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18: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和发展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2013年10月27日,古蔺县讲稿

习部扯勒说从头[1]

——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和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今天,我讲述彝族在赤水河流域的兴起和发展。题目是《习部扯勒说从头》,主要围绕古蔺展开。

    彝族有悠久、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具体说,除了自己的语言、文字、典籍,还有天文历法和原始宗教,严密、完整的氏族宗法制度、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相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祭祀婚丧礼仪。“美丽古蔺,郎酒奢香。”奢香是彝族姑娘;郎酒和奢王府酒,是彝族的文化遗存。五千年以至今日,彝族同胞对于古蔺、叙永和泸州地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了解、认识彝族,重新认识泸州彝族的文化和历史,深入发掘、继承光大、发扬他们闪闪发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利民族团结,更有利我们更好更快地建设家乡。

    彝族生产、生活形态,民情风俗,特别是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是丰富的精神财富,更是值得开发的宝贵资源。毋庸讳言,学术界对四川彝族的研究,重点主要只放在大、小凉山。古叙黔边,基本未能涉及,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和阻碍了这笔宝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古蔺县委、县府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彝族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成功建设奢香广场,响亮提出“美丽古蔺、郎酒奢香”的宏伟目标和战略构想,组织创作《少年奢香》,着手兴建奢香博物馆,大力弘扬以奢香为代表的古蔺彝族文化,有声有色。这种良好的势头,应当得到延续和发展,深入了解、认识、研究家乡彝情,对内对外大张旗鼓宣传报道,让县内县外包括教师和青少年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家乡彝情,把这笔宝贵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为此,县里组建了由我和孙应举同志为正、副组长,李春艳、葛丽霞、刁思田同志参加的《奢香与古蔺彝情研究》课题组,报泸州市批准立项,在古蔺、习水、水潦和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搭建工作班子或者专人联系,开展工作。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唐继红副教授在罗燕同志统筹安排下组织办理的子课题《川黔边彝族音乐研究》,成果已经初步显现;《酒城新报》已刊出40期普及宣传古蔺彝族历史和酒文化的文章,还在继续连载;协助清华大学卢向东教授完成了“古蔺奢香博物馆”的概念设计;泸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与泸州电视台共同主办的“泸州酒城讲坛”,安排一年内开讲10个古蔺彝族历史文化选题,包括今天和昨天的《贵竹新疆古蔺州》,其余的题目是:

    3、姚州·蔺州·归徕州——宋王朝与扯勒乌蛮的战争

    4、奢王世家

    5、奢香和她的故乡

    6、赤水河 美酒河——历史上的疏凿和开发

    7、官家煎迫奢王反

    8、奢大王兵败桃红坝

    9、“四川人,生得憨,遵义换龙安”——川黔疆界重新划定与永宁地区的改土归流

    10、湖广填川入蔺州

    备选题目:古蔺县迁置始末

    由泸州电视台、古蔺电视台分别录播。

    最后形成一部史学专著《奢王世家》。这个题目,大体接近于研究古蔺的通史。作为课题组长,我要特别感谢古蔺县政协常委、爱国爱乡的商人车中林同志,是他与孙应举同志、李春艳同志共同倡议发起研究这个问题,多次与我们一起田野调查,并且给予了课题组以诸多方便和帮助。这样的系统工程,没有全县各级领导、广大各族干部群众的帮助和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我和课题组全体同志,殷切期望并且相信能够得到这样的支持和帮助。为了更好地求得这种支持和帮助,下面我向大家简略介绍古蔺地区彝族的由来,作为这个题目《开题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正在进行,不妥不当之处势所未免,恳切期望各位不吝指正批评。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重要的一员。远古时期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以古东夷颛顼族为祖先的“昆夷”、以及以炎帝为始祖的“楚人”,都是彝族先民。南北朝时的东爨(唐宋时称乌蛮、元以后称罗罗),是今日古蔺叙永和滇黔边境彝族的前身。

    彝族的形成,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商末周初之际,彝族先民希慕遮(笃慕)部自“旄牛徼外”入居于“邛之卤”,与当地土著濮人融合,并与自西北迁来的昆夷通婚,逐渐向滇、川、黔、桂迁徙和发展。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先后建立,宋元年间,中央政府在彝族聚居区分别设置了土司。

    夷书记载,彝族先民自希慕遮之世进入父系社会,实行父子联名制,传至三十一世名笃慕俄(隆穆、祝明),居泸阴之山(乐宜山、罗邑山),笃慕俄有三房妻室,生六个儿子,分居各地,不断迁徙发展,成为川滇黔边境地区大姓世家,是为“彝族六祖”。六祖的后裔,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六部。今日古蔺、凉山、盐源和昭通的彝族,分属糯部和恒部,同为二房生子穆阿热(慕雅热)与穆阿卧(慕雅卧)的后裔。穆阿卧是笃慕俄(隆穆)的第四个儿子,居住在协(滇东北),后迁于窦(今昭通)。他的子孙因称君亨氏,又称耿恒氏,简称恒部(进入凉山的,则称为古侯)。古蔺彝族,是恒部的扯勒分支。彝有黑彝白彝之分。白彝奴隶,黑彝贵族。古、叙、凉山彝族出自同一家支,都是高贵的黑彝。

穆阿卧八世孙赫阿通(恒雅妥)之世,还处于奴隶制游牧经济社会,由所居的益蒙、佐姆向外攻战征伐,掳掠牲畜、土地,拓境迁徙,“形影比天高,如大雁展翅,在高空飞翔。有好的权柄,如布帛绵延,充溢于宇宙。在蒙珠舍俄,有武堵索家,征收他的牛;在宰柏嘎勒,有笃喜纪家,征收他的牛。在易蒙作姆,荐祭二代祖,显示其威权。灵堂的部置,全不像武家。斋宫红绿帐,设祖宗灵案,灵堂设宴祭,祖灵有威荣,如雁飞云端。做好了斋荐,查定了地界,上为古妥山,山有九十座,中为琦娄冲,冲有六十条;下为蒙及箐,左有恩舍坑,右有不录再。在这些地方,就住下来了。”[2] 

穆阿卧的十八世孙,名叫哦海德赫(哦海德额),有九个儿子,“卧、恒之德赫,仿实家做斋”,隆重举行分家仪式,“师人恒那舍,砍起了青松,背十节哺笃(装在法器越妥里的一种灵物),十二个越妥,外面涂金漆。沽坛(祭坛)先做好,做斋的到了,德赫之九子,都来祭祖先。”[3]通过这次青松祭祖分宗,九子各自成家立业:“长子德赫隆,家住于德歹(今昭通);次子德赫罢,迁往西方去,罢家人四姓,住沙米妥那:上为洪俄箐,中为尼尼海,下为鲁都底,都是他家住;三子德赫祚,其后居俄姆;四子德赫妥,居委委杓那;五子德赫麻,居舍雅俄戛;六子德赫更,居俄姆陇更;七子德赫朵,居俄姆诺底;八子德赫冲,居俄姆钟舍;九子德赫奋(德赫辉),居各姆更鲁。”

    彝族的“家”是由同一祖先的子孙组成的血缘组织。祖先诸子,各成一“房”。房的人口繁殖,便扩大为“支”。所以又称“家支”。家支每传9—11代,就要举行仪式,祭祖分家。这样,原来的“支”就升格为“家”。子孙繁衍,各“家”又分化出自己的“支”来。如此周而始复。       

关于扯勒的由来,夷书《西南彝志》说,德额维(德赫辉),为“ 创业之主”,在杓密作姆山(今贵州威宁县东),“撒金片银片(黄、白色木屑),祭祖又祭山”;在可乐洛姆城(今贵州赫章县可乐乡)商讨去向,决定向北“ 渡过扯雅益(赤水河),经葛底沙垮(今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岗区龙场营镇),住柏雅妥洪(今古蔺县城)。”

奢王后裔、水潦秀才余白庵根据他自家世系、证以夷书编成的《通雍余氏宗谱》,对《西南彝志》进行了订正和更翔实的记述,说是:德赫“辉,哦海德赫之少子。其父遗命传以国,辉让于其兄(德赫)隆。国之少子义之,皆让家于兄而从辉,得九千人。夷语谓‘普节更都洽’,言九千强弩也。渡白水江,都掌、羿子、土獠诸蛮望风从服,创业安作谷木,‘部更莪姑’,号‘咱哈通雍’,世雄南荒。” 从此,部族遂以“通雍”为名,德赫辉就是通雍氏(亦即后来的扯勒)彝人的始祖。

余白庵秀才说,安作与安乐谐音,安作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安乐水。谷木,译成汉语就是永宁,“创业安作谷木”,就是创业于赤水河上的永宁。这个永宁,不只是古蔺叙永,还包括习水、赤水、仁怀,以及綦江、江津的部分境地。德赫辉部族进入这一地区,凭借强悍的武力,不断开疆拓土,打败、赶走原来居住在这些地方的都掌、羿子、土獠诸族,被俘和没有逃走的,世代为彝人服役和耕作,沦为奴隶。  

关于德赫辉生活的年代,这秀才说:“由隆穆到德赫辉,凡十九世,而哦海之下,颇有遗迭,不知几世(有几代世系弄丢,搞不清楚了),则辉之创业部,当在东汉桓、灵(147—188年)之世。作《水经》之桑钦,为汉末时人,时有部安乐之称,故以名水。不然,班固《汉书》为(大)涉水,即《水经》之步水,而无水之名。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已不知水为何水,而疑为水之殊目。则德赫辉实为汉末桓、灵时人,时与地尤合。”

余秀才说:“今古蔺部,即《水经》之部也。”其时习水、仁怀尚属四川,所以说是古蔺部。什么部?林则徐惠赐美序、梁启超许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道光《遵义府志》:“部水,即今仁怀赤水,然则仁怀为古部地。汉之称部者,或前秦有国欤?今仁怀出一种鱼,赤水外无有也。”

白水江源出贵州赫章县花泥山箐,流到云南镇雄的牛场,称牛场河,至沙沟,称九沟水,至天生桥入硐伏流,到平阳出洞称步步河,到寨上两河口纳黄河水,始称白水江。白水江流到风翥小河口纳白水河同,出镇雄,经彝良,入四川筠连,归入横江,流到安边与金沙江相汇。

据此,余宏模教授认定:德赫辉拓境迁徙的路线是“从窦地(昭通)沿白水江经彝良、镇雄,贵州赫章、毕节、金沙至仁怀,入四川古蔺,在赤沙河两岸拓境创业,世居于此。仁怀(永康按:习水、赤水,清代皆属仁怀)、古蔺以赤水河隔岸相邻,当为部,亦即后之扯勒部的最初基地或发祥地。”[5] 

在这次迁徙的过程中,德赫辉“自思耿恒裔,不曾做斋荐,未得敬祖先,当仿实与勺,为祖作荐祭。住柯洛大城,聘师人宗柏,在果木更尼(赫章县可乐镇境),收祭牲白马,按祖辈次序,做斋作追荐。做了斋之后,到各的啥垮(永宁地区),住柏雅妥洪。”柏雅妥洪又名落洪,是片山间河谷平原,古蔺河蜿蜒曲折,从箭竹坪高高的大山上流下来,在落洪口(两河口。今太平镇)与赤水河相汇。从田坝(今彰德乡)到乐用坝(今永乐镇),绵亘数十余里。这就是今日的古蔺。

德赫辉以落洪为中心,建立起以君(王)、师(祭司)、臣(官吏)施行统治的政权制度,部族强盛,“大房与小房,如集云闪电。屋上连屋下,如鸭翅重叠。粮仓遍罗列,如群猪躺睡。……在果洛舍块(叙永),在古里、录珠( 彝语古蔺、泸州的谐音),纳租交租的,如飞雪降雨; 水道运粮忙,木船飞驰过,槽楫拨水响……恒租吃不完。有高大荣华,常治理其地。君尊居于上,民卑繁于下,如此住着呢!君为德赫辉,师为赤阿纪。他三贤之世,以本接陇根,担任了军师,他出了主意。在乍者俄姆(今贵州毕节龙场营),建立了宗庙。以追荐祖先,又光前裕后。”[6] 

又经过几百年发展,部通雍氏族日益强大,东晋南北朝时,这个部族的首领墨者扯勒,被皇帝任命为“令长”,统治一方。通雍氏族从此遂以“扯勒”为名。

扯勒君长“执政有威荣,威荣传四方,享受大财富。历代有能人,好根开好花,基业如心愿,如晴空明朗。……勇敢出威荣,势大受福禄,同攻无敌手,如水卷树叶般,重视婚姻事,崇敬布摩祖师。山青水秀,亲族聚会,天地恩赐。形势变了,濮人归顺了。扯勒势大如天,收下归顺者,与武作战,立了彝志气,使用权令,管大事顺利。”[7]终结游牧经济的生活方式,渐次进入农耕时代。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1]  2013年10月27日,古蔺县。

[2]   《西南彝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3]   前引《西南彝志》。

[5]   余宏模《明初贵州宣慰使奢香家世考释》,《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中华彝学专辑》。

[6]  《西南彝志·扯勒珍藏》。

[7]   《西南彝志·扯勒珍藏》。

有古蔺人的地方就有古蔺同乡会

一个温暖的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