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昵称32901809 2020-07-06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诛少正卯是历史定论吗

自古以来,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就是一桩难解的公案。到目前为止,仍是争论不休,没有定论。笔者前日偶有一得,认为孔子根本就没有杀少正卯,现将理由披露于后。

最早在史书中记载此事的人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到: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以司马迁和《史记》在史学界中的地位,这似乎就应该是定论了。那么,司马迁记载这段历史的时候,依据是什么呢?

司马迁的依据应该是《荀子 宥坐篇》。据记载: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在这部作品中,荀子以孔子的口吻详细介绍了为什么要诛少正卯的原因。即:

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言之凿凿,似乎孔子诛少正卯之事已经是定论了。但以笔者看来,未必然!请看笔者分析。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孔子做过鲁国的国相吗?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是在担任鲁国相的时候“诛”少正卯的。那么,孔子真的担任过鲁国的相吗?

据《左传 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

在春秋时期,两国会盟,由上卿相礼,也就是由上卿主持会盟现场礼仪之事。孔子此时正担任鲁国的司寇,因为熟悉礼仪,鲁定公就临时叫孔子担任相礼的工作,所以叫做摄相,而并不是让孔子暂时代理国相的意思。

在春秋末期,还未出现宰相和相邦(后为了避刘邦的讳,改为相国)这个官职,所以说,孔子这个摄相的“相”就是傧相的意思。只不过这个“傧相”按照惯例是由上卿,那就是后世宰相的前身担任,所以,大家就以讹传讹,把孔子担任的“傧相”变成了国相。

一个傧相,在担任七天的时候,就能杀死少正卯?他哪里来的权力和胆气!即使孔子担任司寇的职务,其职权也不过是大夫,他哪有权力杀死同为大夫的少正卯?

少正卯的生卒年是(?~前496年),而孔子担任摄相的时间是在鲁定公十年,即公元前500年,相差了4年,孔子又怎么会在担任摄相7天后就杀死了少正卯呢?

据北大孔子年表:孔子为摄相时时52岁,和《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的: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不符。

虽然在《史记 孔子世家》中记载的孔子在鲁定公十年和十四年曾两次摄相,但据北大孔子年表:孔子在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已经远在卫国了。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那会不会有这么一种可能呢?即孔子诛少正卯后,离开鲁国到了卫国呢?

据《史记 卫康叔世家》记载:

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来,禄如鲁。

卫灵公三十八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即公元497年,孔子已经在卫国了,又怎么会回到鲁国去摄相并且诛少正卯呢?

“诛”和“杀”是一个意思吗?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笔者在上文中只使用了“诛”字,却并没有使用“杀”字,这并不是简单地引用了《史记》和《荀子》的语言,而是本来“诛”和“杀”就不是一个意思。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诛”和“杀”就是一个意思,不然能组合成“诛杀”这一个合成词吗?可恰恰相反,“诛”字的本意还真的不是“杀”。

据《说文解字》:“诛,讨也。从言朱声。发其纷纠而治之曰讨”。引申含义为争论得面红耳赤。另外,我国有句成语“口诛笔伐”,指的就是通过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哪里有“杀”的一丝影子?

再说了,如果孔子诛少正卯,这也不符合孔子提倡的“仁”。据《论语 颜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如此看来,孔子是不提倡杀人的。而且大家要注意,在这里是用了“杀”这个字的,这就说明“杀”和“诛”代表的绝对不是一个意思。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同理,在《荀子 宥坐篇》中: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这里面的“诛”也不应视为杀,而应该是进行辩论的意思。如果笔者的分析正确,那历史上很多事情都需要改写。

根据以上判断,我们是否可以认定孔子既没有成为鲁相,也没有杀少正卯呢?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做出以上判断。让笔者来还原一下历史场景。

少正卯的和孔子一样办了私学,而且少正卯的学术思想和孔子截然不同,并且深受士人们欢迎,以至于连孔子的学生都跑去听课,只剩下一个颜回。孔子虽然恼怒,却也没有办法。

好在机会来了。孔子因擅长礼仪被鲁定公越次拔为摄相参加和齐国举行的夹谷会盟,这就意味着孔子的学说在鲁国官方得到了肯定。因此,得到了鲁定公加持的孔子在担任摄相7天后就在鲁国东西两观之间和少正卯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辩论,从结果来看,应该是孔子占了上风。

但这次辩论,即使如孔子的学生们也不以为然,不然,孔子的门人们及再传门人们在《中庸》和《孟子》中为什么对这件事提都不提呢?毕竟,这对于孔子来说是一件大事!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不光彩的手段呢?或者说,孔子在辩论中根本就没赢少正卯,而是败下阵来了?历史的真相不得而知!

孔子杀少正卯说法的出台应该是儒家和法家合流的产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