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永康《人文三泸》连载45:儒家的荣辱观与价值取向

 古蔺同乡会 2020-07-03

【 2006年5月12日,民盟泸州市委专题报告会。】

儒家的荣辱观与价值取向

同志们:

盟市委要我讲一讲“八荣八耻”。勉为其难,就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体会,在这里向大家作一次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儒家的荣辱观与价值取向。从传统儒家学派哲学的角度展开,顺便谈一下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实践论的问题。权作引玉之砖,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义以为上,知耻近乎勇

“荣”和“辱”是人们内心的一种心理状态。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辱,是人们的一种羞耻之心。所谓“荣辱观”,就是人们对于荣和辱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同,荣辱观也就不一致。荣辱观是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道德观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讲荣辱观,其实也就是讲道德和道德观。再进一步说,这就是所谓人生观和世界观了。

历史上,以孔孟程朱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强调高尚的价值取向,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耻之事为耻。当荣之荣,指的是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产生的应有的满足感;当耻之事,指的是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的事。所谓耻,就是做了这种违反道德之事以后所产生的羞耻感。儒家认为,这种满足感和羞耻感,都是人内心的道德动机以及影响其行为的思想动机。

儒家的荣辱观,孔夫子曾经用四个字概括:“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所说的义,既是指道德原则,更是强调这种原则要转化为人们行为的动机。儒家要求:人的一切行为都要从“义”出发,都要以“义”为动机。孔子认为,正确的道德动机在道德生活中是极其重要的。他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有正确的行为动机,就会有正确的行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一个人,如果有了“仁”的动机,就会趋当荣之荣,避当耻之耻。

孔子如此,孟子也是如此。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知荣识辱,就会有正确的行为动机,就干好事而不干坏事。这就是所谓“知耻近乎勇”。这位能言善辩的学者甚至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行为的道德动机,比这种行为造致的结果更重要。判断一个人行为的道德与否,不是他行为的后果,而是行为的动机。

孟子如此,宋儒朱熹也是如此。这位理学家大言:“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晋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朱子集注》卷13)。

人而无耻,吾不知其可矣。不过,为了当官发财,有的人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古文观止》选辑的宗臣《报刘一丈书》,就惟妙惟肖地描绘过这种无耻之人的嘴脸:

    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袖,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曰:相公倦,谢客矣。客请明日来。明日又不敢不来,夜披衣坐,闻鸡鸣,即起,栉(guàn zhì),走马推门,门者怒曰:“为谁。”则曰:“昨日之客来。”则又怒曰:“何客之勤也,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者乎!”客心耻之,强忍而与言曰:“亡奈何矣,姑容我入。”门者又得所赠金,则起而入之,又立向所立厩中。幸主者出,南面召见,则惊走匍匐阶下。主者曰:“进!”则再拜,故迟不起,起则上所上寿金,主者故不受,则固请,主者故固不受,则又固请。然后命吏纳之。则又再拜,又故迟不起。起则五六揖始出。出揖门者曰:“官人幸顾我。他日来,幸无阻我也。”门者答揖,大喜奔出。马上遇所交识,即扬鞭与曰:“适自相公家来。相公厚我厚我。”且虚言状。即所交识,亦心畏相公厚之矣。相公又稍稍与人曰:“某也贤,某也贤。”闻者亦心计交赞之。

宗先生说:“此世所谓上下相孚者也。长者谓仆能之乎?”各位同志:我们又能之乎?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这样无仪无礼又无耻,还算是人么?

礼是什么?“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既是个人的礼仪,又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儒家“求仁”,以仁为他们追求的最高目标;重“礼”,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要合乎“礼”的规范。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如果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克制自己不正当、不道德的欲望,使自己行为合乎“礼”的标准和规范,社会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进入世界大同。人而无礼,为什么还不去死呢!当然,也有的人不相信这个,比如武则天就说过:“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也就只好说他是不可救药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是培养,是提高。修身,就是培养、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儒家认为,修身是培养正确的道德动机的过程。修身的目的,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什么通过修身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一个人“行己有耻”,家庭就会和睦;每个人都“行己有耻”,天下就会太平。反过来说,要想家齐、国治、天下太平,就每个人都要修身。

怎样修身?修身的根本是知荣辱,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形成正确的日常处事原则。从手段和方法上看,一是要“反省内求”,通过反省,得到提高;二是“践行”,实实在在地去实践。通过践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道德行为动机。

儒家为什么特别重视这种反省内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的意志力,在荣辱观的形成乃至道德行为过程中,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心学”更进一步认为:“万事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事物都存在于人们自己的心中。认识事物,只要从内心深处探求,就可以了。反省内求,首先就要知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行己有耻”,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明耻和知荣是同一个事物的两面,相辅相成的。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所以曾子说他“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践行”,就是用行为实践去巩固道德信念,包括巩固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这个意思。

人们的荣辱观和道德观建立在人的本性基础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亦即是内在于人性之中的。“性相近”,说的是每个人都具有相近的本质(性),都能知荣明耻,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有羞耻之心,就有可能实现理想人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人。至于是否真正能够实现这种理想人格,那就要看这个人后天的修习。不同的修习,会有不同的结果。所谓“习相远”,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的这种观点,被孟子进一步作了很好的发挥,引伸之为“人之初,性本善。”人人皆有善端,“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四端”人人皆有,扩而充之便成仁义礼智“四德”。有此四端,正确的荣辱观和道德观也就有可能建立。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儒家的荣辱观与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

“君子”是儒家所崇尚的道德人格,儒家以作“君子”为荣。什么是君子?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而又不迂腐。具体地讲:

首先,是求仁。求仁,就要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 但是,君子的追求绝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仁”的实质是爱人 ,爱亲人、爱他人、直至爱天地万物。行“仁”,要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做起,“修身以安人,修身以安百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民、惠民、利民、富民,济世安民,把仁德推广于天下。

其次,是重义轻利。“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和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重义轻利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原则贯彻到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淡化对于物质享受的追求。但是,对于功利,也不一概排斥,而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见利思义”。对于功利的追求,必须在“义”的制约之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人君子要有有坚强的意志品格,一往无前的精神。孔子大力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勇敢地追求真理,“朝闻道,夕死可矣”。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了实现仁道,即使献出生命,亦在所不辞,“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四,讲诚信诚,就是诚实,不说假话;信,就是信用,即言行一致、恪守诺言。诚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表里不一的,是小人。

儒家学派这种高尚的荣辱观和道德观,是建立在人性和天命的基础上的。孟子虽然也看到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荣辱观和道德观的影响,承认“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长久不变的意志和道德观念,是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的。但他同时又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来讲,“有恒产”是“有恒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的内在意志,才是形成道德动机的根本动力与原因。所以,儒家强调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君子不食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真正的大丈夫!

儒家学派这种从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论,当然是唯心主义,与我们关于“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格格不入,好比冰炭水火之不相容。但是,儒家的这种荣辱观和道德观,我们也还是能够有条件地承认和接受。列宁说:“唯心主义是颠倒了的世界观。”我们把它颠倒过来,不就可以了吗? 历史上,坚持这种荣辱观和道德观的,代不乏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是这样的代表;泸州辛亥革命志士佘英 “我本为民兼为国,拼将热血染红毡”,也是这样的代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八荣八耻”之说,号召我们更好地识荣明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人。

二零零六年五月十二日


在这里,读懂古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