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证拾遗(端午节至)

 eight_miles 2020-07-04

八英里

绝密

启用前

端午知识小测试

(全国卷 端午版)

考试规则:点击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下列不属于端午习俗的是?

A. 避五毒

回答错误

解析:古人认为端午仲夏,俗称“五毒”的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大量繁殖,易咬伤人,所以端午节的不少习俗都是和“避五毒”相关。

B. 沐兰汤

回答错误

解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耍龙灯

回答正确 

解析:你认为呢?

D. 吃粽子

回答错误 

解析:大概不需要解析吧。五月端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

    表证的理解,我们一直局限于教科书,这是对表证的狭义化,在很多情况上,疑难病症的产生都是最初的表证不解,引起了坏证、辨证,因此表证的鉴别是临床必备的。

 提起表证,是不是脑海出习惯性的浮现出了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无汗、脉浮等症状,或者将感冒与表证相对应。现在教课书将表证解释为:“表”是指肌表,表证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表证的症状有。一般说来,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其中,表寒证有怕冷、发热、无汗、鼻塞或流清鼻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表热证有发热、怕寒、有汗或无汗、口渴、咽红或咽喉肿痛、舌尖红等,对于毕业于院校的我们,教科书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最熟悉的中医思维方式,但是表证的含义不仅仅是如此。


伤寒“表”解


   伤寒论中没有表证一词,原文为“病在表、表未解,外不解”,对于全书中有“表”、“外”整理可以发现,出现表者多用麻黄汤,少用桂枝汤解,而外不解者,多以桂枝汤解,少有小柴胡汤,因此,推测伤寒中的表者指太阳,外者指太阳与少阳。表和外的区别在于表更偏向于人体的肌肤层,而外者可包括焦膜、肌肉,肌肤等,其含义较表更为广泛。


姚荷生—六经表证


  姚荷生认为六经皆有表证,太阳主表,外邪侵袭,卫气奋起抗邪,故太阳表证较其他五经的表证更加易见,但阳明病篇:“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着,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阳明主四肢,故姚氏认为敷布在肌肉的阳明表气、阳明经络受邪则为阳明表证。

  少阳居于半表半里,其外合于腠理,若平素腠理不固,风寒邪气可直接犯少阳,如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突出少阳表证的观点,症状多反应在耳、目、咽喉等人体内外沟通的通道或在少阳经络循行。

   三阴表证的产生,都存在本身“正气”的不足,外邪直中三阴,但是由于时间短暂,症状仍以表证为主;或者三阴病过程中,阳气来复,病邪由脏还腑,由阴出阳,由里出表。太阴表证如“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此针对于太阴表证见太阴里虚寒,但虚寒不甚者,反之则先温里寒,以桂枝人参汤为例。厥阴表证,历来争议颇多,其认为厥阴亦有表证,如“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其平素营血不足又感寒邪直中血脉,致运行不畅,而尚未出现寒热错杂之证,故以当归四逆汤条文,视为厥阴表证。

端午安康

    这样的观点无疑扩大了表证的应用范畴,与胡老经方体系中太阳病的感念也不是相一致,如银翘散,前者作为阳明表证,后者作为太阳阳明合病,两者还有相同之处,但是对于玄麦甘桔汤,前者认为是少阴表证,但是后者将其作为阳明病方。姚荷生的定位在于相对的表,六经外络的官窍、所主的五体,不在于风寒热邪气,单以经络的循行所主病位表里位而言。

   关于表证的辨识,是临床的重中之重,因为书本上的脏腑辨证,对于里证的我们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表证,我们的理解仍是偏面的,如中风,先以“外中风”,后以“内风”为论,导致肝阳化风、阴虚风动成为了临床看病的固定模式,对于外风的续命汤类不晓立方之一,故而批判。

   表证不仅仅是指恶寒、发热等症状,很多临床医家都将表证单纯的定为风寒、风热,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虽有头疼身痛,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寒”。表证是广义的,病变部位不一定是病邪反应的部位。

点我查看全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