爵。’从之。”[6]

    2. “至元十四年(1277)三月庚戌,签书东西川行枢密院事昝顺言:‘比遣同知隆州事赵孟烯,赍诏招谕南平军(今重庆南川县)、都掌蛮、罗计蛮(今珙县境)及凤凰、中陇、罗韦、高崖等四寨,皆降。(恩、播二州的)田、杨二家,豕鹅(即恩峨。今江安县五矿镇境)夷民,亦各遣使纳款’。”[7]

    3. “至元十四年(1277)五月乙卯,(元世祖)诏谕泸州西南番蛮王阿永,筠连、腾串(即腾川,今筠连县境)等处诸族蛮、夷,使其来附。”[8]

    《招捕总录》记此事则云:至元“十四年五月,降旨付西川诸蛮夷部宣慰使昝顺,使招思州田景贤、泸州西南番蛮王阿永、叙州、筠连、腾串(即腾川)、豕鹅、昔霞等处诸族蛮、夷。”[9]称昝顺为“西川诸蛮夷部宣慰使”。

    4. “至元十五年四月丁丑,云南行省招降秃老蛮(今高县石门子一带的吕告蛮部族)、高州、(今高县)筠连州(今筠连县)等城寨十九所。”[10]

    5.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己卯朔,佥书西川行枢密院昝顺,招诱都掌蛮、夷[11]及其属百一十人内附,以其长阿永为西南番蛮夷安抚使,得兰纽为都掌蛮安抚使,赐虎符,余授宣敕、金、银符有差。”[12]

    这里所说的“百一十人”,是110个大大小小的都掌蛮和夷人(乌蛮)首领,亦即110个都掌村寨与彝族的则溪。[13]阿永和得兰纽,分别是扯勒乌蛮与都掌蛮的头人。

     6. “至元十六年七月癸酉,西南八番、罗氏等国来附,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户凡十万一千一百六十有八。”[14]

    至此,包括古蔺在内的川滇黔边面少数民族地区,全部归附了元朝,在唐宋羁縻制度的基础上,分别建置了以当地少数民族头人为土官,职务世袭的土司政权。

    三、元代土司制度与阿永蛮的永宁总管府

    元代制度,“安抚司,正三品,每司达鲁花赤一员。安抚使一员,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知事各一员。”[15]其中,达鲁花赤为掌握实权的主官(一把手),必须由蒙古人充任。[16]但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安抚司未置达鲁花赤。由阿永充任安抚使的“西南番蛮夷安抚司”,就没有达鲁花赤,但置有同知副使等蒙、汉官员。

    虎符与金、银符,是元代授予军官以示功赏,同时作为任职凭证的牌符。虎符,即虎头金符(金牌),只颁给万户以上的高级军官佩带,金符、银符,相应等而下之。[17]之所以任命阿永[18]为三品高官安抚使,并且赐以等次最高的虎头金符(金牌),既是为了笼络和羁縻,同时也是基于扯勒乌蛮从汉代以来由部而扯勒(且兰),而阿永,世长其部,世代称王,源远流长,势力雄厚的考虑。宣敕,就是以皇帝名义颁发的敕告文书(诰命)。宋代,中央王朝只向羁縻州刺史(少数民族头人)颁发任职的宣敕(诰命),而在西南诸番地区,元王朝不但授予纽兰德、阿永金牌,对于他们属下的大、小土目,也颁发了宣敕,作为任职文书。

    土司是元王朝在唐、宋少数民族羁縻州的基础上,由中央政府正式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充任的世袭职官。元王朝封赠(授予)各族首领以宣慰使、宣抚使、土知府等官职(总称“土官”),“以土官治土民”。

    西南番安抚司,就是以羁縻蔺州、归徕州为基础建立的土司。安抚使(土官)阿永,是扯勒乌蛮阿永部的头人。随着中央政府对于蔺州永宁地区控制能力的加强,至元二十一年(1285)闰五月,元王朝撤销西南番安抚司,改建为西南番总管府。

    “总管府”是元代设在地方各路[19]的行政机关,[20]“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当冲要者,虽不及十万户,亦为上路。上路秩(官阶)正三品,达鲁花赤一员,总管一员,并正三品,兼管劝农事;同知、治中、判官各一员。下路,秩从三品,不置治中,余悉同上(路)。上路置推官二员,专治刑狱;下路一员。经历一员,知事一员或二员,照磨兼承发架阁一员。司吏(吏员)无定制,随事繁简以为多寡之额。译史、通事(翻译官)各一人。其属(下设的办事机构),儒学教授一员,秩九品,一路各设一员,及学正一员、学录一员……蒙古教授一员,正九品;医学教授一员;阴阳(学)教授一员;司狱司司狱一员,丞一员;平淮行用库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织染局局使一员、副使一员;杂造局大使一员、副使一员;府仓大使一员、副使一员;惠民药局提领一员;税务提领一员,大使、副使各一员(品秩未入流)。录事司,秩正八品,凡路府所治,置一司,以掌城中户、民之事……若城市民少,则不置司,归之倚郭县。”[21]“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色目人)充同知。永为定制。”[22]“达鲁花赤”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是“镇守者”。在元代,是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主官(一把手)。

    “西南番总管府”的前身“西南番安抚司”,官阶已经是正三品,“永宁东接罗鬼,西邻芒部,南近乌撒”,[23]地当冲要,但也仍然只是“下路”,没有设达鲁花赤。额定的办事机构,也未全部建立。但是,这个总管府的官吏,除了扯勒彝人,还有其它蒙古、汉民[24]和回回诸族,“土流参治”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25]

    建立西南番总管府,元朝中央政府对永宁地区统治的力度得到加强。随着这种态势的进展,元王朝把西南番总管府进一步改建为与中央政府关系更加密切,行政管理制度也更完善的“永宁路”。明末崇祯年间在四川作官的曹学佺,在他根据地方志乘和档案材料编写的《蜀中广记》里说:宋“设永宁路,迁至马口崖渔漕溪侧。元因之。领筠连州、腾川县,隶四川行省,寻改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改设永宁镇边都元帅府,仍设宣抚司。”与清初康熙二十五年(1686)宋敏学根据《叙永厅志》的记述,字句完全相同。明末叙永地志,“当年记载甚详。未几献贼乱蜀,叠罹兵燹,而记载与前附《(四川)通志》者,祖龙焰后,仅拾其残。”宋敏学编写《叙永厅志》时,“(叙)永初归版章,旋遭(吴三桂叛清,叙永残破之)[26]大乱,文献无存,典籍湮没,敏学几经谘访,无从编辑。”不太可能读到《蜀中广记》。二者之说相同,应是各有所本。永宁路是否真的始建于宋,以及元代的永宁路是否旋即改为“永宁军民宣抚司”,似乎都不太可能。

    四、阿永蛮的抗元斗争

    元王朝招降了扯勒乌蛮在内的西南诸番,但是统治并不巩固,反抗斗争此伏彼起。亦奚不薛[27](水西,即罗氏鬼国)和乌蒙(今昭通),更是多次降而复反。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蒙古族统治者的暴政,更重要的是税赋和徭役远比前代大为增加,诸部族无力承受。在这些反抗斗争之中,扯勒乌蛮阿永总是与他们声相呼应。

    至元十九年(1282),征“发都掌、阿永等民为兵征哈玛尔(缅甸),都掌等上言:‘宋时未尝佥[28]军,乞出马牛助军需。’从之”[29],改“佥亦奚不薛(水西,即罗氏鬼国)[30]及播、思、叙(今宜宾)三州军征缅国”,[31]亦奚不薛抗不从命,元王朝调兵讨伐,随同主帅也速带儿进讨的张孝忠,“以八百人败阿永蛮于鹿札河。”[32]至元二十年(1283),“也速带儿招抚筠连州、定州、阿永、都掌等处蛮,独山都掌蛮不降,进军讨之,生擒酋长得兰纽。”[33]“至元二十一年(1284),阿永蛮部酋长阿泥入觐(进京朝觐),自言‘阿永邻境乌蒙等蛮,悉隶皇太子位,愿依例附属。’诏从其请,以阿永蛮隶宫府。”[34]西南番总管府和永宁路相继建立起来,大德五年(1301),永宁路雄挫总管(扯勒乌蛮阿永部头人)雄挫,还进京朝见元成宗皇帝,献马三十余匹,获得皇帝赐给他币、帛的回赠。在这段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永宁土司与中央王朝关系较为良好,蔺州永宁地区的社会秩序,也相对安定。

    大德六年(1302),元王朝南征八百媳妇国(今泰国),大量佥民为兵,普遍调发徭役,额外摊派、征收钱粮财物,云南东川乌蛮土司宋隆济被迫反元起事,顺元路(治所贵阳)的水西(罗鬼)女土司蛇节和乌撒(今贵州威宁、赫章一带)乌蒙(今云南昭通)诸部,蜂起响应。川滇黔结合部数千余里边面,一时大乱。扯勒乌蛮永宁土司头人(永宁路总管)雄挫,也卷入了这场战乱。《招捕总录·云南》记载:

        (大德)七年(1303)春,永宁路阿永蛮雄挫反。

        初,云南、四川、陕西、湖广四省会兵,讨顺元罗鬼、乌撒、乌蒙、东川、芒部叛,雄蛮挫匿顺元蛇节贼党阿毡,及其妻折躬、折利,并芒部蛮纳即弟踏卧。事觉,遂与把事阿都、阿牟等,以二月二十一日于赤水河(今叙永县赤水河镇)作乱,杀永宁府(即永宁路)判官常圭、(四川)行省宣使南家台、千户上速鲁,拒暮晖关。

        三月一日,官军过关,蛮拒战,阿都死,获其金裹甲、镬子枪,贼退走。自是连日转战,自暮晖至普市关(普市。今叙永县震东镇普站村)九战,杀蛮三百余,破海落(海螺堡[35]。今叙永县摩尼镇海丰村)、越寨二洞,阿牟亦死。

        行省以天热班师,扼其鱼槽、长宁军梅岭(今江安县红桥镇)等关。闻于朝,以为“雄挫东接罗鬼,西邻芒部,南近乌撒,姻亲相结,滋蔓力强,合以十月初云南省军进入暮晖,湖广军自播州打鼓寨会宁镇进入蛮地蔺州(今古蔺县城),四川省军自鱼槽(鱼漕溪。时为永宁路治所,详后文)、长宁进讨。十一月一日,会于赤水河雄挫巢穴。”从之。

        闰五月,军中遣永宁同知蔡闰,行省左右司员外郎撒班赤等招雄挫,雄挫遣阿加、阿抱出降,称病不出,又令其属委界入朝。宰相奏雄挫不至,乞再伐之。雄挫乞以十二月八日狗日出见。八年(1304)五月赴阙,原其罪,仍充土官遣还。

    其“四川”条云:

        (大德)六年(1302),陕西平章也速答儿,奉命进兵讨顺元、罗鬼、乌撒、乌蒙、东川、芒部(今云南镇雄)叛蛮。九月,也速答儿自叙州庆符(今并入高县)直冲矣娘州(今云南省彝良县);乌撒参政阿答赤自长宁(今宜宾市长宁县)直冲芒部,降下十八九。回军就粮至永宁,阿永蛮雄挫反。

        雄挫(窝)藏八番反蛮蛇节部曲阿毡,及其妻折躬、折科,及芒部纳即弟卧踏,故于七年(1303)二月二十八日反于赤水河。也速答儿(今译也速带儿)就讨之,射死阿都,夺其金裹甲、镬子枪。九战,得出叛境。

        闰五月,雄挫妻苏他,与招降官蔡闰文字一纸,略曰:“阿具、阿卑赍得榜文,为我住在山箐,别无同伴蛮官。我自来不管官事,顺元结连诸夷作乱,差人邀我同叛,我虽是亲戚,断不曾听信。”又言:“听得羿子杀讫使臣,不是蛮官本情,我亲去单洛,具与众蛮官报知,然后出来。”

        军中再令闰往招雄挫。六月,遣阿加、阿抱持文字来,大意谓:“我不反,使臣贪婪所致。”十四日,雄挫遣牌头阿底下夷人阿大、递文字降(于)陕西省右丞(也速带儿),而称病不出。但令永宁路同知阿况之子委界赴官,盖其叔父也。又与必能、阿模同行。

        朝廷必欲令雄挫入朝,移文行省:不出,则进讨。十一月,雄挫呈:“择二十四日起程。”续又呈:“再择十二月初三日狗日出部。”二十四日到鱼槽,[36]与其部曲阿他及把事头目各者、末未等二十九人赴京都,赏衣服、弓矢、鞍辔放回。

    这两条记载证明:

    元军征讨水西,军粮不继,还师永宁“就粮”,强索钱粮财物,彝人不堪,这才逼反了雄挫;

    其时的永宁路,真正掌握实权的是蒙、汉流官。雄挫虽为“永宁路总管”,却只是居住在蔺州赤水河山箐的万山之中的赤水河(镇)、普市和古蔺一带。

    五、明玉珍大夏国的永宁镇边都元帅府

    元代末年天下大乱,遍地烽烟。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红巾军徐寿辉部将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国,传檄而定东至彝陵(今湖北宜昌),南至播州(今贵州遵义),北至汉中(今属陕西)的大片土地。西面,还曾一度扩张到到中庆(今云南昆明)。

    邓少琴先生根据杨学可《明氏实录》以及其它相关史料,考证出明玉珍划分其国为八道,建置府、州、县三级政权。[37]元王朝的“永宁路”自然消失,改设为永宁镇边都元帅府,任命荆玉为镇边都元帅,统管军、民诸政。[38]郭子章《黔记》亦云:元“永宁路,(无)[天]统[39]元年(1363)改为永宁镇边都元帅军民宣抚司”。[40]

明玉珍大夏国疆域图(华东师范大学学陈伟平硕士提供)

    阿永(扯勒乌蛮)头人虽然失去了“永宁路总管”的官职,但其作为部族头领,仍然有效地统治着当地扯勒彝人以及羿、苗诸族。[41]

    大夏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11年。洪武四年(1372)明军伐蜀,其时明玉珍已死,他的儿子明升投降,四川地区遂为明所有。

   永宁镇边都元帅府的情况,官修正史不见著录,惟光绪《叙永永宁厅县合志》有“丁让,官镇边元帅,挂定海将军印。明遣傅友德征之,谕降,不从,被擒。不屈,死”[42]的记载。据是得知:明军平川,时任永宁镇边都元帅的丁让不听招降,曾经进行抵抗。


[1]   《元史》卷8《世祖本纪五》,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1976年,166页。

[2]   《元史》卷8《世祖本纪五》,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67页。

[3]   《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71页。

[4]   昝顺,即至元十二年投降元朝的南宋嘉州守将昝万寿。

[5]   《招捕总录》书成元代,不着撰人姓名,为四库全书的“未收书”。清代,由阮沅辑入他所编辑的《委宛别藏》传世至今。

[6]  《元史》卷8《世祖本纪五》,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70页。

[7]  《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 189页。

[8]  《元史》卷9《世祖本纪六》,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90页。

[9]  不著撰人《招捕总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据阮元旧抄影印本,1988年,72页。

[10]  《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00页。

[11]  都掌蛮,即居住今兴文县境大坝、箐前的都掌族;夷,指彝族先民乌蛮部族。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族属。《元史》中华书局标点本标点作“招旗都掌蛮夷”,失当。

[12]  《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06207页。

[13]  则溪,彝语音译,亦作“债器”,本为旧时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地方区域名称,而在前代彝族地方政权统治之下,成为军政、生产合一的基层行政途径舞台军事组织。详后文。

[14]  《元史》卷10《世祖本纪七》,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14页。

[15]  《元史》卷91《百官志七》,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310页。

[16]  详后文。

[17]  元代还有另一种遣使牌符,颁给军务使者持牌于沿俄帝驿站倒换驿马,需索酒食,事毕缴还。

[18]  这里所说的“阿永”,似应理解为阿永部族的头人。不一定是说这个被任命为安抚使的头人名叫“阿永”。

[19]  元代的“路”是介于行省与州县之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行政单位的一级政区。详后文。

[20]  宫廷、兵部、工部和各位下也设有名目不同的各种总管府,如兵部的 “管领随路打捕鹰房民匠总管府,”工部的“诸色人匠总管府”,等等。

[21]  《元史》卷91《百官志七》,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316——2317页。

  倚郭县,与首府同城而治的县。

[22]  《元史》卷6《《世祖本纪三》,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06页。

[23]  不著撰人《招捕总录·云南》,江苏古籍出版社影阮元辑写《委宛别藏》本,1988年,14页。

[24]  元代,长江以南地区的汉族,被称为“南人”。

[25]  详后文。

[26]  康熙《叙永厅志·序》,前引《叙永旧志辑存》1页,

[27]   元王朝平定今日贵州地区以后,建置顺元路。诸少数民族部族分别改建土司,以其头人为土官,职务世袭。其中,世居姚州(水西)的原罗氏鬼国头人势力最大,受封为顺元宣慰司,设治贵阳。顺元土司时服时叛,元王朝多次对之进行征剿。

[28]  佥,征调、征发。动词。

[29]  前引《招捕总录·四川》,并见雍正《四川通志》卷18上《边防·叙泸》。

[30]   元王朝平定今日贵州地区以后,建置顺元路。诸少数民族部族分别改建土司,以其头人为土官,职务世袭。其中,世居姚州(水西)的原罗氏鬼国头人势力最大,受封为顺元宣慰司,设治贵阳。顺元土司时服时叛,元王朝多次对之进行征剿。

[31]  《元史》卷12《世祖本纪九》,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40页。

 缅国,今缅甸。缅甸在元、明时是中国的属地。

[32]  《元史》卷165《张万家奴传》,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3881页。

[33]  《元史》卷12《世祖本纪九》,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253页。

[34]  《元史》卷60《地理志三》,前引中华书局标点本,1448页。

[35]  堡,读如

[36]  关于雄挫投降后被押解进京的时间,《招捕总录》说是大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到鱼漕,八年五月赴阙。而《元史》卷21《成宗本纪四》记作“大德六年六月癸巳,叛贼雄挫来降。乙未,以亦奚不薛就平,留探马赤军二千人讨阿永叛蛮,余悉放还。”今二说并存于此。

[37]  详见邓少琴先生:《大夏国建置考》,重庆市博物馆编《明玉珍墓葬研究》94页,1982年内部印行。

  感承邓少琴先生1983年四川省历史学会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面赐是书,谨此恭表谢忱。

[38]  见《明氏实录》。

[39]  据明玉珍建国,年号天统改。

[40]  郭子章《黔记》卷7《舆图志·永宁卫》,贵州省图书馆综合北京图书馆、上海线图书馆藏万历三十六年刻本残卷复制油印本,156157页。

[41]  有关这个问题的考证,详见第四章第一节。

[42]  光绪《续修叙永永宁厅县合志》卷25《职官志五》,前引《叙永旧志辑存》457页。

原创:赵永康

供稿:罗树

编后语:因本文直接复制原书稿,格式编辑上尽量保持原状,手机阅读体验上所带来的不便,敬请读者谅解。

请大家在留言区发表您的建议,谢谢!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9:第三章 元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8宋代蔺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7:第八节 蛮宋关系修复与阿永蛮的兴起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6扯勒乌蛮与中央王朝的战争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5:韩存宝经制泸夷及其失败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4:扯勒乌蛮助讨纳溪及其与宋交恶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3:扯勒乌蛮归徕州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2:羁縻姚州的重建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1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10:宋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9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8:第五节  羁縻蔺州

读者往来|赵永康教授致同乡会读者的信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7:爨蛮·乌蛮·乌蒙部和卢鹿部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6:诸葛南征中的平夷和鳛部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5:鳛部源流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4: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之3:《序章》的第三、四、五目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2:《序章》的第二目

【古蔺通史】征求意见稿连载1——《序章一 自然地理  生态文明》

【重磅】赵永康 -《古蔺通史》即将登陆古蔺同乡会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