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发源头 重在感悟

 臧雨川 2020-07-07

当代的作文教学应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关心人生或社会的热点问题,注意最新信息的传递,命题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关注大自然,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引导和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表述真善美,提高写作水平。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不断有一些人、一些事敲击着学生的心灵,冲击着他们的灵魂。当这种情感之箭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作文就自然成为一种挡也挡不住的表达需求。感动让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学习、考试、上课、下课、运动、交友……点点滴滴,都来自学生现实的生活。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我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写作是心灵的独语,是灵魂的散步。所以我认为对中学生作文训练的焦点问题是培养感悟能力,指导学生善于获得感悟、表达感悟。即: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必须先开发学生的写作源头,注重他们的感悟能力。

感悟是什么?感,是感觉、感动、感想、感慨,它属于情感领域的活动;悟,是觉悟、领悟、颖悟、开悟、彻悟,它属于认识领域的活动。感悟是作文的内容,是思想,是情感。感悟是生命体验,是个性的体现。强调作文的感悟,是尊重人本的思想。

都说教无定法,文无定法。我所做的一些作文改革尝试实践活动并没有多少新意,其实很多同行的成果远在我之上,但我想只要抱着一颗积极探索求真的心,一股不断进取的热情,今后,我们的作文一定会更精彩,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更富有生气。

纵观中外古今,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情的流露。学生作文,虽非文学创作,也强调真情实感。可是面对初中生的作文,却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不少学生觉得作文没有东西可写;二是不少学生作文中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我经过一段教学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素材的平时观察积累,因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强。因此,切实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一、引导积极投入生活。

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只有积极地投入生活,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生活之中,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感到写作文时写不出东西来,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对生活缺乏理解,缺乏热情,对周围许多生动的人和事不了解,不熟悉,置身事外,漠然处之;二是观察和感悟能力不强,不会体察生活,不善于在观察中思考。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作文中所写的人和事是从别人的文章中“借鉴”得来的,不仅材料是“借”的,连感受也是“借”的,出现了假、大、空的现象,甚至有时是胡乱“嫁接”,让人看了感到啼笑皆非、摇头叹息。这类现象之所以产生,主要是因为我们对学生缺少正面的指导。应该说,这是当前作文教学诸多问题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生活,就是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校外活动,就是要把作文教学以至整个语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积累对生活的实践和独特的感悟。

二、培养仔细观察能力。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观察是人通过各种感观活动获取对外部世界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也是写作中能细致描写的一个重要源泉。许多学生写不具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观察,对事物只能获得粗略的朦胧的印象。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集中注意力观察,有目的地观察,作好观察的准备,有时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要观察事物的特点,由观察静态物体到动态物体,再到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观察事物的表象:形状、颜色、声音、情态、人的表情、动作等,要引导在观察时善辨多思。观察不等于消极地盯着,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良好的观察品质还在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于透过表象去探寻内在的东西。在教写观察日记的时候,我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的绿色长廊,让学生仔细观察,长廊里的植物,从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教会学生独立思考。

老舍先生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事物的观察,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经验,更离不开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独立思考。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独立思考,首先就是要求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学生写作,不能靠“虚构”过日子。观察着眼于外界的客观存在,以获得外界信息为主要目的;感受是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思考,则是在用心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在写作中,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具体可以采用这三种形式来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和表达:①借助影、音、图片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力。②通过再现画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优美叙述、描写文段时充分想象,并用文情并茂的描述性文字说写出来。③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自然和生活,训练学生投入情感去描绘自然、生活中的动人之处,培养学生的描写能力。其次,还必须开拓学生的胸襟,使他们富于幻想,树立远大的志向。作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广阔的背景,它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生活,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的敏锐的感觉和深刻的体验,也离不开学生理想的风帆和灵活而敏捷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因此,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积累经验,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诸如联想、想象、发散思维等方法,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和思考问题的广度,进而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作文学生的作文水平。

感动与体悟合起来就是感悟,前一个字说“情”,后一个字说“识”。识与情是写作的两大支柱。《红楼梦》里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识和情与文章的关系:识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到哪里,文就到哪里。情感和颖悟不是天生的,靠培养和开发。培养开发是个大主题,是整个教育的任务,但作文教学责无旁贷,而且应是写作教学的焦点所在。对观察、感受、思考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感受、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有感受,且进行思考,三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感受、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