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中圆拍卖有限公司 2020-06-08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有一幅北宋赵光辅款的《番王礼佛图》,图中供养人群里有一位西域酋长,貌似恭敬地双手握持一个香炉。此式香炉,唐代就有了,宋代流行于北方民间。它使用的方法,应该是很简便的:炉中先行燃起香料。闻香时,左手握持炉足,右手虚掌作杯罩状,把香炉端到鼻子跟前,低头凑上去吸着闻。 北宋高足杯式炉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北宋赵光辅款《番王礼佛图》(局部) 此式香炉,唐代就有了,宋代流行于北方民间。它使用的方法,应该是很简便的,没有宫廷里或南方仕宦上流们的那般程序繁缛和讲究。今天日本的寺僧们,常见有这样手托筒式香炉、低头品闻的模样。 在北宋宫廷和南方士大夫中,则是另一种玩法,称作“香篆”,宋人许多笔记和诗文中,也叫作“香印”,若陆游《夜坐》诗云:“耿耿残灯夜未央,负墙闲对篆盘香。” 但那些香炉,必须是置放式的,比如宋画里常见的三足式,另配备炉铲、炉箸等小器具。用时在炉内先铺好制作考究的炉灰,再选用不同材质做成镂空图案的范模,范模图案大致上如同现在的迷宫图,或是篆文吉祥字符,都是回环旋绕不间断的单行线。范模压在炉灰上,留下凹陷的沟槽,再把细密的香粉填压于其中,从一头点燃了,就可以一直缓缓地默默烧至尽头,徐徐散出淡烟和香味,煞是文雅。 这种香炉还有“隔火熏香”的方法:火炭埋入炉灰、隔上石英垫片、屑状香料在垫片上烤炙。因为是隔火炭烤,所以只闻得香味,少见烟气,属于低调恬淡的一种。而熏炉则夸张一些,香烟或浓或淡,由熏盖上的镂孔中袅袅飘出,那种景象,想着就奇幻若仙。 北宋高足杯式炉 盘点古代中国人的香事,从两千多年前的实用,到唐宋以后的风雅,原是物质和精神两用的沉淀,绝对琳琅满目的,可惜今人不识。在宋代和宋代之前,是没有像今天寺庙里常常看到的那种一根细柱似的所谓“线香”的。 北宋高足杯式炉 钱穆先生《国史大纲》谈及唐中期兵乱之后北方失序,曾是科举进士频出的郡县里,三十年过去,竟难觅几个断文识字的人。所幸器具实物尚存,图籍记载犹在,关于它们的一切种种,就容易去琢磨和打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