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作打动人心:要反应集体无意识中的现实

 杏坛归客 2020-07-08

概览冠名“好诗”的作品,除了在艺术表达上的精妙外,无不要打动读者的心。打动人心的东西是诗作中的集体无意识。若一首诗得到大众读者一致的认可,那么在读者人群中共同的东西,是使一首诗成为了好诗。

这期《每期好诗》有一首入围诗作在编辑团队中引起争议,就是《土地》。这首诗主要写了众所周知的当下社会变迁的缩影。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乡村变化、人的变化,唤起大家的悲悯之心。在写法上采用“赋陈其事”的白描手法,在内容处理上,体现出三简:内容简单、手法简单、语言简单。第一节的铺陈是基础,在沉郁的基调中,可以窥见作者的态度。直陈其事,荒芜与抛弃,养育与粮食,对比反差明显。不知从何时起,凡是经历当下社会尽二三十年的发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不知从何时起,其中有无奈,也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感叹。在第二节中,作者一句“土地纷纷裸露、龟裂”,可谓痛心,大量农村土地被抛弃现象非常严重,经历过依靠土地活命的人来讲,失去土地的后果非常可怕的。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现有人用诗歌记载下来。可贵之处就是诗者看在眼里,用文字记录了这一现象。不由得让我想起游列诸国的孔子,看到西周后期社会的千疮百孔,孔子的感叹之句。文学的核心是什么?文学是人学,不管是诗者、读者还是所记载内容。那么我们评价一个作品的时候,是不是要回到人学的层面。真正反映了社会环境下的人的真实状态的文学,才是高级文学。

文学是多样的,在多样文学当中,现实主义文学难能可贵,现实主义文学在文学艺术的内涵上有了更多的综合东西,诸如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这些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结合,使文学有了更多的承载,正是这些非文学的东西使文学厚实起来。今天看来,一位诗者向非诗领域开拓多少,它的成就就会呈现多少。

纪实的写作手法系文学发展的重要一支。诗经、孔子纪实、汉末实录、魏晋风骨  到唐宋元明一直作为重要的文学形态。在当下诗歌作品看到太多虚构之作,一己小情绪颠过来复过去,为了作品虚假造诗,不关注生活与现实,违背“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认识,闭门造车现象大量存在,这样的所谓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读者那里也找不到共鸣的。从这个角度讲,《土地》这首诗作被大家选为好诗提名诗,也就很自然了。

其实在我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包括我读到这首诗一半的时候,我也感到寡然无味。直至我读完后,在我脑海里形成强烈的一幅画。我曾经经历的乡村,和看到的中国当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现状,让我再读了这首诗。尤其是大量农民带着农具涌入城市的画面,让人感到可悲。

另外,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方法。《史记》的写作方法是“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推崇春秋笔法,尚孔子的真意。“尚古求正”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途径,其中,张养浩《朝天子·吹喇叭》最为代表。《土地》的现代诗歌是有这样的诗歌理念,只做冷静的旁观者,记录时代的存在。此系一己之感,与诗友商榷。

禾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