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现象,可能会动摇大学的立身之本 | 专家观点

 wlr6688 2020-07-05

学生到大学四年,到底能收获什么?大学老师上一门课对学生的影响有哪些?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是什么?

针对这几个问题,本文作者和很多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有过对话。在这些对话中,他越来越感觉到即使是身处一线的教育者,自身也说不清楚教育中这些关键的问题。

他担心,如果连自己最核心的价值无法表述清楚、也无法衡量的话,大学又该如何持续地赢得社会的信任?

在本文,他还独具匠心地定义了一类名为“教师的想象”的现象,各位如果感兴趣,不妨在阅读文章时重点留意下。

这种现象,可能会动摇大学的立身之本 | 专家观点

图文无关

作者 | 张晓军(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

我不知道在大学工作的同仁们,会不会经常考虑这几个问题:

  • 学生到大学四年,到底能收获什么?

  • 大学老师上一门课对学生的影响有哪些?

  • 我们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是什么?

我一直觉得,大学作为一种专业的机构,应该要有自己在支持学生成长中很清晰的独特的逻辑和路径,这样才能让大学和社会、家庭支持人成长的功能相区分,才能让大学长久存在下去。

这种独特性,在过去很长时间可能就是传授知识,而且确实也管用。但现在教知识可能不再是大学的独特之处,而且单纯靠教知识也支撑不了现在的人的成长。

所以,大学的专业价值到底在哪里呢?如果我们想象中的一套能影响学生的逻辑和路径不能清楚地表述和复制,大学如何才能为学生提供价值?

之所以有这样的追问,源于和很多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针对开篇那几个问题的对话。在这些对话中,我越来越感觉到即使是身处一线的教育者,自身也说不清楚教育中这些关键的问题。

基于我的观察,现在教育一线中做得最扎实也是最通透的,就是给学生教知识。翻开一门课的大纲,关于如何给学生教知识的设计很详细很具体。

我同时发现,很多一线老师心目中自己课堂的价值,其实远不止教知识

例如,有老师说:我的课上会教知识,但是学生获得的不仅有知识,还有其它的东西。

我追问:还有什么。答复是:这个说不清,但是凭我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只要学生认真学,肯定有丰富的收获。

也有老师这样回答我的问题:大学的主要价值不是给学生教知识,而是依靠大学的文化来育人。

很有意思的观点,我追问:什么是大学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如何来育人的?答曰:我对文化了解不深。

也有老师告诉我:我是教理科的,我们这种学科知识点太多,都是基础性的,所以是教知识为主,文科的课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那些能力和素养。

更多的感触,来自近几年我主办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时看到的很多教学创新案例,每年的决赛很精彩,二十组入围选手同台切磋一整天。我作为评委坐在下面,每位选手上台一开始就会有很吸引人的观点,诸如我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工程师,我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我的课程瞄准高阶目标......

每次听到这里,我一定会聚精会神听他们介绍自己是如何在一门课中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的。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大家都不会介绍自己如何提升学生的高阶能力和素养。大家讲完了高阶目标,就转身开始介绍自己是怎么一步步把知识教给学生的。

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选手会提出一些超越教知识的举措,但是细究起来,教学的实践和目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

这种现象,可能会动摇大学的立身之本 | 专家观点

我把这种老师们实践中在努力地教给学生知识,但心里却想象着自己正在提升学生的素养,或者心里想象着自己要提升学生素养,但是教学实践却无法支撑自己的目标的现象,称为教师的想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的分离。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这种现象。

据我的观察,这种教师的想象,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存在着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强调高阶目标的重要性,因此老师们也都一股脑儿往前冲,一眼望去课程的目标全是高阶的,但是基本上没有逻辑可靠的、可复制的,甚至仅仅是能说清楚的实现高阶目标的教学策略。

当然,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并不必然说明学生上大学就只能得到知识,可能真的还收获了其它很多东西。只是说不清楚学生是如何得到这些东西的,哪些教育的活动对学生获得这些东西起了支撑作用

而且,由于大学是以支持人的成长为核心使命的,而由于每个人的差异很大,对这个人的成长管用的东西对另外一个人未必管用。一位老师用起来有效的教学策略其他老师拿去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

这些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更不用说还有更宏大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制度的因素也会影响特定教育策略的效果。

这样看来,当下大学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大家都极力追求对学生高阶能力和素养的影响,但是并没有一套可以说得清、可以在不同学生和老师身上复制的提升能力和素养的逻辑和做法

这种现象,很有可能会动摇大学当前在社会体系中不可替代且不容置疑的发放文凭的垄断性地位,也会让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些基本理念无法落地

从现在丰富多样的教育变革实践可以有直观体会。

例如现在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非常重视的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国内几乎每所大学都开了相关课程,但是问题是,通过课程教授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呢?

有位朋友给我介绍了美国一个创新创业培训机构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做法:

在为期一周的课程中,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组给一定数额的资金,然后利用这些资金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接下来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度过一周时间,大家成功地坚持下来,这个课程就算学好了。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

这两种教育方式哪种更有效呢?可能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很难去衡量这两种情境中学生的收获到底是什么、有多大

再举一个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例子。

国际视野几乎是现在每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有的一个词。但是大学怎么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呢?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做法

我过去几年看到有些学校开设诸如跨文化沟通这样的课程,有些学校通过扩大留学生规模来营造国际化氛围。这些举措到底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呢?

再介绍美国密涅瓦大学的例子。

这所学校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其主要做法是让学生在大学四年到全球五大洲不同的城市中和当地人一起合作解决当地的一个真实问题。这也是国际化教育。

以上两种国际化教育哪一种更有效呢?可能也很难有确切答案。因为我们说不清到底这两种教育对学生国际视野的提升贡献有多大

这种现象,可能会动摇大学的立身之本 | 专家观点

密涅瓦大学的旧金山宿舍(来源:密涅瓦大学官网)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会是大学在未来的立身之本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现在社会上关于大学未来的讨论和担忧越来越多,有很多人认为现在由于线上教育,普及知识的学习变得很简单,人们不再需要到大学去学习知识,因此大学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

于是乎很多人就提出,大学接下来应该注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个功能很难像教知识那样被线上教育取代。

如果果真这样,我们该如何去想象大学的未来?

首先,如果大学最核心的价值无法表述清楚也无法衡量的时候,如何持续地赢得社会的信任?

这可能并不是杞人忧天。其实在今天,很多用人单位已经看破了大学的神话,意识到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具备某种能力

从竞争环境看,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到正在快速变化中的教育生态体系,会发现在这个处于绝对核心地位的高等学位颁发者(是官方保护的结果)的大学周围,已经出现了很多与之合作的各种各样的创新性企业,这些企业关注某一个方面,但是在这个领域比大学做得好很多。

例如前段时间在西浦的学习超市启动仪式上碰到的几个机构,阿里云物联网学院、刺猬科技等等,这些企业都开发了自己的育人产品,这些产品的逻辑听上去一点都不比大学的逻辑差,可能还会更好。

大学如何在与这些体制灵活、创新精神十足的企业的竞争中取胜呢?

如果按照很多专家讲的,未来大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位颁发机构,或者当下文凭社会的文化被打破,大学如何与这些机构竞争并保留其一席之地呢?

其次,对于大学自身来说,守卫大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如何落地操作也将是一个大挑战

最近国家提出“学生中心,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高等教育质量理念,理念本身非常好,但是需要把“目标—结果—任务—衡量”这样一条线走通,教师的想象恰恰无法满足这里的基本逻辑

其实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困扰着很多学校,例如最近推动的师范专业认证,听说要求计算出来每门课程每个专业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要用数字来表达。我一直很好奇这需要多么神奇的手段才能把这种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贡献用数值计算出来。

最后,面向未来,我希望把这几个问题抛给未来的大学

  • 未来上大学还会是年轻人追逐的目标吗?

  • 在未来,学生到大学四年,到底能收获什么?

  • 未来大学里面每个人所做的工作,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是什么?

我没有答案,正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