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概念”思维,给陷入瓶颈的跨学科融合带来了“新气象”

 王大根 2020-07-08

全文共265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而是学科间的一种深度融通。学科融合的关键是要找到学科的整合点。学科融合要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本位性、情境设置的高度结构化,问题设计的良构性突破的基础上,通过整合促进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技能、跨学科思想方法的提升,并以“大概念”为整合点进行学科的融合。

王永 成都市第八中学校副校长、高级教师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注重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方法,关注对真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单纯依靠学科边界清晰的分科教学是无法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由此,学科融合便成为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叠加,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深度融通,关键在于找到学科的整合点。

学科融合亟待“三大突破”

1
 突破综合实践活动的学科本位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学科教学均不同程度地安排有综合实践活动。但当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以学科知识的探究和综合应用为出发点,强调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学科本位倾向。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已开始触及学科的边界,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囿于学科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科知识的强化,往往不愿或不能突破学科边界。为此,学科融合应立足于真实生活问题的探究,突破学科本位,还原真实生活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2
 突破情境设置的高度结构化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情境化的目的在于回归生活,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但我们看到的情境通常是高度结构化的情境,即在对情境进行处理时,围绕学科知识,对与所学知识无关的信息、与本学科无关的信息、有可能干扰知识学习的信息进行删除、修改,呈现出的是一个相对单一或理想化的情境。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情境,提高了情境利用的效率,拉大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学科融合教学的载体是真实生活情境问题,而高度结构化的情境设置成为学科与学科间人为设置的壁垒。

3
 突破问题设计的良构性

良构问题更加抽象化和去情境化,并不依存于任何特定情境,更多依赖于事先定好的规则。相反,劣构问题更多根植于日常生活或工作情境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劣构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进行信息处理和模型建构,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科融合在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上,要多一些劣构性,少一些良构性,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上述“三个突破”,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科融合的特质。为此,我们需要对当下的学科教学进行重构。

学科融合关键在于整合

学科融合的一项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建构起知识、能力、思想方法的整体结构,而实现这种整体结构的关键就在于整合。

1
 通过整合促进跨学科知识的结构化

学生每天接触大量知识信息,这些知识信息大多是以碎片化、离散状的方式存在于大脑之中。这也是不少学生在老师评讲综合题时都能听懂,但独立面对问题时却无从下手的重要原因。学科知识如此,跨学科知识的离散程度就更高了。只有通过整合,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使知识在大脑中呈现有序的层级结构,才不会形成“惰性知识”。

2
 通过整合促进跨学科技能的结构化

每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如语文的听说读写技能、数学的数据处理技能、科学的实验设计技能。技能总是和一定的实践相联系,离开实践场域,既无法表现人的能力,更无法发展人的能力。实践场域拥有复杂的要素,需要调动多学科的技能以解决问题。因此,在学科融合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各学科的技能统整为彼此贯通的体系,才能优化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构。

3
 通过整合促进跨学科思想方法的结构化

学科思想方法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能反映学科本质和学科规律的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学科要素,是学科结构中最核心、最顶层的部分,是学科文化的精髓。学科思想方法最容易突破学科边界,实现跨学科的迁移和融合。学科融合设计应充分关注各学科思想方法的统一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知识遗忘后”沉淀下来的终身受益的东西。 

基于“大概念”的学科整合

学科融合设计要对各学科内容进行整合重构,避免出现简单的学科与学科知识相加,就需要整合点。依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个整合点必然会是“大概念”。

1
 对“大概念”的概念解析

“大概念”是在具体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对科学事实及其探究更宏观的认识。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科大概念是指学科核心内容和核心任务,反映学科本质,并将学科关键思想和内容联系起来的特殊概念。大概念包括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和哲学概念,是从学科具体概念、学科事实和现象中逐步抽象出来的更加上位的概念(见下图)。

2
 将大概念作为学科整合点

大概念是学科融合的基点。教师需要渐进帮助学生构建跨学科大概念,并非把大概念灌输给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大概念在学科融合中的价值体现在:大概念是学科融合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也是学科课程整合的依据。对大概念的选择和解释是学科融合的首要工作,而课程资源的选择和课程结构的设计都应以大概念为中心。

当然,生活的真实情境不是单一学科的情境,总会涉及跨学科知识,而以真实情境为背景的学科融合,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课程内容中提炼跨学科大概念,深入理解其内涵,并以此为基点整合各学科课程,是做好学科融合设计的关键。

3
 基于大概念的学科融合设计

(1)强化顶层设计,增强目标意识。当前,学科融合教学的开展主要依靠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自觉。从学校层面看,我们要从学校特色发展角度,做好融合课程的顶层设计,开发特色融合课程;同时还要明确学科融合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意义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2)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整合设计。学科融合,是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但同时也要符合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为此,我们可采取两条路径并进的方式:

一是课程重构,抓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我们要组织力量开展研究,打破学科壁垒,充分考虑校情,构建基于跨学科大概念的以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为主要方式的融合性课程。

二是课程统整,探索学科间的教学整合。我们可构建“1+X”学科间辅助合作教学模式,也可建设语文英语学科群、政治历史地理学科群、数学物理学科群、生物化学学科群等。


来源 | 《四川教育》杂志,转自四川教育杂志(ID:scjy19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