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议诗句与语句之间的区别

 杏坛归客 2020-07-08

      简议诗句与语句之间的区别

¨ 邹中海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诗歌得到空前繁荣。这既为诗歌的发展续上了强有力的后劲,也为诗歌的发展埋下了很多的隐性漏洞。一方面,因为它的普及和推动,使一些被埋灭的天才,瞬间有了和大师比肩的机会,真正做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功利化写作盛行。甚至有很多的诗作存在着碎片化、低级化、粗俗化以及半文盲写作的情况,使诗这朵高贵的艺术之花,受到难以名状的损伤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这既要为诗之大幸庆幸,也要为诗之不幸买单

老舍说过:“诗是表现人类最高真理的东西,是艺术的一种高级形式。”既然诗是艺术的高级形式,那么至少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美学基础才能写作,除此之外,还应该有一定的洞察力、概括力、思辨性以及仁爱之心。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当今写诗的人,大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而且功利性很强。之所以选择去写诗,只是误以为诗容易写,只有简简单单几句话,觉得随便写几句,也能拿到诗人的标签。有青年诗友告诉我,说他掌握了一条捷径,那就是搞一些词组,然后把它排列起来。有的连“的”、“得”、“地”不分,这些连文字关都没有过的,也都在写诗,再加上网络平台的门槛低,让这些不成熟的诗作满天飞。这无疑会给诗词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很普遍的现象,又怎么可能去表现出“诗的最高形式”呢?。再从我国的教育体制来看,小学到高中,虽然诗很早就做为一种正式的文体走进了课本、课堂,但也没有哪一个学期、哪一个学校对诗进行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正式的写作辅导,绝大多数都只是做为作文的一种辅助形式。只有到了大学,在相关学科的专业课之中,才有较为详细的理论指导。

现在全国的几千万诗人中,绝大多数诗友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对这些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诗友来说,除了以为诗容易写之外,坚持下来的理由,大概就是爱好使然。

虽然说诗无定论,诗和学历文凭也无关,但客观地说,受过良好专业教育的人,因其本身的文字文学修养、驾驭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底蕴和美学基础,使他们的诗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要好得多。如果一定要说他们的缺陷,那就是生活体验不够,钻得不深,当然,那是思想性的问题,是另外一个范畴,暂且不讲。但再怎么样,他们在谋篇布局、结构语言都要远胜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相关教育的人。这就会形成强烈的反差,对那些有生活积累的底层诗友来说,也很不公平,他们有生活的体验甚至痛的感悟,他们也需要释放和呐喊,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只是在很多时候还不会如何去表达。古人云:“堵不如疏”,“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为了更好地普及一些诗词知识,我从今年三月开始,搜集有关文献资料,慢慢整理成文,现已经在多个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诗论文章,主要从意境、主题、结构、谋篇布局到意象的选择,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解读。

在我多年的教学和选稿中发现,很多人写诗,是按写作文的方式来写的,只不过把它分成了行。比如我昨天收到的一首诗,开头就是这样写的:“我今天从湖南回来,带回来家乡的腊肉……”,这肯定不是诗。因为这不是诗的写法。这个句子也不是诗句,它没有任何诗性特征。确切地说,这个句子是语句!根据有关解释,所谓语句,是指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句子。而诗句,绝大多数是由意象构成的,在诗句中,词语,仅仅是意象的指称符号或意象的替身。所以,语句和诗句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诗,应该由诗句构成,没有由诗句构成的文字,那就不是诗。

语句的组合机制是语法逻辑,主、谓、宾、定、状、补,必须各守其位,否则就会发生语法错误或者语义不明,会引起误解或词不到意,它本身的意义也仅仅实指为其本来的意义,生发与拓展的空间不会太大,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是为了帮助它有更好地拓展。而诗句则不然,诗句的组合机制是一切为了表现,一切遵从意象表现意义之间的自由关联。这不仅会去掉许多的连词、副词、定语、状语的标志。而且要尽可能地切断乃至消解语法逻辑链条的束缚,使诗句不同程度地成为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直接并置。从语法逻辑到意象并置组合,这是语句到诗句的共通之路。虽然许多诗句中还保留着一定的语法关系,但只有意象的直接并置,才是诗句的诗性特质的真正体现。举个例子:“在大沙漠上的一缕孤零零的炊烟……”这就是语句,“在……上”这是状语的标志。这就决定了孤烟与大漠是一种主从关系,大漠在这里只告知了孤烟的地点。相反,“大漠孤烟直”这就是诗句。它脱落了“在……上”的状语标志,冲断了语法链条的捆绑,大漠与孤烟之间的主从关系也就消失,而变成了一种对等的并置关系。这样就是大漠和孤烟一样,都是以自己的形态显示出各自的表现意义。这两个表现意义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似性叠加,共同表现和强化了广阔、荒僻、荒凉和孤寂。在这里,诗句也不是告知孤烟在大沙漠中的地点,而是表现出诗人面对广阔又荒寂的边塞时,所产生的那种既感到宏伟又感到孤独的心境。

人们很喜欢把诗句翻译成语句,其实就会是把已经挣脱的语法链条重新又套上枷锁。“枯藤老树昏鸦”,其本来的意义是以其相似性叠加,表达出衰败、荒僻、凄苦的心情。把它翻译成语句时则成了“枯藤缠着老树,老树停着黄昏时归来的乌鸦”。这不但不利于解读,而且逻辑不清以及会犯常识性错误。

再回到开头举的那个例子:“我今天从湖南归来,带回了家乡的腊肉。”这句话如果要入诗,就必须把它诗化。我们在把这句话入诗之前,首先要搞明白,带回了家乡的美味,会表达一番什么样的心境,是高兴还是回味?或许是兼而有之。有了这样的感觉,就可以把它写成:“腊肉,芙蓉/家的脚步/随我漂流”。也许这个切入点和表达形式不太好,但它至少完成了从语句到诗句的过渡。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国维·人间词话[M] Adele Austin Rickett英译 张徐芳今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邹中海,男,教师,现系三湘诗韵创始人、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