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命诗》背后,藏着令人潸然的故事。

 一言之美 2020-07-05

《绝命诗》

(冯休孝)无名乞丐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第一次看到这首绝命诗,读罢,既惊叹于一名乞丐竟能写出如此豪放、狂傲的诗句,而被其折服;又不免惋惜其才华如此横溢,却沦落街头,终日乞讨为生,食那嗟来之食。而当我读罢《绝命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唏嘘不已,感慨于怀,不禁潸然!

故事还得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从范县调任潍县说起,那年突发天灾,海水倒灌,庄稼不收,疫病流行。郑板桥不仅率先为灾民慷慨解囊,捐出了自己养廉银,还能在这非常时期,不走“辗转申报”的程序,果断动用国家储备粮,开仓济贫。有人提出异意,他大义凛然:一切后果由我一人承担,与他人无涉!遂发放粮谷若干石,救活了数万人。

山西晋城进士马体孝,因贫穷沦为乞丐,讨饭到郑板桥所在的县城时,又被野狗咬伤,行动不得,饿死道旁。因为在县城死了人,郑板桥亲自验尸,发现死者怀中掖着一首绝命诗: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

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此诗旷放而悲怆,特别是第三、四句,是绝妙之联,风光的萧清,世事的苍凉,文人的疏放,乞讨的悲酸尽在其中,而末句则明斥黄犬,暗指社会黑暗,表现了落拓文人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郑板桥读后大为感动。在打听到作者的真实身份后,同样身世、同样文采、同样豁达,当然也同样贫穷的郑板桥惺惺相惜,亲自收敛、掩埋,又立墓碑警示教育。

在郑板桥的晚年,最为深切怀念的,是他曾经为官之地——范县、潍县的老百姓。至今藏于故宫博物院他的墨迹,实在值得一读:

潍县三年范五年,山东老吏我居先。

一阶未进真藏拙,只字无求幸免嫌。

春雨长堤行麦垅,秋风古庙问瓜田。

村农留醉归来晚,灯火千家望不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