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X20180403-101326@2x.png
背景介绍:徐正,每日优鲜创始人兼CEO,15岁考上中科大,28岁担任联想中国区最年轻的事业部总经理,33岁创办每日优鲜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其实有两种 第一种:波动,股价会涨也会跌,这叫波动。 人和人之间对于一个长期趋势的不同判断,会产生不同的认知,这种认知的差异就是一个伟大格局的七点
认知决定布局:80-00后成为生鲜购买的主力军 每日优鲜做的是零售行业,除了农业,零售是变化最慢的行业。 近场化是零售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从线下购物来看,从最早的集市,到超市,到便利店,再到现在的无人零售,零售的距离已经从商圈进化到社区级,再进化到建筑物级。 无人零售其实就是把零售作为一种功能组件嵌入到一个建筑物体中。 从线上购物来看,最早是三日达,隔日达,慢慢就有人提高到次日达,现在已经发展到3小时,1小时甚至30分钟就可以送到。 越来越方便获得商品,这是零售行业的大趋势,这是没有变化的。 从2015年到2025年这十年,中国买菜的人群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80后,90后,00后这三代人将从社会生鲜购买的生力军变成主力军。 80,90,00后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他们是互联网催生的一代,意味着他们获取信息首选互联网,而不是线下。 不同玩家的不同洞察,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而这种不同的认知就是大家行为差异的起点。 每日优鲜做所有的商业判断都是基于这个起点: ● 第一,到店还是到家 为什么呢?如果说女性客户在过去买包包,衣服,都有20%,30%的比例在线上完成的话,买菜不应该低于这个比例。 因为从用户需求侧来看,买包包去线下还有快乐,买菜就没有快乐了。 ● 第二,海量还是精选 因为每代人有每代人的不同。 人想要什么就是缺什么,人不想要什么就是这个东西太多了,这是人性。 我是1981年出生的,我记得小学的课本里面形容百货商场,用了一个形容词,就是琳琅满目 那个时代,在我们的前辈,老师,父母的心目中,百货商场就应该是琳琅满目的,东西多就是好的。 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东西多对大家来说已经麻木了。用户的需求和供应链的钟摆一样,从左边开始摆到这一边。 这个时候要反向思维,要超越现状,要跳出现在的这个惯性看未来,就会去做精选。
● 第三,原料还是成品 举个例子,每日优鲜曾经有一个操盘手,因为某个零售商卖帝王蟹特别火,他心里不服气,于是他也上了一款帝王蟹。 上这个帝王蟹的心理不是用户心理,而是竞争对手心理,就是人家上了你也上。 你应该盯着用户。 试问一下,谁家老婆能够买一只帝王蟹回来,把它弄死并煮熟呢?
这样的认知,决定了我们想怎么去布局。
这句话分两部分: 一方面看用户。看他所在的场景,他生活的空间,无外乎是这几个: 在家,在办公室,在路上,在公共场所,这个公共场所更多的是指MALL这样的地方,其实平均每周都会耗费每个人小一天的时间。 前置仓:建基础设施的人,上帝会给你奖励 前台是强调广度的,后台是强调密度的。零售的生意都是统采分销的过程。 这是我们对生意的一个理解。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做了一件事叫前置仓。 前置仓的本质就是把冷链物流从城市级升级到了社区级。 建完之后,用户的体验开始发生变化,下单一小时就能送到,线上买菜比在线下更便捷。 而且,这样给用户提供了一个更柔性的供应链,随时订随时送到,大家的需求就突然被激发出来了。 前置仓属于业务上的东西,我们就抽象出一些可能对创业有帮助的结论。 第一个观点: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你所面对的困难一定比你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倍。但是做完之后,你能得到的回报也是超出你想象的。 以每日优鲜为例,我们刚开始做前置仓,其实就是想做到家业务,做完到家业务发现这个基础设施很好,我们才有机会做无人零售。 第二个观点:产品迭代。很多人都在讲精益创业,甚至业内有一句名言:产品再烂也要尽快上市。 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不是否定也不是肯定,我觉得这句话没有说透,或者说误导了很多人。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想试探我会不会中美人计。结果派了一个男的来尝试,结果得出的结论是:XXX高风亮节,不吃美人计,这不是很荒谬吗 有很多创业公司做的产品都是这样,第一步产品快速上线,想解决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所有假设进行验证。 用户如果真有这个需求,是可以试出来的,但是你偏偏拿一个男的去试,试完之后效果不好就说产品不对,换一个创业方向、 其实有可能是那些需求你没有真正验证过,因为产品实在太烂了。 好生意要变大的话,这个世界就会有太多的人帮你了,太多的投资人追着说你这个事情我能不能投? 钱有四条腿,人有两条腿,你生意做得对,钱找你的话你躲都躲不掉。 全品类精选:激发用户的需求 做全品类精选,这也是每日优鲜跟别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生鲜生意,黄金的价格区间在50-100,如果订单价格低于50,快递小哥拿5块钱,再减一下其他成本,就很难挣到钱了,这就是现状。 “全”是指品类全,可以一站式满足大家所需。在过去的12个季度,也就是3年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每个季度增加一个品类,覆盖水果,蔬菜,肉蛋,水产等全品类。 二是“精”,真正做到精选,生鲜商品易损腐,并不适用于传统零售中的长尾理论,因此每日优鲜会坚持向产地派出专业采购人员。 从成百上千种商品中择优选取,既保证了产品品质,同时也提高了用户的决策效率。
在获客这方面,我们就做了两件事:一个是社交化,一个是会员制 2010年在中国高速成长的品牌,99%都是社交驱动型的。 让老客户满意很重要,让他惊喜更重要。他满意之后自己就会去传播,这时候你会获得新客户。 每日优鲜到现在,98%的订单1小时妥投,就是用户下单1小时后送到,其中2%做不到的原因是恶劣雨雪天气。 比如前一段时间华东大学,我们妥投率只有95%,同时我有50%,60%的订单是30分钟内送到的。 如果我是品牌的操盘手,我应该对外说每日优鲜30分钟到还是每日优鲜1小时到? 说1小时的坏处是什么?旁边有个说30分钟的,可能我的生意就被他抢走了,因为他说的好听。 但是选我的100人基本都是满意的,且有60个人得到惊喜,“哇,30分钟就到了”,这中间,又可能会有10个人发个朋友圈:“每日优鲜好快,30分钟就到了” 所以,我会获得老客户超出满意的口碑效应。 什么叫口碑? 这个时代满意已经不会有口碑了,经历了自媒体时代的多年洗礼之后,人心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2015年流行走心,2016年流行暖心,这个强度已经不快了,没有刺激了。2017年开始玩扎心,不知道2018年这个业界会出什么心,就是人的感觉已经这样了。 越是这样的一个时代,越要学会用口碑的力量,口碑的力量它慢一点,但是它持久,而且是指数性放大的,坏东西也会指数性的放大。 另外,一定要做一些社交的东西。 用户是有传播的积极性的,但你要想到,你有没有给用户传播的内容,用户为什么会转发一个和你相关的东西? 我们总结下来有几个关键点:
每日优鲜提供很多内容给用户分享,比如做一幅画,下面加个日签:今日2月4号立春,就有很多人喜欢转这个东西,持之以恒,每天都转。 也有人每天转我们的优惠券,就是你分享给你的好友,你的好友得5块钱,你也得5块钱。 我有时候问真的有这么多人转我们的优惠券吗,这多没面子,后来有人跟我解释,我慢慢明白过来了。 他说你不懂,两个闺蜜之间转才叫真友谊,不装,好东西大家分享,我们在朋友圈转一点有逼格的,微信群里面可以转这个。
无人零售徐正也做了,在前不久拿到2亿美金的融资。 开始做这个事是2017年初,某创业公司摆了两个临时架子到公司,徐正在那里观察了两个礼拜,简单统计了一下数字,觉得这个生意挺好的。 无人零售的本质,就是比传统零售,社区级零售离用户更近了,近了以后就产生了增量消费。 什么叫增量消费呢? 比如说,我问这个男士吃水果吗?吃,新鲜的草莓肯定要吃 无人零售的本质是在一个新的增量场景上创造了很多增量消费,当然也有很多存量消费抢了一点。他有用户价值,因为太方便。 无人零售作为一个零售业态有用户价值,那么它是不是有效率呢? 第一,它把建筑物内的闲置商业空间再利用,因为闲置,所以低房租,,甚至零房租,但是它增加了社区级的物流,还要多一段毛细血管的配送,才能到建筑物级。 所以,当你省下的房租成本远远高于你的毛细血管配送成本的时候,就提高了产业效率。 第二,省了人工,多了盗损,防损的成本。每日优鲜的做法是在办公室内,熟人环境中,我们看到的盗损率是5%,小于零售的人工成本。 第三,它能做大,更容易规模化复制,更容易成就100亿美金的零售公司,这是我们的一些基础观察。当然所有的所有,都得益于每日优鲜过去2015年,2016年,2017年这三年,所构建的前置仓这样的基础设施和供应链。 所以,每日优鲜的单店销售额是别人的两倍,因为他们可以卖水果,卖低温奶,卖基于用户需求的早餐,中餐,晚餐等等。 这里面大部分是自主品牌的商品,而有了前置仓的基础设施,配送成本很低。 到现在为止,每日优鲜所有的无人零售都是挣钱的。 小结:作为一个公司的CEO或者作为一个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方向,也就是在一个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选择一个确定的战略,找到一种趋势性的东西去投资。 徐正觉得创业的本质就是干这么一件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个是心态,一个是方法。 在心态上,创业者有三种:忍受的,接受的,享受的 既然选择了创业,那么你要的就不是别人眼中的那种成功,而是选择一种充满着不确定的更加精彩的人生,所以要懂得享受创业的过程。 在方法上,理性的,感性的,事实都很重要。 但是在做影响比较大的重大决策的时候,最好还是需要三环验证:>直觉,逻辑,数据 总之,精彩的人生不是浪,而是非常慎重的去all in |
|
来自: 昵称70781666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