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太原晋祠园林艺术赏析

 文殊院士 2020-07-05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的悬瓮山下,前身是祭祀晋国始祖的唐叔虞祠,后世变为供奉晋水之神圣母的祠庙,并附祀众多的其他神灵和历史人物。

晋祠总平面图(引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整个建筑群大体上坐西朝东,分为中、北、南三路,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时代所造的殿堂亭轩济济一堂,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小巧宜人。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参差错落,千变万化。

中路以水镜台为起点,依次布置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鱼沼飞梁和正殿圣母殿,形成一条完整的东西中轴线。其中,水镜台是一座戏台,由两幢房屋拼合而成。金人台上竖立四尊铁铸神将,三尊为北宋遗物,一尊为民国时期补铸。对越坊是一座明代的木牌坊,檐下斗栱繁复。献殿为金代所建的献祭场所,四周开敞,形如凉亭。鱼沼飞梁指的是一个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石桥,是现存古代桥梁中的孤例。圣母殿是一座七开间的重檐歇山大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宏巍峨,壮丽秀美,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殿身周围设一圈宽阔的围廊,八根檐柱上雕有盘龙形象,昂首顾盼,炯炯有神;殿内供奉圣母塑像和四十多尊侍女像,大多是宋代原塑,栩栩如生。

水镜台

金人台

对越坊

献殿

鱼沼飞梁

圣母殿

圣母殿内的宋代彩塑

北路主要分布若干独立的祠庙庭院,包括文昌阁、东岳祠、昊天神庙、唐叔虞祠,其中唐叔虞祠正殿为元代所建,西侧沿山坡分布着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等建筑。

唐叔虞祠正殿

南路主要是一些景观建筑,如水渠上的流碧榭,左右各带小榭三间,平面如白鹤展翅。渠边有民国时期所建的真趣亭,亭下有洗耳洞,穿洞可直抵水面,临水建不系舟,宛似画舫。西侧有供奉水母娘娘的水母楼和祭祀药王的三圣祠,还有一座公输子祠,供的是匠门祖师鲁班。

不系舟

1934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初次来晋祠考察,评价说:“一进了晋祠大门,那一种说不出的美丽辉映的大花园,使我们惊喜愉悦,过于初时的期望。无以名之,只得叫它作花园。其实晋祠布置又像庙观的院落,又像华丽的宫苑,全部兼有开敞堂皇的局面和曲折深邃的雅趣,大殿楼阁在古树婆娑池流映带之间,实像个放大的私家园亭。”

诚如其言,晋祠不但是中国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同时也堪称中国最优美的古典园林之一。与雍容华贵的北方皇家园林和灵秀婉约的江南私家园林都大不相同,晋祠独有一种疏朗开阔、自然浑成的浪漫气质。

中国绝大多数的祠庙都采用对称的布局,拥有严谨的中轴线。晋祠也有中轴线,但并非直线,而是一条微妙的弧线,两侧布局保持均衡又不强求对称,于庄严之中蕴含自由灵动之气。主体的建筑坐西朝东,而北路建筑很多是坐北朝南,南路建筑又有很多是坐南朝北,完全随着地形转变,不拘一格。

除了单独的庭院之外,建筑大多采用开敞的形式,彼此之间也不用墙来隔绝,空间是流动的,保持通透,同时又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之妙——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空间的实际距离并不见得真的有多么深远,却能给人带来富有层次感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梁衡先生的散文名篇《晋祠》对这里的水有生动的描写:“这里的水,多、清、静、柔。在园内信步,那里一泓深潭,这里一条小渠。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有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有碧波闪闪,如锦如缎。……你沿着水去赏那亭台楼阁,时常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怕这几百间建筑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山西地区比较缺水,实际上晋祠中水体所占面积很小,却能让人产生处处有水的感觉,手段非常高明。其水景包括点状的泉眼、线状的水渠和面状的水池三种形式:南北两路的难老泉和善利泉是晋水的两大源头,两眼清泉各以一座八角亭覆盖,另设鱼沼、莲花池和长方池三个水池,彼此脉络相连,水潺潺而下,如奏雅乐。人工开挖的智伯渠像是一条玉带,自西南向东北流淌,蜿蜒缠绕,不但带来清澈的水景,还兼有水利工程的作用。

难老泉亭与长方形水池

除了建筑和水,晋祠还拥有众多的古树名木。一千五百年前的《水经注》曾称此处“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意思是到处是树木,把阳光都遮住了,至今仍是这番景象。晋祠中最古老的树是苗裔堂前的一株周柏,树干龟裂,如沧桑的老人,侧卧在台阶一侧。另有一株唐槐,树干粗大,苍劲盘曲,柔枝万缕,生机盎然。此外还有大量的松、柏、槐、柳掩映在亭台楼阁之间,带来浓密的绿荫。

周柏

晋祠不像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那样堆叠很多假山,而是以西面天然的悬瓮山为最重要的背景,部分建筑顺势建在山坡上。悬瓮山形如巨瓮,山上有六处大型石刻题字,山腰处建有望川亭,“望川清晓”亦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山上有古读书台遗址和极乐峰顶,站在山上可俯瞰晋祠全境。

历代名人仰慕晋祠之名,纷至沓来,盘桓良久,吟诗作文,题写匾额、楹联。唐太宗李世民辅佐其父李渊起兵反隋时曾在晋祠祈祷,唐朝建立后,曾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东征高丽归来时驾幸晋祠游览,亲笔写下《晋祠之铭并序》,刻立石碑。大诗人李白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之句赞美晋祠的水景。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元好问也都有名篇佳作描写晋祠风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画家傅山曾经在晋祠寓居多年,留下了“难老”立匾和众多的墨迹。这些历史遗迹为晋祠增添了更为厚重的文化内涵,有渲染园林意境之功。

傅山题刻

最难得的是,自北宋以来,晋祠的历代修造者都能对前代遗留的建筑和山坡、水泉、古树等景观保持高度的尊重,始终没有破坏其和谐的气氛,亭台楼阁与山水、植物完美地融为一体,仿佛是“六世同堂”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堪为现代建筑与景观设计的卓越典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