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帖观止】书中龙象

 俊YBWCMT 2020-07-07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王羲之《十七帖》高清原大宣纸复制,尺寸:475*27cm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据载:唐太宗好右军书,搜集王书凡三千纸,率皆以一丈二尺为一卷,《十七帖》即其中的一卷。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云:“《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煊赫著名帖也。”

此载略与今传本异。摹刻本甚多,传世拓本最著名的有明邢侗藏本、文徵明朱释本、吴宽本、姜宸英藏本等。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

唐宋以来,《十七帖》一直作为学习草书的无上范本,被书家奉为“书中龙象”。它在草书中的地位可以相当于行书中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学习《十七帖》,首先要对王羲之所处的时代、王羲之新体书法的成因、地位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从《十七帖》书法的原创性出发发现其艺术性的本质和规律。

临摹《十七帖》既要注意版本,也要注意途径。王珣《伯远帖》、二王尺牍、孙过庭《书谱》等墨迹都是学习《十七帖》的辅助材料,在参照学习墨迹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刻本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艺术价值与审美旨趣。就具体的风格、技法而言,要尤其注重《十七帖》的篆隶、章草笔意,中侧互用、方圆互用的用笔特征等各个方面。

《十七帖》的露锋用笔,为行草书体的发展提供了形式符号、观念及技术上的准备与条件,如果没有露锋的出现,行草的连绵映带是不可思议的。《十七帖》的另一种起笔形式是常见的藏锋。但是,《十七帖》藏锋的方与圆的区别自然无痕。其圆笔一般都是逆锋过去以后,铺毫再原路返回。方笔是逆锋过来以后,增加了一个向下切的动作,然后再铺毫进入行笔阶段。

藏锋、露锋各自产生相应的形状,形状的不同作用于人的心理便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藏锋的视觉效果是含蓄、浑厚;露锋的视觉效果是挺拔、斩截,昭示着强烈的冲击力。

《十七帖》的收笔无一点疏忽,笔笔到位,处处讲究。

其特点一是气贯始终,把起笔的那股劲一直保持到最后,使线条“收”得饱满有弹性。

二是意念上空收,把千钧之力完成在空中,把气韵留在笔下,笔简意深,有无、虚实的关系恰到妙处。

三是收笔的敏锐性和灵活性。横画收笔或直指右上、右下,剪除了隶书的“燕尾”,留下了那种意味;或回锋与下一笔形成顾盼,但顾盼的方向呈半放射状,具有较大的变化角度。竖画收笔,其力有三种情况,一则只是个意向,或偏左,或偏右。二则向左侧出锋,且锋之长短、虚实随机而变。三则垂而急收,或锋回不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