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人民发声机白居易告诉你,卖炭翁有多苦

 昵称32901809 2020-07-05

最近地摊异常火爆,让我不禁对古时候的人们怎么摆地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专业的诗词吃瓜群众,我们自然是要从古诗词中寻找答案的,找了一圈,发现能展现古代摆摊生涯的,有这首白居易写的,大家耳熟能详的新乐府诗《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读完之后不寒而栗,这卖炭翁的摆摊生涯,也实在太苦了吧!?

唐朝人民发声机白居易告诉你,卖炭翁有多苦

卖炭翁 图片来源 360百科


摆摊需要有合适的货源。

现代人可以从网上进货,可以去批发市场批发,但是卖炭翁的货源——炭却无处可批,只能通过他在南山中辛劳地砍柴、烧炭得来,还弄得自己“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如此狼狈。 这证明唐朝当时的社会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分工,但是分工却并不充分,难免效率低下。


现在很多人摆摊是工作之余增加收入的一种途径,或是经济困难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纯粹靠摆摊来维持生存,风险很大。但一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道出了卖炭翁摆摊卖炭是他唯一的营生。哪怕天气再冷,身上的衣服再单薄,他都必须坚持摆摊,不然就衣食无着,不能生存。


摆摊卖的东西如果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收益应该会更高。“心忧炭贱愿天寒”,证明炭的价格在当时并不算特别低,而且在没有空调、暖风机的古代,炭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寒冬里的“刚需”,按理说摆摊卖炭的收入不低,但卖炭翁却穷得连件暖和的衣服都穿不起,可见社会整体的贫困,还是有很多人消费不起炭,所以他只能日夜期盼这风雪再来得猛烈些吧,可以让炭变得更好卖些。

唐朝人民发声机白居易告诉你,卖炭翁有多苦

图片来源 互动百科


摆摊也要讲求一个抢占先机,才能把货价钱卖得更高。卖炭翁的抢占先机十分艰辛,好不容易等到“夜来城外一尺雪”,清晨,他就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着去卖炭,那时候既没有快递公司给他运货,他更不可能开着五菱神车,一键开启摊位,连续赶路运输炭,已经使得“牛困人饥”,疲惫不堪,只能在“市南门外泥中歇”。


摆摊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而卖炭翁面对的统治者,却是一群想榨干百姓的吸血鬼,皇宫内来的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上说这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要把卖炭翁的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唐朝人民发声机白居易告诉你,卖炭翁有多苦

图片来源 互动百科

这里要解释一下,唐朝时因为铸币技术不发达,所以货币制度并不发达,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以物易物的实物货币。而绢帛因为相对容易生产,所以大量的绢帛便投入市场充当法定货币,这导致了持续的通货膨胀和财富缩水。而无法获取钱币的卖炭翁,等于是被政府以法定却相对不值钱的实物货币掠夺了劳动果实(劣币驱逐良币)。辛苦砍柴、烧炭、一路天寒地冻艰难运输,本想靠销售炭而维持起码生存的卖炭翁,望着眼前的“半匹红纱一丈绫”,该有多么的绝望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