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99天|致良知•学习笔记|一念善则众善相引而来

 Fendsomowrqc4g 2020-07-07
【经典导读读原文·悟原理】

爱曰:“著述亦有不可缺者,如《春秋》一经,若无《左传》,恐亦难晓。”

先生曰:“《春秋》必待《传》而后明,是歇后谜语矣。圣人何苦为此艰深隐晦之词?《左传》多是鲁史旧文,若《春秋》须此而后明,孔子何必削之?”

爱曰:“伊川亦云‘传是案,经是断’。如书弑某君、伐某国,若不明其事,恐亦难断。”

先生曰:“伊川此言,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未得圣人作经之意。如书‘弑君’,即弑君便是罪。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征伐当自天子出,书‘伐国’,即伐国便是罪,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得一个伯者的学问,所以要知得许多阴谋诡计,纯是一片功利的心,与圣人作经的意思正相反,如何思量得通?”因叹曰:“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

又曰:“孔子云‘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孔子删《书》,于唐、虞、夏四五百年间不过数篇,岂更无一事?而所述止此,圣人之意可知矣。圣人只是要删去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徐爱说:“有些时候,著述是不能缺少的,比如《春秋》这本书,如果没有《左传》做解,恐怕世人也难以读懂。”

先生说:“《春秋》必须有《左传》才能明白,这样,《春秋》不就成为歇后谜语了,圣人何苦写这些艰深隐晦的词句呢?《左传》大多是《鲁史》的原文,如果《春秋》要凭借《左传》才可读懂,那么,孔子又何必把鲁史删改成《春秋》呢?”

徐爱说:“程颐先生也认为:‘《传》是案,《经》是断。’比如,《春秋》上记载弑某君、伐某国,如果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概也难以做出确切的判断。”

先生说:“程颐先生的这种观点,差不多也是承袭后世儒生的说法,没有明白圣人作经的本意。比如写‘弑君’,弑君是罪过,何必去了解弑君的经过呢?讨伐的命令该天子发布,写‘伐国’,伐国就是罪,为什么去问征伐别国的经过?圣人阐述《六经》,只是要端正人心,只是为了存天理、去私欲,对于这些事情,孔子曾经就说过。孔子常依据人们的问题,对各自的程度与性质做不同的回答,但他也不会多说,只怕人们专门在语言上纠缠而忽略了学说的本质,所以他对子贡说:‘我不想说什么了。’如果是些灭天理、纵人欲的事,又怎么能够详细地告诉世人呢?这不是要助长乱象、引导奸恶吗!所以《孟子·梁惠王上》讲道:‘孔子的门生没有记载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所以他们杀伐征讨的事就没有流传后世。’这就是孔门家法。世儒只讲究做霸道的学问,因而他们要精通许多阴谋诡计,这完全是一种功利心态,与圣人写作经书的宗旨正好相反,所以伊川这话怎么说得通呢?”

先生因此感叹地说:“不能通达天理的人,很难和他说清楚这事的!”他接着说:“孔子曾说:‘我还能见到史书上有存疑而未纪录的地方。’孟子也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不看《尚书》,我只从《武成》篇里取两三卷来读读而已。’孔子删述《尚书》,即使是尧、舜、禹这四五百年间的历史,也仅存数篇,除此之外,难道是其中没有别的事发生,而所著述却仅仅止此,圣人的本意由此可知了。圣人仅是剔除繁文,后儒却只要添上。”

徐爱问阳明先生春秋与左传这两本书是不是互补?

阳明先生说书上写的弑君这两个字本身便是罪过,何必还要苦苦追问弑君的详细过程,同样在周朝天子的统治下,帝国不应该擅自征伐另一国,因此伐国便是罪,何必还要追问伐国的详细过程呢?阳明先生又说,圣人删六经目的是为了保证人心,是为了让人们心中常存天理,去除人欲。

孔子常依据人们的问题,对各自的程度与性质做不同的回答,但他也不会多说,只怕人们专门在语言上纠缠而忽略了学说的本质。

现在的儒者跟孔孟的时候不一样了,他们只讲了一个霸者的学问,所以才要了解阴谋诡计,他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功利主义的心,孔子作经的那个宗旨刚刚相反,孔子做经的目的是为了正人心,而这些后世儒者讲的就是功利主义,所以后世的读者无法理解孔子的一片苦心,于是阳明先生说孔子作经这番苦心,如果不是能够与上天同德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读不懂孔子,也无法跟他讲清楚其中的道理。

阳明先生提到的孔门家法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平时我们自己说话、作文是否能够遵循惩恶扬善、导正人心这个原则呢?阳明先生说过历史记载的目的是让人们明辨善恶,吸取前人的教训,对于那些教人做坏的恶行只记录其教训,不去描写具体细节,避免把别人教坏了,避免给他人带来负面影响,可是对于善行就要详细加以描述,让更多人学习和模仿。

所以,今天学习了孔门家法,我们务必警醒自己,要提醒他人,在拥有话语权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戒慎,谨防霍乱人心。孔门家法反应的是圣贤的一番苦心,无论是老子、孔子还是孟子和阳明先生的圣贤思想,大道至简,都是让我们思无邪,让我们找回原本清净无染的那颗心 。 

【成长故事|砥砺前行】

来自江西的学习者分享

他妻子是湖南人,是岳母收养的孩子,加上生活方式不同,结婚10多年他从心里对岳母那边热情不起来,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吃个饭就像走个过场。

“母亲节的那一天,对待父母能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那么多的爱,这就是君子层面之心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他,使得他开始反省自己和两位母亲的关系,母亲在老家养病期间自己只去看过两次,因为不愿意放弃自己在广州的工作,然而错过回报母亲的机会;也因为妻子是岳母收养的,认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没有真正的把岳母当成家里的长辈去尊重。

他发现,原来一切的根源都源于自己,是自己的错知错见的念头蒙蔽住自己的良知。已经错过回报母亲的机会,他不想再继续错过回报岳母的机会。他主动给岳母打了一通电话,聊家常,嘘寒问暖;过年回家,进门先客客气气的叫声“妈”,逐渐感受到和岳母这边家人心与心的沟通,理解了什么是家庭的温暖。

他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家庭都越来越好,都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自己将近10年没有进厨房做过菜,现在也开始学会做饭做菜,以前不知道怎么关心孩子,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现在把自己的学习分享给小孩。

最后他还分享说,“以前总感觉大男子汉心上要刚强,对人对事有些急,现在对人对事先反求诸找自己的问题,心里变得柔软了,内心像太阳一样透着点光,但志向刚强。”“我是圣贤文化的受益者,我要通过宣传圣贤文化,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受益。” 

【明心净心|存天理·去人欲】

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自己固有的行为模式,而且是不容易改变的。

一念善,众善相引而来。一念恶,众恶同样相引而来。

反躬自省是快速打开自己内心,让自己生命反转的一个着力点。

心体现在起心动念上,我们可以试着关照一下自己的念头,一天当中我们会产生无数个起心动念,并且这些念头有好与坏,千差万别,可以确认的是好的念头是幸福的源泉,不好的念头或者是恶的念头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明白了烦恼和痛苦的根源,我们一定会想在心中,多多播下良善的种子,进而产生良善的念头,便可收获幸福的果实。“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所以我们可以超越事上的矛盾,选择相信自己,去直接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通过明心净心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

一改此前对家人不关心甚至冷漠的态度,真正感同身受家人的苦与乐,由此我们对家人就有了更深刻的链接,因而能够听懂家人内心的呼唤,这就是在心上用功所呈现的功夫。 

【今日思考|亲情关系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是什么让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缔结如此紧密的关系?爱人的妈妈如何也能成为自己的妈妈? 


深深地祝福大家! 

2020.06.26

阅读是一种习惯,分享是一种美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