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很多人感觉焦虑?看完这2个原因,或许你会豁然开朗

 琢磨君专栏 2020-07-07

文章作者:琢磨君

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有这么一个剧情:

唐母问:“老娘没用!给你娶了八个老婆来服侍你,你还是不满足,整天愁眉苦脸的,我看我还是死了算了吧!”
唐伯虎解释道:“老娘,我从来没有怨过你半句呀。”

唐母继续说:“伯虎啊,你现在是年少有为,事业有成,家财万贯,妻妾成群啊,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不是吗?”
唐伯虎一脸无奈:“我没说过我不快乐!”
唐母怼道:“为什么你整天拉长个脸?”
于是唐伯虎做鬼脸,强颜欢笑。

其实,当今社会,许多成年人也像唐伯虎这样,感到莫名其妙的焦虑。明明是物质条件明明变好了,有车有房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大家反而还感觉不幸福呢?

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你幸福吗”一度成为了网络热词,也引发了国人对幸福的思考。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觉焦虑呢?我们不妨来听听智者的点拨,或许可以豁然开朗。而且现在大部分人之所以焦虑,主要是因为以下这2个原因。

011、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人的焦虑,就来自于想的太多,书读得太少。不读书都指望快餐,拿个手机就打算找到大力丸,怎么可能?

拿刷朋友圈来说,它里头都是同质化的内容,根本提升不了你。但是我们去读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在交谈,就像晚清名臣左宗棠所说“破书万卷,神交故人”。

好书是人类在沙子当中淘出来的精华,书中的思想和格局高于你,可以帮你打破现有认知,这样才会提升你。

一个人的“三观”,主要受亲戚朋友、网络、书本这3方面的影响,而且“三观”正好对应着人生格局和发展高度。

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层出不穷,吸引人的眼球的内容也很多,可以很好地打发时间,但是简单满足过后,人就会感觉空虚和疲惫。我们从网上看到的大多是假象,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价值观随波逐流,甚至是混乱了,也会在无形中加重焦虑。

作家蒋方舟说:“多读点书,要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所以,从网络上和从亲戚朋友那里获得“三观”,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只会让你更加同质化,更加焦虑。

而读书学习能够增长见识,提高认知,通过独立思考和感悟来形成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正如培根在《论读书》中说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曾国藩则说:“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把事情想明白的关键是心要清净,但是心清净的关键又是读书。静下心来,多读书,便可以平衡自己内心的那份烦躁。因此不管多忙,曾国藩都会每天抽出时间来读书,以缓解焦虑。

当今社会,外界诱惑的碎片化信息太多,刷短视频就可以耗费几个小时,结束后只剩空虚。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焦虑是因为接触到网上无谓的垃圾信息太多了。

道理大家都懂,知道读书的重要性,知道要控制玩手机的时间,但就是行动上达不到。于是,人们就在想得太多与书读得太少之间,在简单快乐与空虚焦虑之间挣扎徘徊。

其实,焦虑来自于无知和空想,来自于对未来的恐慌,而克服焦虑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要么在路上,要么多读书。

可能有人说,焦虑是因为缺钱,何以解忧,唯有暴富。焦虑的确和钱有关,正如作家张爱玲所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

但是,在没有得到财富之前,缓解焦虑的最好方法还是多读书。因为读书多了,我们扩大了格局与视野,修炼了内功,可以学会努力平和内心,甚至是从书中找到很多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企业家李嘉诚说:“12岁就开始做学徒,还不到15岁便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在没有受到正规的教育,当时自己非常清楚只有我努力工作和求取知识,才是我唯一的出路。我有一点钱就去买书,记在脑子里面,才去再换另外一部。到我今天来讲,每个晚上到我睡觉之前,我还是一定的看书。知识不决定有财富的增加,但你的机会更加多了,创造机会才是最好的途径!”

一个人不读书,缺乏深度思考力,不能在现实困境中“拨开云雾见天日”,自然会感觉焦虑。光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思而不学则殆”,而多读书,多补充思想活水,就是缓解焦虑的最好办法。

正如网红医生张文宏所说:“社会发展实在太快了,所以人人都很焦虑,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看书是非常好的调剂方法之一”。

现如今,大家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很简单,但是要想获取智慧很难。所以,琢磨君推荐大家读读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古代经典书籍。

比如说,读读《论语》,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读读《道德经》,因为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022、攀比虚荣,急于求成;

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你想买房子但是买不起,你想快速升职但是做不到,你想发大财但是不可能。反正你最后都要选择走一条路,而且都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你何必着急呢?

正如国学大师曾仕强先生所说:“如果这个时候急,那就是虐待自己,自然感觉焦虑。所以不急反而好了,你不急会怎么样,会培养你有恒的这种修养,有恒才是成功的根本!

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往往就是不能成。如果你不着急,坚持不懈努力,稳步前进,培养“有恒”的品德,则早晚都会成功,最坏的结果也是大器晚成。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儿子时所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年轻人之所以着急,是因为受周边环境影响,内心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在作怪,急于过上“标配”的生活:房子、车子,精致生活,老婆孩子热炕头等等。但现实很残酷,房贷车贷都要还,压力大,自然感觉焦虑,正是“打肿脸充胖子”啊!

就拿买房这件事来说,很多人早早就想走向人生巅峰,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看着高房价而买不起房子,年轻人就会很焦虑。

房地产大佬冯仑在某次采访中说:“中国人买房年龄偏低,平均年龄27岁就买了第一套房,在美国大概要38到41岁。假如你13岁就想当妈,给自己多大压力啊!你的能力和你的欲望要匹配!我们非要平均年龄27岁,大部分30岁以前买房,怎么买得起呢?”

《易经》里面说:“潜龙勿用”,即当我们还弱小的时候,就要耐心蛰伏,苦练本领,等待合适机会,厚积而薄发。

《菜根谭》中也说:“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我们与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与其晚失败不如早失败,因为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

大自然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我们若不能不着急,不焦虑,心态平和,做打持久战的准备,养成“有恒”的习惯,则成功、幸福都是水到渠成的!

结语: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上面白岩松、曾仕强这两位智者的点拨,估计很多人都会豁然开朗。但关键是“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去做去读书,就要努力调整急躁的心态,这样才能慢慢改变现状,一点点地接近成功。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感觉焦虑?主要是因为这2个原因——“想得太多,书读得太少”、“攀比虚荣,急于求成”。大家不妨自我对照一下,看看你自己属于哪一种?

琢磨君——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国学经典智慧。

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