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头条:张旭光为什么给学行书提出一个总路线这个路对路吗

 事奴 2020-07-06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如何评价张旭光《集王圣教序》讲座及其对《圣教序》的理解?”张旭光先生对《集王圣教序》这个字帖情有独钟,下过很大的功夫深入其中感受颇深。他是在临摹书法上提出要临摹的很像的一位书法家。对临摹具体的指标,他说要达到97%的像。他的这个说法已经很好的诠释了他对于书法临摹的基本精神,那么这个说法也代表着他从《圣教序》这个行书一路走出来之后,对于临摹重要性的认识。

我觉得张旭光先生提出临摹一定要像这个说法是非常精彩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在我们临摹字帖上面,自古就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临摹一定要像或者非常像,有的说无所谓像不像,事实上,临摹的像还是不像都不是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够在临摹书法的过程当中,体会到经典书法作品的完整的一些精神和技法。

点击加载图片

《圣教序》中“中华”二字,“中锋”和“内锋”、“外锋”的用笔实践。“中”字竖画收笔部位是偏“外锋”,“华”字竖画是“中锋”“悬针”用笔

我们要把传统的书法字帖,特别是一些非常著名的字帖吃透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很多人可能临习一辈子几十年,但是,对这个字帖也没有吃透,也有不少人,他们临摹的时间并不长,却能够把这个字帖给吃透了。

张旭光虽然主张临摹要像,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够达到像这是我们在技术上理论上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个书法家临摹字帖,能不能临摹的像,他通过自己的天分通过自己的勤奋,是可以做到临摹的几分像甚至于接近于十分像这样一个水平的。

但是能不能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探索到能够像还是不像的理论和操作性的东西来,这个,我觉得张旭光先生也并不是说的很清楚。

例如我们今天讲起笔、行笔、收笔要清清楚楚的表达,但张旭光先生在讲的时候,并不是讲的非常的非常的清楚,非常具体。比如起笔这个要求一定要按照字帖上的来走,不能有差别,但是我们看他临帖的也不是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些部位,都强调了各自的重要性在哪里,哪一个字我们应该具体怎么样去正确的来处理它的起笔、行笔和收笔。

点击加载图片

《圣教序》中的“峰”字,“内锋”和“外锋”用笔

事实上我们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这样一些技法,楷书里边有楷书里边的起笔、行笔、收笔,行书有行书的起笔、行笔、收笔,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是的起笔、行笔、收笔,都有一些不一样,这是我们在学习书法中一定要特别重视的地方。

张旭光先生的《圣教序》视频我看了一下,他对学习《圣教序》主要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学习行书的总路线,一个是临摹的具体的方法问题。

首先他给出的总路线是,学行书先从哪一个行书字帖学起。张旭光先生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先学墨迹。先学碑拓这样的书法字帖。

他给出的理由我个人是比较赞同的,他说碑拓本字帖,它由于是把原来的字刻在了碑上面,然后再摹拓下来的。因此,就会和墨迹有很多的差别,他它把很多细节的东西给省掉了弄没了,这本来是一个缺陷,但是从学书的角度来说,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它省略了一些墨迹上的细节。行书的速度我们可以在碑拓本上面看到的,比墨迹本是慢了一点,细节少了很多的丝丝毫毫的东西。这样,有利于我们排除一些暂时不必要的干扰,可以集中精力把行书的笔法结构看得更清楚,然后从这个训练里边出来之后,第二步,是进入学习王羲之的手札学习,然后,学习王羲之的草书,最后再去学《兰亭序》,这就是张旭光先生提出的一个总路线学习行书的总路线。

我觉得这个方法也没有什么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地方,应该说按照张旭光先生这样的的方法走下去,学习行书是没有错的,尤其是他提出首先从《圣教序》这样一个字帖开始学行书,我认为确确实实是值得赞赏的,它上面提出的为什么要学习《圣教序》的各种理由,我基本上是同意的。

点击加载图片

《圣教序》中“耳”字“内锋”和“外锋”的用笔控制,颜真卿的楷书经常出现“外锋”控制用笔

在说到学习行书的时候,张旭光先生提出了一个楷书和行书的笔法,用笔的差异问题,他认为,楷书主要是藏锋入笔,行书是露锋入笔,我觉得这个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

行书确确实实有很多笔法,都是露锋入笔的,什么叫露锋?我们很多的学者在这里面,有点云里雾里的,其实,这涉及到我们对笔的认识,只要我们把什么是中锋这个东西认清楚了,就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了。

实际上中锋用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写字的时候有个起笔、行笔、收笔三状态。行笔部位的状态就是最典型的中锋用笔。

我们真的可以说,所有的书法用笔都是中锋用笔,只不过我们对于中锋的看法不一样了。

点击加载图片

图一是欧阳询《九成宫》中的字,起笔是“中锋”也是“露锋”入笔,图二是米芾的字,起笔也是“露锋”“中锋”入笔。图三图四为王羲之《兰亭序》用笔,起笔也是“露锋”“中锋”用笔

比如说,我们要写一个楷书的横。起笔部位肯定是要朝着竖画的方向写下去,才能够把起笔部位的那个边缘写出,那么,这个笔法下去的时候,它实际上是中锋用笔,但是横画我们知道是从左向右,那么你起笔的部位是从上向下行走的,要把从上向下行走的方向调整为从左向右的方向,这就需要把笔锋调整一下,那么这个调整的过程,就需要顿笔的方法来解决,然后我们进入了顺锋的状态,就是行笔状态,万豪毫齐力,行笔的方向向前,这叫中锋用笔。

那么这样说了,我们说起笔和行笔都是中锋用笔的,但是我们解释的时候,说你起笔是侧锋用笔或者叫做什么“下切”等等,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说法我觉得都是跟实际是有差别的。但是事实是都是在中风的状态下转换了不同的用地方向而已。

例如,上面那个集合图片中欧阳询《九成宫》中的“一”字的起笔边缘,不是“中锋”怎么写出边缘的直线?

点击加载图片

提按和调锋是书法的重要技法,我们一定要区别出哪个是提按,哪个是调锋?《圣教序》中的“习”字就是纯“提按”用笔的典型例字

我一直打过一个比喻,如果我们画一个圆圈,你是不用调峰的,这个笔画是走了360度,但是你要写一个方,仅仅是一个90度的方向改变,就必须要有调峰这样一个“顿笔”,才能把转折写出来。而我们画一个圆圈是不用调峰的,直接旋转它都很流畅,这是在篆书里边常用的一种笔法。草书的很多笔画都是很连贯的,它哪有调峰?完全都是钝笔和提按在走行笔的路线。例如,上面这个图片是《圣教序》中的“习”字。一笔写成完全是篆书和草书的用笔方法。

我们书法里边有个起笔、行笔、收笔。行笔状态中的笔法变化,主要通过提按来实现。

而起笔和收笔也是用提按来实现的,但是,起笔和收笔的“提按”用笔,目的和行笔不一样。起笔和收笔的部位,它的提按主要是为了改变笔锋的方向,因为在起笔部位和收笔部位它本身就是中锋用笔,由于要改变方向,所以它要调峰,调峰之后,再实现用笔方向新的中锋用笔。

点击加载图片

《圣教序》中“清华”二字“华”字竖画收笔部位“外锋”控制

所以这是一个认识真相问题,把这个认识问题搞得太复杂了,我觉得这不是我们对毛笔用笔问题上的不同的认,而是各持己见的误解而已。

这些的用笔不同的说法,并没有改变中锋用笔的事实,无论在起笔部位,行笔部位,还是在收笔部位,都是中锋用笔,调锋是一个非常短暂的过程,在笔画上也基本上看不出来它的那种距离感。例如一个点的写法,我们很难感受到起笔、行笔、收笔变化的存在。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点画”当中,它也存在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如果没有这些变化,我们不可能写出丰富饱满的一个点画的。

所以我一直在说,我们根本不存在绝对的什么侧锋,侧锋用笔是不存在的。

点击加载图片

张旭光先生临摹的《圣教序》局部,由于不是按照笔法、笔意、笔势临摹字帖的,所以很难达到像的程度,这对于吃透经典书法影响是非常大的

只不过我们认识习惯上不太一样,你非得要把那样一个动作认为是侧锋,其实都是中锋用笔。不同的是,要调整方向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叫做提按也好,叫做顿笔也好,叫做调峰也好,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动作要改变方向,调整锋毫。所以我经常讲一个问题,就是调峰和提按到底有什么区别?我反复的在讲,所有的笔画,没有提按,可能就无法写字,但是,如果我们把“提按”放在一个具体的笔画里,要完成这个里程里的角度来看,调峰和提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一定要记住,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调锋控制方向;提按控制笔画粗细变化。

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用笔里边的中锋问题。用笔是不存在所谓的侧锋等等问题的。但是,笔锋它要有三个锋。一个,我们把它叫做笔尖,这是真正的“中锋”的内涵。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点击加载图片

争议的主要是,笔锋还有两边的叫“副锋”。用我的观点来看,叫做“内锋”和“外锋”。靠手心儿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内锋”,靠手背的一部分,我们把它叫做“外锋”。实际上我们笔画的轮廓线,就是由“内锋”和“外锋”来刻画的。而所有的笔画的轮廓线基本上都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那么,按照这样一个原理来说,我们写字是不是全都叫做“侧锋”用笔呢?因为我说的“内锋”和“外锋”恰恰就是大家说的“侧锋”。实际上,我们所说的毛笔“三锋”即“中锋”、“内锋”和“外锋”都是一体的。而用笔的具体情况,会出现“内锋”和“外锋”的控制。我们用笔的过程就是要善于把握好这个“内锋”和“外锋”的使用。

在《圣教序》这个书法里边很多笔画,我们就以竖画为例子,它的这个竖的笔画,有些一边是直一边儿不直,这个呢,我们就叫做“内锋”和“外锋”的控制不一样。

点击加载图片

由于控制不一样,所以才会产生了笔画的左边和右边的变化情况。这正是由于“内锋”和“外锋”控制不同产生的结果,实际上这个情况下按照常理来讲,按照行笔的那个原理来讲,已经不属于“中锋”而是“偏锋”。但是它的主体仍然是一种中锋用笔。

此外,我们还看到在一些笔画当中,只有在起笔和收笔部位可以看到“中锋”笔尖露出来或者藏进去,那么,在行笔部位,我们是看不到任何所谓的“中锋”所产生的效果的,它的效果就是我们讲的轮廓线,完全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如果用这个事实来讲,我们所谓的“侧锋”用笔“中锋”用笔怎么去解释呢?因为我们讲,笔画的轮廓线大都是由“内锋”和“外锋”刻画出来的,按照我们一些书法家的解说,所谓的“内锋”和“外锋”就是侧锋了,那么,我们整个的书法是“中锋用笔”的这样一个基础,不是就彻底坍塌了吗?

学习行书和楷书大不一样,但是用笔的基本规律“起笔、行笔、收笔”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启功先生也曾说过,楷书当行书写,行书当楷书写。但是最重要的就是笔法,我们一定要把它掌握好,如果我们对笔法掌握不透彻,那么就会影响我们对用笔的认识,用笔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我们要写出很精美的书法,或者把《圣教序》临摹到97%的像那是非常很难以想象的。

你想一想:你的笔法一个一个都是不对的,怎么会达到像啊,你连它的精神都把握不住呢!

(本文4277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