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庐夜话:探源南阳卧龙岗庙会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7-07

“人海舞潮锣鼓响,社火香客拜山忙;背哥抬哥秧歌俏,高跷盘鼓舞狮狂;柳篮木器琳琅品,庙会街市尽珍奇……”

       诗中反映出旧时南阳庙会的热烈、热闹和承载的文化。

     卧龙岗庙会俗称诸葛庵庙会,是南阳城区十大庙会之一,起源于明代,自明嘉靖年间朝廷下诏在南阳武侯祠公祭诸葛亮开始由民间逐渐兴起,每年春秋祭日,在祭拜诸葛亮的过程中形成了卧龙岗庙会,并相沿成习。卧龙岗庙会是明代祭拜诸葛亮活动的外延,早期的诸葛亮祭拜和卧龙岗庙会是合为一体,是人民群众在祭拜先贤、游览古迹的过程中,进行商业交易的一种方式,并随着诸葛亮文化和卧龙岗知名度的应运而生,也是民间自发祭祀诸葛亮的盛大集会

明代民众对诸葛亮有着特殊的感情,对武侯的崇拜几近神化,卧龙岗庙会成为告慰神灵,降福人间、祈福穰灾、酬神还愿的主要方式。据南阳卧龙岗明崇祯五年(1632年)《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碑》记载:“但侯精英灵爽,历汉、唐、宋以迄今,盖千秋一日也。御灾捍患,治乱持危,乃其大者。至士人有事,辄祷、祷辄应,不翅昏之待旦。以故供香火、修佛事之家,携老扶幼,毂击肩摩……”可略观唐宋以来百姓私祭武侯之盛况。另据明崇祯十年(1637年)《卧龙岗义社碑》记载:“龙卧南阳,千秋胜概,自蜀汉以来,阅唐、宋、胡元,罔不知邓谢之间草庐在焉……迄于今,护国庇民,间之兵火乾溢,有祷辄应,南阳阴食其福者,岂浅鲜哉?”可见诸葛亮在南阳民间的影响是十分深远。正因如此,卧龙岗庙会妇孺皆知,闻名遐迩,成为一年一度的历史盛会,而受到民间的关注和向往。

清康熙年间,卧龙岗庙会规模达到极盛。清罗炳《卧龙岗赋》中就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卧龙岗庙会的情景:“则有牧竖耕父,田姑村妇。社鼓鸣郊,香花满路。负女提儿,蜂攒蚁聚。共觅遗踪,无分男女之殊;错传往事,不管汉唐之误。……闻有缙绅当道,显达崇阶,爰整车马,于此徘徊。柳拂旌旗,或为省耕而过;花沾翠盖,或缘祈福而来。”罗柄以娴熟的笔法,全景式的形式,为后世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民俗庙会风俗画。

民国时期,卧龙岗庙会社会知名度非常高。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云集而至,摊点依岗就势,布帏如林,绵延十余里;四方民众,呼朋唤友,扶老携幼,或踏青扫墓,逐景览胜;或钦英怀古,拜谒先贤;香客信士,八方来朝,祭奠祷告,期盼武侯,圣灵护佑。各香火社组织的唢呐、锣鼓及香火队,纷纷云集龙岗,加之来会(俗称“赶会”)的群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于是,卧龙岗上香火缭绕,鼓乐鞭炮齐鸣,深沉的钟声有节奏的夹杂其间,意在所谓“告慰神灵,降福人间。”会间,农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货,琳琅满目,各种营生、小吃、艺摊鳞次栉比,应有尽有,商贩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戏班通宵达旦,演出三国剧目。卧龙岗庙会会期一般三天,正会之日,可达数十万之众,龙岗之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蔚为壮观。

庙会是一个鲜活、立体、多姿多彩的民俗盛会。每一次庙会,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自古以来,庙会是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它能集中展示一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历史上的卧龙岗庙会,无形中也给地方文化艺术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一些极具南阳地方特色和魅力的高跷、旱船、大头娃娃、跑犟驴、竹马、背装舞等民间艺术形式粉墨登场,给卧龙岗庙会增添了几分热闹和无限精彩。旧时,卧龙岗庙会多为祭拜、求寿、进香、还愿而兴起,改革开放以来,卧龙岗庙会仍以缅怀先贤诸葛亮为主,并逐渐演变成为物资文化交流、旅游娱乐大会,以繁荣经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

南阳卧龙岗庙会是南阳诸葛亮文化的缩影和载体,并沾满历史的记忆,根扎民间大地,深受百姓喜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