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杜甫和庄子的生前与身后

 QDLF888 2020-07-03

       文/    

    杜甫是诗圣,诗写的是最好的,那个悲天悯人的境界,那个对现实刻画的入木三分,让人觉得这哥就是拯救唐历史的人,是在位者昏庸,得不到重用的结果。

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反应了当时长安城的贫富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至今活在人们的心里。

如《兵车行》,反应了唐玄宗时期边关的苦难生活。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如《春望》反映杜甫忧国忧民之心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史书中的杜甫是这样,赶考功名,名落孙山。 由于父亲是县级干部,经济上根本不成问题。35岁以前,因为父亲一直养着他,还有亲戚也是比较有实力。这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现实,穷人的孩子,哪里有闲钱供孩子读书游学?

    我们看一些历史记载就能体会,公元731年开始,杜甫就背着行李,揣着巨款,在吴越齐赵等地旅游。这期间,杜甫还游黄河,渡洛水,下江南,看扬州,览长江。这青春年华别人都在苦读,杜甫却到处旅游。他有个叔父叫杜登在武康(浙江湖州)当县尉,更是资助了不少。这期间还结识了一个富二代--苏源明,2人一起畅游吴越 ,放荡齐赵之间 ;后来杜甫还跟李白同游齐鲁,跟李白、高适相约游梁宋……对于其中“ 放荡齐赵”前后十年的生活情形,杜甫曾在《壮游》一诗中做了生动的描述:“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显然,杜甫青少年时期过的是无忧无虑、富裕快活的公子哥的日子.

     这样悠哉的日子,过惯了,再天分的聪明也抵不住这样挥霍。2次名落孙山,也在情理当中。 

   从唐人修编的历史,不难看出这哥的日常很猥琐,行为也是一塌糊涂,政治实操与形势判断呈现少有的低能。与他诗中的思想境界完全不是一回事。

     
     庄子写的《庄子》,文学意味浓厚,思想超然,论述严谨,就算时隔千年的今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可谓经典大作。

    但史记中给的记述不到300字,连生平都语焉不详。庄子做过最大的职位是漆园吏,还没坚持到底。 只能靠编草鞋为生。实操层面也是有自知之明吧。

    史记这样记载:庄子作《渔父》、《盗跖》、《胠箧》篇,都是“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的作品; 他善于想象虚构,运用曲笔,言此意彼,指斥儒家、墨家之学说。

   在著书时,大量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以攻击儒、墨两家的学说 ,当时儒家墨家都是显学,当时的博学之士,一般不是出自儒家就是出自墨家,这哥不分彼此全部讥讽。他的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只顾顺着自己的心意说完为止。这个为人处世的做派,别说是古代,就是放在现在,也不招人喜欢,也不敢有权贵重视。那些王公大人就都不可能器重他了。 

    历史和生活真的很公平,你想生前显赫,死后还扬名立万,这基本上是很难的。

         知天命,这是很高深的学问,不是那个江湖术士就能看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