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那些事,远古洪荒的传说,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的形成

 悠闲龙夫 2020-07-07
大家好,我们的俊彦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自从盘古开天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在一系列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中揭幕了。传说中的女蜗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无一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远古时期先民们征服自然的豪情和渴望。后来的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侵害;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带来火的文明,结束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伏羲氏取火种、正婚姻、教渔猎,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人文始祖”;神农氏遍尝百草,教民种植五谷,制作陶器,缝制衣物。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被称为“三皇”。这些神通广大的祖先传说更像一首首流传至今的创世纪史诗,虽均出自后人虚拟杜撰,但却反映了一个氏族或一个部落文明进步的历史,是一个时代辉煌成就的标杆。

在这样的蒙昧时代,所有社会成员地位平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阶级对立,当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权机构。“无制令而民从,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正是后世史家对这个历史时期社会形态想当然的写照。到了传说中的“五帝”(黄帝、额项、帝誉、尧、舜)时代,部落之间为掠夺财产和人口而引起的攻伐连绵不断。各部落内部都形成了一个政治权力中心,如黄帝就是有熊部落的酋长,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蛋尤率领的九黎族的人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他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统率以熊、虎等野兽为图腾的氏族参加战斗,打败了炎帝部落,进人黄河流域。

从此,黄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史书记载“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说明这些部落已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联盟。黄帝部落不断繁衍,构成了华夏族的主干成分。所以后来凡中华儿女都自称为炎黄子孙。五帝之一的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口,望之如云”,可见在史家的眼里尧是一位道德、智慧超凡出圣的人物。尧很贤明,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禅让帝位。

舜帝,姓姚,传说他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舜即位后,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设官分职,以佐政务,如后稷官,主管农事;司空,掌管百工;司徒,掌教化;秩宗,管理郊庙祭祀;士,管理监狱;历正,掌历法;纳言,管王命的上传下达。舜任命禹做司空,主管水利;命弃做后稷,主管农业;命契做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此外还有管十二州的州牧,以及掌礼、典、乐等职事的官员。同时还制订了五等刑罚,即所谓“天讨有罪,五刑五用”。这些都表明了部落联盟的机关已具有后来的国家机关的雏形。禹因治水有功,“三过家门而不人”,最终消除了水患,并立有战功,统率部众击败三苗的进攻,不负众望,因此在部落联盟首领会议上,大小首领公推禹继加舜位,以治万民。

而舜的儿子商因德行不肖,威望事功不足服众,无缘政治权力的角逐。禹接位后,中原各部落逐步形成以夏族为中心的领导集团。禹在这个集团中的地位已初具王权性质。他让治水时专司刑罚的皋陶制定了一些规定,各氏族部落如有不听号令者,就要以刑罚来惩办。禹还对不听教化的苗族进行征伐,打死了三苗酋长,势力范围达到江淮流域。从此“四方归之,辟土以王”。禹把全国分为九州(即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他还“南省方,济于江”,到南方巡视,在涂山(今安徽蚌埠市西)约请诸侯相会。禹为纪念这次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钢铸成九个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

禹当政时,声望日隆,权力愈大,据说在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时,把一个开会迟到的部落头领防风之君当众杀死,以儆效尤。禹在年老时,选择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先死,禹后来东巡死于会稽,授政于益。而诸侯都去朝见启,启遂登上天子之位。从禹启传承开始,中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