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集市交响曲

 严陵河曹虎 2020-07-06

杨村是一个小镇,全镇也就3万多人,卖菜的集市在镇政府东边的一条街上。这里的集市“逢双”,也就是农历的双日子这里成集。如今农村不少人都去外地挣大钱,有做汽车装饰生意的,有卖玉雕的,有推销化工药品的……在家的人比以前少得多了,每次逢集只有两个钟头的高潮期,快到12点时,人就消退了。

早晨,东方刚呈现出鱼肚白便有勤快的菜商赶早开三轮来到街上,他们在菜市街两边自己的老位置处停下来,从摩托三轮车上取下用一张蛇皮袋砌成的大片,在地上,再从车上各样蔬菜在上面他们有的赶早在家吃过饭,没吃饭的就近在早点摊上喝碗胡辣汤,再拎点小笼包子站在菜摊边吃边看着一个个赶来的菜贩,不时打趣开着玩笑。

一辆农用车满载大葱驶来了,菜贩们一拥而上,他们按批发价买下大葱,再零卖出去。

看,菜摊上各色蔬菜花样俱全,各种时令蔬菜反季蔬菜堆满铺位:花菜、香菇、金针菇、山药、辣椒豆角、无丝豆……琳琅满目,一个铺位就是一个菜店

天已大亮,太阳露出了半边脸,菜农们也陆续赶来了,三轮上满载着萝卜、白菜、大葱,这是他们自己辛种的菜。菜农们不经常来集上,没有固定的摊位,又来得晚,只好顺着菜贩们的摊位远远地续着。

实诚的卖家

卖肉的来得最晚,他们都是街门上的人,肉架子整日就在街边放着,肉拉来往架子上一挂,再把大块卸成小块,剔去骨头整理好,分为瘦肉、五花肉、肉排、瘦排分别挂好,就悠然站着笑看来往人。

卖羊肉的是一位50多岁的妇女,头发脱落,人们私下都称她为“小秃”,她个子矮小,常年戴着一顶白布帽,面相和蔼,非常亲切,笑眯眯的,见人总先打招呼。别看“小秃”其貌不扬,人家的生意却很不错,她卖的羊肉不注水,新鲜、分量够数、价钱适中,街上有两家卖羊肉的,她的羊肉卖得最好,总是早早j卖完收摊了。

在街中央路两边各有一家豆腐摊,他们做的豆腐在本地是有名气的。老大名字叫长平,老二叫长兴,人们管老大叫“豆腐平”,老二“豆腐兴”。老大长相黑,圆脸,小眼睛,厚嘴唇,扁平鼻子,给人印象忠实厚道,老二脸型长,肤色白,鼻高,眼大,薄薄的嘴唇透出机灵。这弟兄俩是街上人,两家挨着住。据说他们祖上就是做豆腐的,并且世代单传,豆腐手艺也一代代传下来,到他父亲辈时有他们兄弟俩个,为了使俩儿子相处和睦,做生意互不拆台,做得长久,老人苦思冥想,实验出两种豆腐制作工艺,分别传授给两个儿子。两家的豆腐各有特色:老大的豆腐较瓷实,做菜时有型、耐嚼,老二的豆腐软,吃到嘴里软、滑溜。两家豆腐各有买主,互不影响,都做得平平和和、顺顺气气。

9点多,街上人逐渐多起来了,在街道中段的十字路口,有菜商干脆把三轮车停在路中心。

赶集的人从四面的村子里赶过来,街上开始热闹起来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喊叫声,汽车喇叭声,小女孩喊妈妈声,拖拉机的突突突突声……交织一片。

街上人来人往,有的人来赶集不是买东西,只是图个热闹落得个心情舒畅。

精明算计的菜贩

 李桂香是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他做卖菜生意已有五年了,穿着很简朴,灰色上衣,灰色裤子,用买来的泡沫底子做成的棉靴。圆圆黝黑的脸庞,一双不大的眼睛不够有神。别人的菜色泽鲜亮,样子诱人,她的菜总有点焉,跟她的人一样不出众。可别看她貌不惊人,做生意很有一套。往往人们买菜习惯于多问几家菜价,比较一下再买。若有人问她的香菇价钱,她会说五块五,随后又细声补一句:别人卖六块呢。买菜人一听,就会觉得她的菜便宜,就会蹲下来看她的菜,她顺势递来一个塑料袋子,一宗生意就成交了。

我也想图便宜,在她这里买过多回菜。有一次我照样先在她的摊前看菜,问到长豆角四块五一斤,她还说别人的五块,我犹豫一下没有买,看到对面一家豆角怪新鲜,去看看,原来也是四块五一斤。心中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感到卖菜的太狡猾了。看来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十点左右,街上人已上得差不多了,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呼喊大叫声不绝于耳。整个街道就像一锅烧开了的水。这时,你想骑摩托从这里快速通过那是不可能的,街上步行的、推三轮的、摩托、自行车,还时有拖拉机东来西往,有一辆小轿车不停地鸣着喇叭,慢腾腾地向前挪动着,司机师傅急得心慌火燎,不时伸出头大声喊叫着。

其实缺斤少两是有些商贩常常玩弄的手腕。他们会察言观色,难惹的、心细的买主称的菜是够数的,不在乎的买菜缺斤少两是常有的事

不知怎的,我最这些菜价高又缺斤少两的菜贩了。菜贵点可以,你不能少给人家呀。

王二是位近50岁的男子,黑脸堂,细长眼,尖嗓音。他经常在街卖菜。他的菜样数多,鲜嫩、水灵,很招人眼。一次我看到有位农村老汉拿着一把蒜薹来找他,说是四块一斤的蒜薹买了斤,回家一称竞少了半斤。这王二死不认账,还说老汉把菜抽出去故意来出他的丑。老汉气得直哼哼,摇着回去了。

为防卖菜时缺斤少两,我买了杆秤。一次在王二处买了一斤四季豆,回家一称,少了二两,我怒气冲冲去找王二。王二看我是街上人,嬉皮笑脸地说是看错秤星了,随手又抓了一把豆角给我。以后买菜,他再也没有给我少称过。

斤斤计较的大妈

 一位60来岁的大妈从街东头转到街西头,再折回来,依然两手空空,什么也没买。

“街上菜太贵了,比上集又多出几毛来”,她小声嘀咕着。

她在一个白菜摊前停下来,“白菜咋卖?”

“二斤”,卖菜的正在秤菜,头也没抬就说。

“里边三斤,你这咋真贵?”中年妇女故意说道。

“有三斤的你去买好了。”卖菜的不耐烦地说。

昨天气温骤降了三四度,今集菜都涨价了。白菜上集三斤,四斤都有,萝卜今集成了一元二斤。

“菜贵得快吃不起了。”大妈嘟哝着蹲下去看菜。他把摊上摆的十多个白菜用手按个遍,终于挑出一个认为瓷实的。看到白菜外层有几片叶子有点青,随手就剥去一片。

卖菜的连忙说:“别剥,别剥,再剥就不买了。”

“不剥,不剥。”说着又剥去一片叶子。

“不卖了!”卖菜的一把抱过白菜。

“好,好,好,称吧,称吧。

“六斤两。”卖菜的说。

大妈凑到秤星前看了好一会,指着秤星说:“你称得太低了你放到两处看看。

卖菜的把秤锤线挂在两处,秤尾巴高高翘起。“好了,好了,六斤两,三块二毛五,你给三块二吧

“三块算了,毛还要要。”说着,大妈递过三元钱。

卖菜的男子一脸无奈,收下钱。中年妇女抱着白菜,心满意足地走了。

这买菜也有规律,就是街中间的要比两头的菜贵,菜贩的比菜农的价高。经常买菜的便会到菜农处去买。

也有的买菜人不管菜价高低,只要菜水灵、新鲜就买。这主要是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以及在外地做生意开车刚回来的生意人。姑娘小伙子们也不讨价还价,把菜用袋子装住,称好,钱已付扭身就走了。他们衣着鲜亮,出手阔绰,专挑新鲜的、贵的、稀奇的东西买,卖菜的最喜欢这样的主了。

已经中午12点了,卖菜的、闲逛的都逐渐离去,卖完菜的清点钞票收摊回家,没卖完的也在装车,明天他们又会到邻近逢单的集市上继续卖菜。

一会儿,街上就只剩下李桂香在坚持着,在慢腾腾地收拾着,似有意无意地等着有新的买主出现有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婆婆弯着腰拾菜叶喂鸡。不时有几辆电动车、摩托车疾驰而过。

喧闹的大街恢复了平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