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国维自沉于湖后,成为与屈原、李白皆死于水的中国三大天才之一

 史家之韵 2020-07-05

王国维(1877年-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王国维平生学无专师,自学成才,成就卓越,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古文学、古器物、古史地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

王国维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上最著名的是其《人间词》与《人间词话》,这两者又构成互相印证的关系。

  

王国维词作的成就在于境界的开拓上,而境界也正是《人间词话》所着力强调的。

《人间词话》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王国维提出的三个境界理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语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语出自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便可得到的,必经过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出自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王国维借用辛弃疾这四句词,说明凡是欲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要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到时候自然会豁然贯通。

王国维作为一代大学者,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谨自持,不介入政治圈子,不营生计,不交权贵,不慕荣华,不图享受,平日深居简出,生活简朴,潜心研究学问,他虽然名满天下,却心无旁骛,专心治学。

  左起: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

1925年,王国维受清华大学之聘,到清华刚刚设立的国学院研究院任导师。清华大学本来希望王国维出任国学院院长,但王国维坚决辞让不就,因为,他认为出任院长后必须“总理院中大小事宜”,要为行政事务分去太多的心,使他不能专心治学。

此后,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一职只得由吴宓[mì]以办公室主任的名义兼任。最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人成为名满天下的“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因为,政治家只能谋求物资利益,而文学家则可创造精神之利益,“夫精神之与物资二者孰重?物资上利益一时也,精神上利益永久也”。

对此,王国维叹曰:“天才者,或数十年而一出,或数百年而一出,而又须济之以学问,帅之以德性,始能产生真正之大文学家,此屈子(屈原)、渊明(陶渊明)、子美(杜甫)、子瞻(苏轼)等所以旷世而不一遇也。”

  

只是令人遗憾的是,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却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哀叹与猜测。

现代新闻评论家张慧剑(1906—1970年)针对王国维的沉湖评论说:“中国有三大天才皆死于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国文艺史——第一千年为屈原,第二千年为李白,第三千年为王国维。”

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家那波利贞(1890年—1970年)在《王国维君殉节追悼会》一文中评价说:“作为学界名宿、中国完人,他临终的悲壮、他冠绝千古的学与德,谁能不联想到楚屈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