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古国——姑蔑国,足迹从山东到江南,姑蔑之师助勾践灭吴

 9tx22v工人 2020-07-08

之前我们提到过夏代的豕韦国,一个擅长养猪利用猪皮的部族,它出自大彭国,封地在今河南滑县。豕韦国到了商代中期已经发展成族系庞大支脉众多的大国,由于功高震主,被商武丁连同兄弟国的大彭国、诸稽国一起被强行摧毁。豕韦国被灭后族人分裂成多支,与兄弟国一起迁居各地,其中有一支就是现在我们要讲到的姑蔑国。姑蔑,古籍中也作姑昧、姑妹,昧、沫、妹、末都跟蔑有关。昧(蔑)在商代后期的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如“王往于昧”、“呼田于昧”,《诗经·桑中》有“沫之北矣”的诗句,郑《笺》:“沫,卫邑。”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很有可能,姑蔑国的最初封地就在商都朝歌畿地的淇县一带,而且商代晚期与王室关系保持不错,商王经常去姑蔑地进行巡游田猎。正因如此,后随着商亡周兴,姑蔑族人被打包捆扎随同殷民六族被迁往山东加以集中监视。

西周古国——姑蔑国,足迹从山东到江南,姑蔑之师助勾践灭吴

河南淇县云梦山

那么周初姑蔑国的地理位置又在哪?《左传·隐公元年》载:“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注:“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城。”卞县,在今山东济宁市泗水县以东一带,商末周初的姑蔑族人主要聚集地当在此一带。由于姑蔑族人一直被周人视为顽固殷民,安置在鲁国一隅长期受到压制,不得天日,其对周人自然不满。时有凑巧,成王年间,三监之乱爆发,武庚作妖,东夷各异族随之兴风起兵反叛。姑蔑族人也顺应时势加入了反叛大潮,从此开始了姑蔑族人颠沛流离的命运。

西周古国——姑蔑国,足迹从山东到江南,姑蔑之师助勾践灭吴

山东泗水

三监之乱平定后,周公继续东征,铁腕镇压了东夷之乱,大肆践奄,大批异族遭到屠杀和驱逐,随后成王重新划分天下,中原格局大变。很多东夷部族将势力移向淮夷,《吕氏春秋》载:“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遂以师逐之,至于江南。”意思是商人驯象,以此作乱肆虐东土,周公率师驱遂,将这些叛族赶往江南,东夷被彻底征服。这期间,幸存的姑蔑族人也随同其它部族一起被迫南迁,而山东只留下了一个叫做姑蔑的地名,春秋时代尚在袭用。《左传·定公十二年》载,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为了加强君权制,削弱三桓势力,大动干戈堕三都,结果导致费邑宰公山弗扰的反抗。公山弗扰带兵攻入鲁国国都,形势危急,孔子急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反击,在姑蔑这个地方打败了公山弗扰。

西周古国——姑蔑国,足迹从山东到江南,姑蔑之师助勾践灭吴

浙江龙游

东夷平定后,随后周人又将军事战略转向淮夷,姑蔑族人未能在淮夷落脚,而是继续南迁。据《国语·越语》载:“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句无,即今浙江诸暨;御儿,即今浙江桐乡;鄞,今浙江宁波鄞州。韦昭注:姑蔑,今太湖是也。说明东夷之乱后,姑蔑族人逐步南迁,至少进入东周时期,姑蔑族人已在太湖之滨扎根,但到了春秋末年,姑蔑地界已成了越国的疆域。可能也正是因为吴人或越人的扩张,导致姑蔑人再次南迁,最终到达今浙江衢州龙游一带。《左传·哀公十三年》载:“越子伐吴……吴太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杜预注:“姑蔑,越地,今东阳大末县。”大末县,即今浙江龙游。以上记载发生在公元前482年,当时夫差正在北方黄池之会上与众诸侯会盟,勾践借此良机兴兵伐吴,杀吴太子,大败吴国。从记载来看,姑蔑族人是勾践伐吴大军的主力之一,可见当时姑蔑族人已成为越人的一部分,并根据姑蔑族人骁勇善战的天性被越人编为军制,成立姑蔑之师,犹如楚国之申息之师,在越人灭吴战争中书写了重要一笔。

文/堰风

西周古国——柯国,出土铜器现神秘古国,柯人擅长制拐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