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湖北恩施,那边有一种特产叫葛仙米,黑乎乎的颗粒,外地人以为是一种谷物。 其实它并非米类,而是藻类,属于蓝藻类的念珠藻属植物。 查家谱 蓝藻类都是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葛仙米咱们不常见,如果把它的另外2个念珠藻的把兄弟拉出来,大家就再熟悉不过了:地皮菜和发菜。
地皮菜 别名有地木耳、地耳、地软、地踏菜、地皮菌、地软儿、地卷菜、地瓜皮等。 暗黑色,雨后阴暗潮湿的地面上经常会滋生。 一开始长出来是胶质球形,越来越扩展成片状,有点象泡软的黑木耳。多在雷雨之后冒出,又叫雷公菌、天菜。 地皮菜营养高于鸡蛋、木耳、银耳等。 营养与香菇相近,是一种美食,最适于做汤,风味十足。也可炒食、凉拌。 发菜 别名有地毛、旃毛菜、地毛菜、仙菜、净池菜、龙须菜、头发藻等。 因其色黑细长,似头发而得名。 广东人取谐音发财,成为逢年过节馈亲待友的珍肴。 发菜产于中国内蒙、宁夏和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甘肃武威、张掖一带最多。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称其为"河西物产第一"。 虽然发菜的做法很多,但出于土壤植被保护禁止乱采,比较稀贵,一般用来入汤。 地皮菜与发菜都是陆生藻类。而它们的小兄弟葛仙米则是水生藻类。 ![]() 米成仙 ![]() 葛仙米 别称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田木耳等。 无根无叶,墨绿色珠状,是由多数细胞连成的念珠状群体,外包胶质。 之所以称之为“米”,是因为其形状象米粒一样,采集干燥后颗粒圆形,煮熟后大小比米粒大。 相传东晋炼丹术家葛洪用它为太子治好了病,皇帝赐此物名葛仙米。 葛仙米在中国各地有零星发现,但主要在四川、湖南与湖北交界一带。因葛仙米生长对自然条件要求极高,生长很少。 ![]() 稀而贵 ![]() 在世界范围内,非洲仅发现有七亩,产量极少。湖北襄樊地区也仅有七分左右。然而仅湖北恩施的鹤峰县走马坪镇一地,就拥有上万亩适合葛仙米生长的水田和池沼。 湖北鹤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区,产量之高实为罕见。 鹤峰葛仙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且在科研部门的帮助下,积极开展人工养殖道路。 葛仙米附生于水中的沙石间或阴湿的泥土上。 初取时小颗粒圆润,玲珑剔透,可与珍珠媲美,被美称为“珍珠菜”。 稍大则如小鲜木耳。湿润时呈绿色,干燥后呈灰黑色。 越小的价格越高。 ![]() 仙亦鲜 ![]() 葛仙米翠碧可爱,味清甘鲜,为席中珍品。 李时珍言:以醋拌之,肥绝可食。 末代皇帝溥仪的著作《我的前半生》中有道菜就叫“鸭丁熘葛仙米”。 清代饮食专著《调鼎集》、《素食说略》,以及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等古籍,均记载有葛仙米的烹调制食法。 由于葛仙米资源奇缺,很多烹制方法多有失传或遗忘。 现存烹饪食谱中,蒸、煮、煲汤、凉拌、炒、焦溜都有,比如葛仙米炖海参、鸡汁葛仙米、冰糖葛仙米等。 但最常见的吃法是烧汤。还可加工制成其它许多食品。 ![]() 益健康 ![]() 葛仙米营养丰富。干物质总蛋白高达50%左右,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锰、钙、锌、铁、磷等矿物质,以及叶绿素及多糖等活性物质。具有清火、明目、抗衰老、抗感染等治疗功效。 葛仙米还可以主治夜盲症、脱肛等病,外用可治烧伤、烫伤兼美容等功效。 葛仙米含多糖等天然保湿成分,也用来加工化妆护肤品。 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将葛仙米认为是一种灵丹妙药。 按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知识,它并没有那么神奇的功效。但它所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非常值得开发利用。 野生葛仙米,是名副其实的纯天然绿色食品。目前价格昂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