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一定是对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一定是对立的吗?一起来看看中国的大师是如何分析和理解的。

1,何为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但也有学者一针见血的指出:“科学主义”是一顶用谎言编织的帽子。

科学主义思潮是影响当下发展的主导性思潮之一,20世纪也正由于重大科技的发明与发现,而被称为人类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也由于科技应用于战争而被称为最血腥的世纪。科学主义即以科学为中心,把科学当作裁判一切问题的标准和尺度。

科技治国理论就是在科学主义的提倡下出现的,它的出现可追溯到17世纪的弗兰西斯·培根,他是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第一人。大约在1623年,他写了一部未完成的乌托邦式的作品——《新大西岛》,并在书中设想了一个被称为“本色列”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科学支配一切”,这不仅是他所理想的社会蓝图,也是他毕生所提倡的科学的“伟大复兴”的集中体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第一个研究性报告《增长的极限》,对此中国的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其带有极大的悲观主义色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能依靠继续发展解决,不能依靠停滞或倒退;另一种则认为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或者说“总比盲目乐观的傻笑傻等好”。

罗马俱乐部依据人口、资源、粮食、经济增长和环境五个参数分析社会发展。一是人口,他们同意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却按算数级数增长;二是资源,认为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占世界人口4%-5%的美国,消耗了世界25%的资源,按如此程度浪费和消耗资源,人类将面临灾难;三是粮食,世界有1/4的人口未解决温饱问题,开垦耕地,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否则将导致粮食危机;四是经济增长,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不同,最终将导致二者贫富差距加剧,引发社会动荡与不安;五是环境,环境污染愈来愈严重地影响人类生存。

由此,罗马俱乐部直接断言经济增长不会无限发展下去,并认为全球性灾难在不远的将来即将来临。所以,罗马俱乐部主张“经济零增长”,虽然这一方案是不可行的,但它的积极性就在于: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引起了世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这个警钟就是,人类应建立合理或者是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人类中心论,改变过去自私的、狭隘、掠夺式的人类中心。

2,何为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理论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主义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或性格学。人本主义者认为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本能,但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目的和行动方向。

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1908—1970)和罗杰斯(1902—1987)。

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3,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首先是哲学自我理解的对立,即理解和解释哲学自身的对立。

在科学主义看来,哲学和科学都起源于人类对知识的渴求,都承担着为人类提供普遍性知识的使命,由此便构成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的演化过程:古代的哲学以“知识总汇”的形式而囊括了全部科学,科学则以萌芽的形式而蕴含于哲学之中;近代的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独立出来,而哲学则企图以“科学的科学”的姿态而君临于科学之上;现代科学不仅完全获得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且承担起不断地提供新的“世界观”或“普遍规律”的职能,因此现代的哲学必须而且只能作为“科学的副产品”即对科学命题进行逻辑分析的方式而存在。

科学主义认为,哲学与科学的这种相互关系的历史转换,既符合哲学史和科学史,也符合哲学与科学的自身发展的逻辑。这是因为,“人类总是倾向于甚至在他们还无法找到正确答案时就作出答案”,因此,“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致正确概括、判断而失败时,想象就代替了它,提出了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这样,“普遍性的寻求就被假解释所满足了”。这表明,哲学思辨是一种过渡阶段的产物,发生在哲学问题被提出但还不具备逻辑手段来解答它们的时候;

然而,一种对哲学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不仅现在有,而且一直就有,从这个基础上已出现了一种科学哲学,这种在我们时代的科学里已找到了工具去解决那些早先只是猜测对象的问题,因此,哲学已从思辨地步发展到科学思维地步了。

与科学主义相反,人本主义认为,哲学与科学起源于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渴求,科学寻求的是关于事物的规律,哲学寻求的则是人的自我理解。从哲学史看,古希腊哲学的根本指向就是“认识你自己”。古代哲学对“万物的统一性”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以“外投”的形式而寻找“内在”的根据,而中国的哲学也要求我们对人和人性本身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即通过寻求“万物的统一性”而确立人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哲学对“意识的统一性”的寻求,则更为明确地从关于世界的思考而转向关于人的思考,尤其的康德的哲学,使得认识论发生了根本的转向。“认识论转向”的实质是“主体性转向”;现代哲学以发达的现代科学为前提,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都交给科学去进行研究,哲学则专门反思人的存在。

4,为何会是对立,而不是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以对哲学的自我理解的对立为前提,具体地展现为对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性质和社会功能的不同理解。

在科学主义看来,现代科学为人类提供关于对象世界的各种规律性的认识,现代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科学本身;由于现代哲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所以现代哲学具有双重性质,即:一方面,由于它以科学为基础,因而它也具有科学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对科学的逻辑的、语言的分析,因而它又具有超科学的哲学性质;这种科学化的哲学,不是为人们提供“普遍规律”,而是为人们消解掉传统哲学“制造”的种种“虚假问题”,并为人们“澄清”语言表达的意义,使人们能够“科学地”思考问题和“科学地”、“正确地”生活。

与科学主义相反,人本主义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既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提供了重要前提,又为哲学对人的反思提出了迫切要求。在现代人本主义看来,由于现代科学承担了对人以外的全部存在的研究,因而现代哲学能够集中地反思人这种特殊的存在,并从对人的反思出发去重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全球问题”“心理疾病”和“人的物化问题”,因而现代哲学的根本任务是反思包括科学活动在内的人的全部活动方式,回答现代人类的存在意义问题。

从这种基本理解出发,现代人本主义认为,人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关于人的哲学反思与科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性质,它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为人的自我认识提供理论前提。

5,现代哲学大都从批判或攻击黑格尔开始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还表现为对传统哲学的不同的理解与批判。当代美国哲学家莫尔顿·怀特说,“几乎二十世纪的每一种重要的哲学运动都是以攻击那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十九世纪的德国教授(黑格尔)的观点开始的,这实际上就是对他加以特别显著的颂扬。” 这是因为在黑格尔的博大体系中,以往哲学的全部雏形和根据都被终结了。

因此,对黑格尔的哲学批判,就是对全部传统哲学的批判;批判黑格尔哲学的不同出发点和不同思路,则凸现了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

以黑格尔哲学为最高代表的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可以作出这样的总体性概括,即:哲学家主要是以个人头脑中的思辨活动去追求思维把握和解释世界的。把这句话分解开来,包含两层基本涵义:一是传统哲学的追求目标——把握和解释世界;二是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式——哲学家个人头脑中的思辨活动。

从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上说,现代哲学产生于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扬弃。而如何批判传统哲学,则同时规定着新哲学所选取的不同的哲学方向与道路。“拒斥形而上学”这是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的实证主义所开始的科学主义思潮的旗帜和出发点,它标志着科学主义思潮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态度,也蕴含着科学主义思潮的基本取向。

“拒斥形而上学”,这意味着,科学主义思潮所理解的传统哲学的根本弊端,在于它的脱离科学的“思辨性”和“超验性”。在科学主义看来,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理念”的自我运动来描述思维和存在所服从的同一规律,这是一种“狂妄的理性”或“理性的狂妄”,即试图超越科学理性而无限地驰骋于人类的精神世界。

因此,科学主义从谦虚的理性出发,试图以科学理性来限定人类理性,用科学即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改造哲学,或通过语言的分析去“治疗”哲学,使哲学成为科学的“副产品”。与“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思潮不同,人本主义思潮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及其自我认识和自我运动,是一种彻底理性化、逻辑化的“冷酷的理性”或“理性的冷酷”,它把人变成了抽象的、冰冷的逻辑。因此,人本主义从“丰富的人性”或“人的丰富性”出发,把它对传统哲学的批判诉诸于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人学”。现代的人本主义哲学,在批判以黑格尔哲学为标志的传统哲学的过程中,具体地探讨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参考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语言与文化(参考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等诸多矛盾关系,在现代意义上展开了对人的哲学反思。

6,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融合的可能性

在概括地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的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现代哲学中这两大思潮的某些共同点及其相互融合的趋向。

现代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在现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逻辑实证主义不仅遭到各种人本主义派别的讨伐,而且也受到了其后的各种科学哲学流派的批判。

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库恩的历史主义、拉卡托斯的精致证伪主义、费耶阿本德的认识论的无政府主义等等,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均“缓和”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从而也微妙曲折地调整了对哲学本身的看法。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不仅“容忍”思辨性的猜测,而且认为科学本身就是通过自由创造的、思辨的、尝试性的猜测与观察和实验的反驳而获得进步的。库恩则以科学家集团所共同遵循的“范式”作为其科学发展历史模型的核心范畴,强调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在理论选择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至于费耶阿本德,甚至反对科学是按照某种或某些特殊的方式进行的一种理性活动的观点,以至认为现代科学正在扮演与早期欧洲基督教相类似的角色。这种“内部造反”,不能不说是对极端的“科学主义”的一种惩罚。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面对现代科学及其技术应用的迅猛发展,在当代哲学中正在兴起“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的思潮。这种思潮认为,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方式,科学理论作为人类这种活动方式的结果,它同人类自身一样,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某种超越人类之外、或凌驾于人类之上的独立自主的实体。科学的认识方式和方法论,并不具有永恒的中立性或真理性,而总是蕴含着人类的历史性的概念框架、解释原则和价值观念。对于人类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样式来说,科学并不具有普遍的公正性。因此,需要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去理解科学,并在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中,消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峙。

在《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一书的结尾,莫尔顿·怀特曾感慨万千地说:“只要我们把哲学看成是各部分截然隔开的学科,在那里有感动我们的人类心灵,有为我们做实证工作的科学证明,那么我们就必然看到使哲学界分裂的不只是不协调,而是更加令人沮丧的东西,那就是哲学家们完全缺乏能力和方法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对于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他提出最重要的是把二十世纪哲学的两个对立要素重新统一起来,即用那些主要是大陆传统中的高瞻远瞩、明察洞见和比较人道的与有文化修养的事宜来补足最近英、美传统中分析派的、实用主义的和语言学派所关心的事情。他还充满信心地说:“当我们一旦弄清楚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没有一门学科可以称得起在认识分类表或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占有一个唯我独尊的位置时,当我们弄清楚了人类各种经验和精神的形式也和认识同样重要时,只有到那个时候才算打通最广义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的道路。”

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同样是最坏的时代,这是聪慧的时代,同样是愚昧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猜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时节,这是黑暗的时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失望的冬天;在人们面前有各种各样的事物,人们面前什么也没有;目前,人们正在直登天国,同时,人们也正直下地狱。这是作家狄更斯说的话,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未来世界。

科学技术无论何时都是一把双刃剑,重视科学是对的,但不可走向极端,更不可忽视了人本主义的重要和辅助作用,否则科学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