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故事里的僧人又喝酒又吃肉又杀生,胆子不小,这个故事反映了宋代寺庙的一些真实情况,那时候不少寺庙几乎成为了一种社会服务机构,负责念经超度,但是如果僧人不讲究修行,念经超度的效果恐怕要打折扣。 【原文】 吕彦能授【案支景三《瓦上冰花》作“援”】自天台城中入山,过村落一小寺。其主僧圆真适出外,守舍童熟寐室问,呼之不醒。 吕行久颇倦,暂卧榻上。闻饮馔芬香,彻于鼻观,起诣庖下视之,炊烟微温,更无一物。惟见釜傍以线系崇宁四大钱置四角,固所不晓,乃舍之而出。 僧正从外来,迎且笑曰:“手脚已露,不复自文。幸小留共享。”于是饮酒数杯。设粥一器,糁如雪色,味绝甘,不知何品。僧曰:“恰见釜傍系钱,盖为此耳。其法用鱼鳜鱼大者四枚,破除净尽,去首尾及皮,以线系骨端垂于釜中。然后下水与米。凡盐、酒、姜、椒之属,悉有常数。度其糜烂,则聚四钱为一,并掣之,鱼骨尽脱,肉皆溃于粥矣。所以美者如是。山僧酸寒,不足为贵公子道也。” 吕醉饱而去。 【白话语音文字版】 有一回,吕授【案:夷坚支景卷三《瓦上冰花》作“援”】(字彦能)从天台城里进山,路过一村中小寺顺道拜访。寺主圆真外出了,有个看家小童子躺在屋里熟睡,怎么叫也不醒。 吕彦能已经走累了,想在寺庙里歇会儿,他找了张床榻稍微眯一会儿。这时候,他忽然闻到食物的香气,那味道很诱人。他纳闷这香味是哪儿来的呢?他走到厨房,看到灶台下的火熄灭不久,灶里还很温热,灶台上的大锅四角放着四枚崇宁大钱。这四枚大钱什么意思呢?他搞不懂,后来也没再探究,也没往锅里看,就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正赶上主僧圆真从外边儿回来了,笑眯眯地看着他说:“漏马脚了,我这秘密肯定被你知道了!事已至此,我也不隐瞒了,你先别走,留你吃饭!”吕彦能一看圆真盛情挽留。自己也不走了。两人来到一小房间落座,圆真把酒拿出来,两个人喝了几杯,然后圆真把一锅粥端出来,这粥熬得特别好,雪白莹糯的一大盆。味道非常鲜美。吕彦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就问:“这粥怎能做出这种味道呢?”圆真说:“你刚才看见灶台大锅旁的四个钱都拴着一根线,就是为了这锅粥准备的,怎么做的呢?先找四条大鳜鱼,收拾干净,掐头去尾再去皮,然后用线捆住鱼骨架,把四条鳜鱼垂放在锅里,再放上水、米、盐、酒、姜、花椒这些调料,当然这里边有固定比例,这是我的配方。然后就慢慢熬粥,等这些东西全都糜烂在锅里以后,把四个大钱并在一起一提,鱼骨架都提起来,这鱼肉就全部都烂在锅里了。所以你喝的这个粥是特别的美味,我是一个山中小僧,很寒酸,我这点儿生活小招法跟你这样的贵公子说起来,实在不值一提。” 吕彦能最后是醉饱而去。 【祥宏点评】:这个僧人喝酒吃肉又杀生,看来准备好下地狱了。像这个僧人的情况,对一般寺庙来说已是很严重的事情了,它反映了一个情况:就是在宋代,很多寺庙已经跟社会融合很深,严格意义上已经不是个修行场所了,它担负了一个社会功能,比如说老百姓家里有人去世了,可能需要有人念经超度,于是他们过去念经超度,这变成了一种职业。老百姓可能没去细想,如果一个僧人又喝酒又吃肉,他的超度是否有效果?这就实在不好说了;主人公吕彦能,本名吕授,但在夷坚支景卷三《瓦上冰花》这个故事里,写作“吕援”,这里边肯定有点历史的讹误;崇宁是北宋徽宗的一个年号,崇宁大钱是崇宁年间发行的铜钱,学名叫“崇宁通宝”,比一般的铜钱分量重,比较有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