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字在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中它的主要表现在于对知识的渴求上与个人面对不义行为的自我意识保护方面。在这种特殊状态下“勇”字的意义及价值才是正能量精神的集中体现 。 “勇”是儒家的重要道德范畴之一,指勇敢果断的品格 。孔子将勇看做是仁者所必备 的条件,并且将勇与智和仁相并提。 “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但君子的“勇”是建立在义字为其根本前提条件上的行为认定 。 “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谓盗”。 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勇的内涵做了更为详细的阐发,指出真正的勇是深明大义能够通过自省从而作出进退选择的“理性”之勇,是合乎气节、道义,敢于担当的道德之勇,而非逞强好胜的血气之勇、匹夫之勇。 孟子以气 养勇,以义配勇,崇尚“舍生取义”与“心”、“志”、“气”有着密切的关系,是 一种体现情感与行动相统一的道德品质。 孟子认为勇的培养需要立其志、养其气,从而最终形成具有“浩然之气”的理想人格。 “勇”字是一种学习方法和行为准则及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与简扼表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