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寅恪诗歌鉴赏:给王国维的挽诗、挽词、挽联、碑铭

 银兴秋 2022-08-10 发布于四川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入值“南书房行走”的帝师;后到清华大学任教,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新史学的开山之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一、原诗:挽王静安先生

敢将私谊哭斯人,文化神州丧一身。

越甲未应公独耻,湘累宁与俗同尘。

吾侪所学关天意,并世相知妒道真。

赢得大清干净水,年年呜咽说灵均。

挽诗作于1927年6月。

历史背景:

1927年3月北伐军先后攻占上海、南京,打垮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革命势力进到长江流域。国民党发动“4.12”政变,国共分裂。4月28日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杀害。6月,北伐军与北方国民军会师中原,革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席卷大半个中国。

中国正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北伐军的隆隆炮声已隐约可闻,刀光剑影已逼近北京,“感于事变”的帝师王国维先生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出办公室,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吸完一根烟,11时左右跃身头朝下扎入昆明湖鱼藻轩的水中而亡,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6月3日,入殓停灵于成府街。7日,罗振玉来京经营丧事。16日举办悼祭。8月14日,安葬于清华园东二里许西柳村七间房。

1926年6月,陈寅恪年仅36岁,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称“清华三巨头”。在王国维遗体入殓时,惟有陈寅恪跪在地上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从王国维的遗言中可知,他把陈寅恪和吴宓看作是学术和文化上的知己,并托付文化事业的重任。因此,陈寅恪于当月就写下此挽诗。

赏析:

前二句交待写此诗的原因,说明自己与王国维交情深厚,感叹自此传统文化后继无人。

第三句指1924年10月20日冯玉祥部将鹿钟麟指挥部队控制了北京全城,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王国维约同柯勋忞、罗振玉同死而不果,在此用诗句表达此历史事件及王国维当时的心境。

第四句将王国维比同屈原,不同于凡夫俗子,更不愿在浮尘里违心地偷生。

第五句指王国维的《沈乙盒尚书七十寿序》关乎人类未来的前景,也是我辈所学的目标。

第六句借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中的典故,表达王国维与后辈的互尊互重、平等交流文化的关系。

最后两句指王国维借大清朝颐和园昆明湖的水,以屈原般的精神,穿越自己倡导的三种境界,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

此诗的核心是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死因为殉葬清朝,遗民气节可与屈原相比。

二、原词: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序:或问观堂先生所以死之故?应之曰: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其区域划分之当否,固不必论,即所谓异同优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义焉。其义曰:凡一种文化值衰弱之时, 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在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其意义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犹希腊柏拉图所谓者。若以君臣之纲言之,君为李煜,亦期之以刘秀;以朋友之纪言之,友为郦寄,亦待之以鲍叔。其所殉之道,其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寄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寄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重要者。故所依托者不变易,则依托者亦得以保存。吾国古来亦尝有悖三纲违六纪无父无君之说,如释迦牟尼外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而中土历世遗留纲纪之说,曾不因之以动摇者,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制度未尝根本变迁,故犹能藉之以为寄命之地也。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之学说之掊击,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疾。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恩怨委琐龌龊之说,皆不足置辨,故亦不之及云。

挽词:汉家之厄今十世,不见中兴伤老至。

一死从容殉大伦,千秋怅望悲遗志。

曾赋连昌旧苑诗,兴亡哀感动人思。

岂知长庆才人语,竟作灵均息壤词。

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

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

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

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

总持学部揽名流,朴学高文一例收。

图籍艺风充馆长,名词愈野领编修。

校雠鞮译凭谁助,海宁大隐潜郎署。

如洛才华正妙年,渡江流辈推清誉。

闭门人海恣冥搜,董白关王供讨求。

剖别派流施品藻,宋元戏曲有阳秋。

沉酣朝野仍如故,巢燕何曾危幕惧。

君宪徒闻俟九年,庙谟已是争孤注。

羽书一夕警江城,仓卒元戎自出征。

初意潢池嬉小盗,遽惊烽燧照神京。

养兵成贼嗟翻覆,孝定临朝空痛哭。

再起妖腰乱领臣,遂倾寡妇孤儿族。

大都城阙满悲笳,词客哀时未还家。

自分琴书终寂寞,岂期舟楫伴生涯。

回望觚棱涕泗涟,波涛重泛海东海。

生逢尧舜成何世,去作夷齐各由天。

江东博古矜先觉,避地相从勤讲学。

岛国风光换岁时,乡关愁思增绵邈。

大云书库富收藏,古器奇文日品量。

考释殷书开盛业,钩沉商史发幽光。

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

伯沙博士同扬榷,海日尚书互倡酬。

东国儒英谁地主,藤田狩野内藤虎。

岂便辽东老幼安,还如舜水依江户。

高名终得彻宸聪,征奉南斋礼数崇。

屡检秘文升紫殿,曾聆法曲侍瑶宫。

君期云汉中兴主,臣本烟波一钓徒。

是岁中元周甲子,神皋丧乱终无已。

尧城虽局小朝廷,汉室犹存旧文轨。

忽闻擐甲请房陵,奔问皇舆泣未能。

优待珠般原有誓,宿陈刍狗遽无凭。

神武门前御河水,好报深恩酬国士。

南斋侍从欲自沉,北门学士邀同死。

鲁连黄鹞绩溪胡,独为神州惜大儒。

学院遂闻传绝业,园林差喜适幽居。

清华学院多英杰,其间新会称耆哲。

旧是龙髯六品臣,后跻马厂元勋列。

鲰生瓠落百无成,敢并时贤较重轻。

元佑党家惭陆子,西京群盗怆王生。

许我忘年为气类,北海今知有刘备。

曾访梅真拜地仙,更期韩偓符天意。

回思寒夜话明昌,相对南冠泣数行。

犹有宣南温梦寐,不堪灞上共兴亡。

齐州避乱何时歇,今日吾侪皆苟活。

但就贤愚判死生,未应修短论优劣。

风义生平师友间,招魂哀愤满人寰。

他年清史求忠迹,一吊前朝万寿山。 

挽词作于1927年。

历史背景:

1927年的国家历史背景与挽诗的背景一样。

1927年6月29日,吴宓日记:“陈寅恪来,谈大局改变后一身之计划。寅恪赞成宓之前议,力劝宓勿任学校教员。隐居读书,以作文售搞自活,肆力于学,谢绝人事,专心致志苦干年……又与寅恪相约不入(国民)党。他日党化教育弥漫全国。为保全个人思想精神之自由,只有舍弃学校另谋生活。艰难国穷,安之而己。”

赏析:

从“汉家之厄今十世”到“竟作灵均息壤词”探究推测王国维自沉的原因。

从“依稀廿载忆光宣”到“宋元戏曲有阳秋”叙述光绪、宣统期间的人物,透出王国维早年治学取向及独自的遗民思想。

从“沉酣朝野仍如故”到“遂倾寡妇孤儿族”叙述清朝覆灭中的历史大事件。

从“大都城阙满悲笳”到“还如舜水依江户”表述王国维作为遗民心态,在海内外游学、结交之事,隐含其学术思想的潜移。

从“高名终得彻宸聪”到“后跻马厂元勋列”叙述王国维受宣统皇帝之恩及受辱出宫,表达忧愤欲死,复入清华治学及学术研究。

从“鲰生瓠落百无成”到“一吊前朝万寿山”陈述自己与王国维的深厚交谊,排除种种非议,表达自己的独见,即王国维之死因是殉节中华传统文化。

三、挽联:王观堂先生挽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倍伤神。

挽联作于1927年。

历史背景:

王国维沉湖后,究其死因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社会上即刻有“殉清”说、“逼债”说、“惊惧”说、“谏阻”说等多种猜测,陈寅恪先是主张“殉清”说,最后坚持“文化殉节”说,认为:“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赏析:

上联以王国维的遗言,结合当时战乱的时局,申述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深意,是中华文化的巨大损失。

下联以王国维考证甲骨文等学术成就,表达不负遗书中“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的文化嘱托,倍感责任重大,担心有所辜负。

四、碑铭: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铭文: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贤所同殉之精义,其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碑铭作于1929年。

历史背景:

1929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两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

陈寅恪写的纪念碑铭文原载清华大学消夏周刊1929年第一期,后收入《陈寅恪全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赏析:

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正大光明

从中也表达出对王国维的客观评价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五、附诗:题王观堂人间词话及人间词话新刊本

世运如潮又一时,文章得失更能知。

沈湘哀郢都陈迹,胜话人间绝妙词。 

此诗作于1957年。

历史背景: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进行批判,11月至1952年开展了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1954年10月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及胡适“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进行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进行批判。1957年7月5日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遭厄运。

赏析:

前二句对文化的变迁作了诗意的表述,隐含传统文化无法割断,也不能摧残。

后二句将王国维比作屈原,肯定其文化价值,以及传承的延续性和潜移默化。

在各种批判运动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能够出新刊本实属不易,全诗透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表明《人间词话》的历史影响及学术价值,也显出作者高度赞扬王国维的可嘉勇气和精神。

六、综合评述:

对王国维的诗词、挽联、碑铭等文字,陈寅恪悼念怀人中体裁最全、篇幅最长的,透出陈、王交情之深厚,学识之共鸣,心灵之相通。

王国维对陈寅恪的遗言不光是整理书籍那么简单赋予,更是文化传承的重托,以致陈寅恪一生坚守“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没有辜负王国维赋予的“文化遗命人”的重任。

也许文化与人生都有相同的宿命,两个人的学问、品行、人生态度及成就极为相近,其生命结局也是:王国维为文化殉命,陈寅恪也被文化革去了命。

难怪梁启超评价王国维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所有之学人”,评价陈寅恪为“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网络下载远看颐和园昆明湖)

(网络下载颐和园昆明湖游船)

(网络下载颐和园昆明湖及玉泉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