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两篇文章,我们一起探讨了《大字阴符经》同字不同写法的运用方法。之后,应群友们的要求,此文一起来探讨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单字同笔画的处理方法。由于国内碑拓的版本有些失真,所以钰书房采用日本二玄社的影印版本,原字风貌一清二楚,非常有利于我们分析!
一直以来,钰书房非常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就像名家字画的真伪鉴别,没有对比,就谈不上真迹和仿品。先来看看下面“非”字的对比图,一为国内的拓本,另一为原碑刻图片。如图1. 图1. 书友们一看便知孰好孰坏,拓本笔画普遍变粗,六横起收笔模糊不清,两竖的起笔似为逆锋,左竖行笔中收笔,而原碑起笔,行笔和收笔都清晰可见,中侧锋运用,跃然图中,两竖皆露锋起笔,左竖收笔出尖。对比方知,所学拓本之法,是为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法吗?
呜呼!选对字帖,乃重中之重!!!取法乎上,得其中也,取法乎中,得其下也。 很书友经常讲,学笔法要临墨迹,不要临碑刻。钰书房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最好是墨迹和原碑照片同时研究,这样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笔法!通过墨迹,我们比较容易知道笔画的运笔轨迹,牵丝,连带以及笔画和笔画的呼应等;而通过碑刻,我们更能直观地了解其用笔,尤其是,此笔画用的是中锋还是侧锋!原碑刻的笔画最深处,是笔锋的运行轨迹,如果它在中间,则是中锋行笔,偏向一侧,表示为侧锋行笔,从中间转向侧边,则为中锋转侧锋,从侧边转向中间,则为侧锋转向中锋!再举“非”字为例,如下图2。
图2。 上图中可以看处,褚遂良对侧锋的运用还是非常多的。很多书友讲的“笔笔中锋”的说法,此处看似有些不妥!此贴运笔方法,露起露收比较常见,有侧锋起笔侧锋收笔,侧锋起笔中锋收笔,中锋起笔侧锋收笔,中锋起笔中锋收笔(中锋提案)。
同一个字中相同笔画,为避免雷同,其起笔,行笔和收笔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雁塔圣教序》的影印版本,从笔画的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褚遂良处理同一个字中相同笔画的方法。他的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即学即用,融会贯通之后,再多的重复笔画,我想您也可以处理得游刃有余。
一,横 先来看横画。“二”字只有两横,两横对比,起笔露锋折锋不同,行笔弧度上,下凹和上拱的差异,(前面的文章有探讨过,大尺度的弧度变化,是褚遂良笔法的一个特征,也是其节奏感很强的原因之一),收笔区别。 图3. 横画的变化比较丰富,在此就不一一罗列。再看下图带横画的字,同字中相同横画的处理,基本都会有差异。起笔,有中侧锋,露锋,逆锋,折锋等区别;行笔,轻重,重轻,重轻重,轻重轻等变化;收笔,有直出,回锋等不同。如下图,起笔用红色,行笔用棕色,收笔用蓝色标识。 图4.
书法学习的过程,往往是犯错,纠正,犯错,纠正的一个过程。不要怕别人指出我们的不当之处,恰恰应该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特别是起笔和收笔,有的书友,起笔注意的很好,收笔相对比较单一!如下图5.(在此感谢群友惠丰书艺馆提供此图):
图5. 二,竖的变化,相对不会太丰富。同字有两竖时,比较好处理。起笔,或露锋或逆锋,或方或圆;行笔,或轻或重,或曲或直,或正或斜;收笔,或悬针或垂露,或偏左或偏右,或直出或回锋。如下图6.
图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