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438期:泥鳅,说好的鳞呢?

 卧竹轩主 2020-07-04

泥鳅真是钻在泥巴里的。第一次挖泥鳅是年轻时部队服役时,在山东潍坊驻地附近滩涂上。湿漉漉的地表上一个个小洞,用铁锨一锨一锨铲出,一会儿就一大桶。

泥鳅

生物学分类上为鲤形目 鳅科 泥鳅属。普通真泥鳅为青鳅,有5对口须。

养殖的品种为大鳞副鳅,属于鳅科 副鳅属,也是5对须。现在普遍养殖的大鳞副鳅是台湾培育种。1992年由湖北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培育,逐渐推广到全国的。

长江中下游还有一种3对须的中华沙鳅,又称钢鳅、刀鳅、刺鳅或石锥。

不是口上长胡须的就是鲇鱼。泥鳅看似滑腻腻的,以为无鳞。其实它是有鳞的鱼,归于鲤形目

真泥鳅侧鳞数目每列是150以上。而大鳞副鳅是130以下。

不过买泥鳅的不会有人去数鳞。泥鳅的鳞片已经退化至皮下,极细小,吃到嘴里也觉察不到。

泥鳅的鳞埋于皮下,另外靠体表黏液来保护侵袭。它浑身滑溜溜的,徒手很难抓住。俗话说“泥鳅要捧,女人要哄”。

供不应求

泥鳅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似得大起大落。以前是贱的没人要,后来价格猛涨,涨高了又一落千丈。现在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15万吨,但市场只能供应5~6万吨。

而且国际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在逐年升温,尤其是日、韩,另有港澳台,不断向内陆要货。泥鳅又成了香饽饽,经常无货可供。

照这样下去,恐怕要被濒危了。

好在泥鳅特别好养活,喜欢栖息在沟渠、塘堰、湖沼、水田等软泥多的浅水区,或是腐植质多的淤泥表层。人工养殖有池塘、稻田和莲田等多种,比野生可以干净很多。

泥鳅有个特有的生理现象,与其他鱼类不同,可以肠呼吸。它的肠壁薄且而血管丰富,具有气体交换辅助呼吸的功能。因此泥鳅的耐低氧力远胜于其它养殖鱼类。

我上周养了一桶泥鳅,很好玩,不时会有一条突然窜上来吞一口气。气压一低水中缺氧时,仅靠腮呼吸不够,泥鳅就窜到水面吞空气,在肠管中吸收氧气。难怪它成为大家熟知的气象物候角色呢!

另外,泥鳅一年还可多次产卵,繁殖力不低。

目前养殖的泥鳅主要是大鳞副鳅,体型比真泥鳅大。真泥鳅一般最大100多克左右,大鳞副鳅普遍可长到250克,甚至有大到500克的!

家常美味

泥鳅原为平民所爱,可食部分占80%左右。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其肉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低,胆固醇更少。适宜身体虚弱、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者食用。

泥鳅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也有人作为进补佳品。还有人信奉以形补形,劝家里男人多吃。

有的养生专家借泥鳅的营养散布欺世理论,主张生吃。有人信了导致感染了寄生虫。淡水鱼类难免会有可怖的肝吸虫棘颚口线虫。还是要老老实实烧熟了吃。食物不分好坏,营养平衡就是好。

泥鳅煎炸炒炖皆可,没有太大讲究,最适宜炖汤、酱烧、油炸和干煸。

泥鳅炖豆腐是一道极为经典的家常美食,以泥鳅和北豆腐(老豆腐)为主材,先后加入闷炖而成。

泥鳅钻豆腐

如果豆腐换成南豆腐(嫩豆腐),就变成了一道民间传统风味名菜泥鳅钻豆腐。又名貂蝉豆腐、汉宫藏娇、玉函泥等。河南周口、湖北东部、江西等地,很多地区都声称是当地的特色菜。

央视某节目还做过介绍:

将处理好的活泥鳅倒入有嫩豆腐的锅内,然后加入佐料加热。让泥鳅乱钻,都钻进豆腐中去了,只留鱼尾在外。

估计这只是个传说。不少人做过实验,不同温度,不同盐分,没有一次泥鳅成功钻进去的。我也试过,确实钻不进。很难说没有成功的,估计概率比中头等大奖还低。除非是人为塞进去摆拍。

别怕麻烦

上个月做了一次肠镜检查,检查的时候很简单,也没痛苦。可之前的准备工作一言难尽,真是苦苦折腾。料理泥鳅也有同感,真正烹调烧制很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了,不费吹灰之力即可水到渠成、马到成功。难就难准备工作上。

泥鳅个头小,卖家一般不会替你处理,全靠自己买回家宰杀。泥鳅肚里会有泥,买回来的泥鳅须吐净泥污,两个办法。

  • 用清水养2、3天,每天换水4、5次,

  • 或者往水里面加一点盐,盖好盖子,10分钟左右,泥鳅里的泥沙会基本吐净,这样速度快,鲜活程度更高。

泥鳅表面的粘膜和黏液土腥味很重,去除表面粘液也是两个办法。

  • 用80℃的水焯烫一下,不要用开水,否则不仅把皮烫破,煮老了还会把肉脱掉。焯水时必须压住锅盖,不能小觑泥鳅的反抗力量。

  • 撒上适量面粉,玉米粉更好,以增加摩擦。

宰杀 

若从鱼肚子开剖,动作慢且不利索。泥鳅的头上没什么肉,留着没用。可从后背剪头,只剪三分之二不要剪断,用手把肠子和头一起撕下来,洗净即可。

去年《我爱发明》上,湖北荆州的李平发明了泥鳅宰杀机,从背和腹都可下手,既快又干净。

广东那边处理泥鳅很多是不杀的,直接鲜活下锅。如果是只喝汤不吃肉还可以。若吃到内脏真的有种难言的不舒服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