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鸟雀立化”时见有关佛法感应类故事。《夷坚志》除了”鸟雀立化“事件,还有青蛙、老鼠等其他动物的”立化“,这些事情虽不常见,却从古就有。那就像是手上不经意出现的碰伤,虽然很快就好了,但它依然是生命的提示。 【原文】 邵武军泰宁瑞云院主僧显用之师普闻,乾道六年十一月一十八日,巡堂殿焚香,至罗汉像前,方瞻礼次,一雀飞鸣盘旋,敛翼立炉上,历一时久,凝驻不动。视之,已化矣。乡人接迹来观,了不倾侧,正与像相对。显用具白县。 县宰赵善扛书偈于纸尾曰:“日日飞鸣宣妙旨,幻华起灭复何疑?可怜多少风尘客,去去来来只自欺。”寺僧图其状刻石。 今经数年,雀羽毛不摧落,俨然如生,远近起敬者不绝。予甲志所载鼠坏经事,亦此寺也。绍兴初,宗本住泰宁之丹霞,亦有雀化之异。【显用持刻本来。】 【白话语音文字版】 邵武军(今福建邵武)泰宁县瑞云院主僧显用的师父普闻,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一月一十八日这天,巡查寺庙各殿堂,同时焚香致敬。当他走到一位罗汉像前,忽然有只鸟雀飞出来了,它一边飞一边叫,就在普闻的头顶盘旋,后来落在罗汉像前的香炉上。它翅膀一收,往那儿一站,一动不动长达一个时辰。普闻后来仔细看,这小鸟已然立化了。 远近百姓很快都知道了这件奇事,都过来瞻仰。小鸟站在香炉上,不倒不歪,正好跟罗汉像相对。寺庙主僧把此事上报,他专门写了文牍,县宰赵善扛就在文牍尾部写了一个偈子:“日日飞鸣宣妙旨,幻华起灭复何疑?可怜多少风尘客,去去来来只自欺。”(他夸鸟雀献身表法,比很多人都强)。 后来,寺庙的僧人为这只小鸟专门做了一个刻画石像。这事儿过了好几年,这只立化的小鸟羽毛也没掉过,一直站在香炉上,依然栩栩如生,周围百姓经常过来瞻仰、致敬,整天络绎不绝。 洪迈说,《夷坚甲志》我记了一个《鼠坏经报》的故事,那个事儿就发生在这个瑞云院。宋高宗绍兴初年(1131年以后),宗本住持的泰宁县丹霞(应为某处道场),也有“雀化”这种异事。这个事儿是显用拿着那小鸟的刻画石像拓本过来跟我说的。 【祥宏点评】:福建泰宁的丹霞是当地比较重要的一处自然风光,也是属于“中国丹霞”的一部分,“中国丹霞”地貌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宗本是《夷坚志》讲过的僧人,他当时住在丹霞,应指其地某处寺庙;“鸟雀立化”事件并不是孤例,时有报道,这算是佛法感应事件;瑞云院是一座寺庙的名字;这个县令的偈子写的很有佛法的味道,可见当时士大夫的基本素养;《鼠坏经报》说一个僧人看到几只初生的小老鼠都没有脚,后来发现,鼠妈妈为这几个刚出生的小老鼠做窝,把《金刚经》咬碎铺在窝里,于是就得到了鼠儿没脚的报应。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龙的传人”博客-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故事专辑,长按收听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聚少成多,善莫大焉 (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7-《夷坚志》里的神异动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