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 就是烤烙出来的面饼,又叫锅盔馍、干馍。可大可小,大的更吸引眼球。 传统锅盔很大,呈圆形,直径逾尺,厚寸许,重数斤。用发面和普通面团混合制作,以平衡软硬度和吸水度,在一种叫鏊子的大浅锅中慢火烘烙而成。 哪来的? 锅盔的起源传说大多与军旅有关,说是古代军队中为适应野战需要而创制的。 比如:
以上说法肯定都不靠谱。因为国人开始种植小麦较晚,在唐代之前都是吃粒食,尚未磨粉。
此说有一定合理性,盔的原意就是盂一类的容器,口朝上吐痰用的叫痰盂,反扣过来的护头的帽子叫头盔。锅盔肯定应为用来烧饭的盔。 好多地方将那形似倒扣的大铁锅的山头,起名为“锅盔山”。
我更倾向于认为锅盔的产生与西域面食有渊源关系,阿拉伯人和伊朗人很早就烤饼吃。至今中东和咱们新疆的依然烤馕。 新疆锅盔 在回族传说中,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祝贺弥月时赠送的礼品,后发展成为方便食品。 甘肃静宁锅盔 怎么叫? 锅盔至今仍主要流行在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陇东地区,正是汉族与回族较多混杂居住的地区。 古时没有规范文字的专门机构,西南、中南有的地区也写作锅魁,写法换来换去。叫北大校长来恐怕更弄不清。 四川彭州有种军屯锅魁,尽管周围很多“锅魁”都改叫“锅盔”了,它还是不改初衷,坚持用魁字。 其实,湖北、湖南一带更多的是叫锅块。 仔细看看,这些叫锅魁或锅块的,形制上与西北的锅盔并不相同,怎么看就是烧饼或火烧,甚至有的不是圆形的。 比如四川南充、广安、阆中一带就是方的,或是长形的,也不规则形状的,而且不厚实。 有次见一湖北特产荆州正宗锅盔店,近前一看就是软软的、薄薄的油饼! 荆州市公安县也有种地方美食小吃叫锅魁(盔)或锅块,有鲜肉的、糖的、牛肉的和梅菜的。 这不是烧饼是什么? 要吃真正的锅盔,还是要向北,再向西。要找那种有咬劲的味道。 好咬吗? 锅盔属于半发面,因揉搓、加压,发面层与死面层层层重叠,形成了既结实又好咬的质地。外表焦黄,切口沙白。因水分不多,便于携带和久放。 传统锅盔很大,“陕西十大怪” 顺口溜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等。 陕西关中的西和锅盔厚8-10厘米,重约5斤左右。 有次去开封,买的一家锅盔,大得像自行车轮,带回1/4吃了好多天。虽是原味的,但真是会越嚼越香。 2015年,新疆阜康市伊麦香城食品有限公司一位回族女老板王海花特制了重达380公斤的大锅盔,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我越看越像馕!而且还批量生产,满足订货。 次年又制作了一个半吨多的,直径2.2米、厚度40cm的大锅盔,并将其卖到俄罗斯。绝对秒杀俄式大列巴! 在以江苏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锅盔又叫壮馍。“壮”取有劲之意,在醒好的面团里继续加生面粉,谓之“戗面”,图的就是那种带劲的感觉。 馍上扎了好多小眼 走样啦? 随着逐渐发展,锅盔的烙制方法也由最初的纯烙,发展成烙与烤相结合,以及类似烤烧饼一样纯烤的。 烙饼的鏊子形制也不断翻新,由单面改为双面。还出现用电或用气的。 锅盔的品种也逐渐扩展。由原来单一的原味,创新出了夹酥锅盔、油酥锅盔、酥锅盔等,出现了椒盐、葱香、五香、香椒叶、白糖等多种滋味。 著名的甘肃乾州锅盔,馍面用模子压成带辐射状的波纹,宛如大菊花。 锅盔也有变小的。我买的是甘肃庆阳的,有香苜蓿(苦豆)味、小茴香味、椒叶味、紫苏(荏)味和原味5种口味。为了真空包装和运输,制作的并不大,刚好能挡住一张脸。 其实肉夹馍用的白吉馍就是演变来的一种原味小锅盔。 还有羊肉泡馍的饼,也是锅盔演变来的。 四川绵阳地区的油旋子锅魁,北方很多城市都有,就叫油旋子,不带锅盔二字,也是济南的名小吃 以香、酥、脆闻名的军屯锅魁,是成都彭州的传统小吃,实际就是一种“酥油千层饼”。 近年成都又流行南充地区的传统特色风味小吃锅盔灌凉粉。名曰锅盔,实乃烧饼。热点是把凉粉夹在里边吃。 而成都原先本地的红糖锅盔,则是很小很小的小甜点。 锅盔里最微型的,恐怕是北京稻香村推出的山楂锅盔,其实就是类似于小饼干一样的甜味糕点。 2017年首映的《白夜追凶》,主演潘粤明就是喜欢吃的这个,酸酸甜甜的。 可这个如果算锅盔,不要说烧饼了,天下的月饼也都能叫锅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