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愚蠢至极的军阀,勾结对手消灭本方王牌军,事后悔断肝肠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藩镇当中,尤以河北三镇(成德、魏博、范阳)的独立性和实力最强,割据的时间也最久。三镇之所以敢跟朝廷公然对抗,缘于他们各自拥有一支剽悍善战的地方武装,其中又以魏博牙兵最为精悍,可视为该镇的“王牌军”。

然而在唐朝末年,魏博藩帅罗绍威竟然勾结对手消灭这支“王牌军”,致使该镇实力大损。那么,罗绍威出于何种考虑,做出这等自毁长城的荒唐事呢?

罗绍威身为节度使,却无力掌控手下的牙兵

罗绍威是魏博节度使罗弘信之子,公元898年继承父亲的职位。罗绍威割据河北六州、实力雄厚,是足以同朱温、李克用等大军阀相抗衡的藩帅,然而数年后他犯得一个致命错误,却将这地位和优势化为乌有。这一切,还是要从魏博军镇的“王牌军”说起。

魏博藩镇之所以能独立于朝廷百余年时间,除了拜时局混乱所赐外,还在于手中有一支非常能打的“王牌军”-魏博牙兵。“牙兵”即节度使的侍卫亲军(古代“牙”通“衙”),负责守卫藩帅衙署,保护他们的安全。

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初期形势图

“牙兵”起初只负责守卫工作,渐渐地职能扩充,也扮演起守卫城池、攻城略地的角色,人数多的能达到万余人,是藩帅军中最精锐的部分。牙兵的战斗力极强,而藩帅为保障他们的绝对忠诚度,又在军中实行父子相承、亲朋互助的制度,牙兵及其后代、亲属中的精悍者依旧做牙兵,以此来保障战斗力和忠诚。

牙兵世代相袭的现象固然有它的长处,但时间一久难免会抱团作恶,在地方上横行霸道,根本就不把官员放在眼里。在某些藩镇,牙兵不仅没有起到保护藩帅的作用,反而经常闹兵变,小则威胁、勒索藩帅要求赏赐,大则驱逐、杀死藩帅,气焰气焰极度嚣张。很不幸,魏博藩镇的牙兵便是典型。

自田承嗣到罗绍威,牙兵世代相袭140余年,视兵变为“过家家”,稍不如意便改易藩帅。到了罗绍威时代,牙兵骄横跋扈的积习已久,藩帅尽管姑息迁就、疲于应付,天天拿钱供着他们,但依旧不能让他们满意。罗绍威心中的不满日积月累,渐渐地便生起杀心。

魏博牙兵骄横不法,让历任藩帅头疼不已

可牙兵集团人数过万、盘根错节,若不引入强大的外援,仅凭罗绍威手下那点绝对可靠之人,根本没办法完成这无比艰巨的任务。所以罗绍威思虑再三,决定跟朱温联手,里应外合消灭牙兵。恰巧此时牙军将领李公佺作乱,罗绍威便派亲信向朱温求救,而后者一向忌惮魏博牙军的精悍,如今见罗绍威主动提出诛灭他们的计划,高兴得差点没蹦起来。

可巧此时罗绍威的儿媳病死(罗绍威的儿媳是朱温的幼女),朱温便派部将马嗣勋率千名精兵穿上奴仆的衣服,然后暗藏兵器,以“助葬”的名义进入魏州。马嗣勋达到魏州后,罗绍威便命人暗中将兵器库中的弓箭折断、盔甲凿穿,随即联手马嗣勋对牙兵展开突袭。

牙兵苦于没有可用的弓箭、甲胄,只能以血肉之躯对抗武装到牙齿的对手,结果可想而知。就这样,一夜之间,魏州城内的八千牙兵悉数被杀,时在天祐三年(906年)正月十六。

罗绍威求助朱温诛灭牙兵,后者兴奋至极

会全忠女适绍威子廷规者卒,全忠遣客将马嗣勋实甲兵于橐中,选长直兵千人为担夫,帅之入魏,诈云会葬...庚午,绍威潜遣人入库断弓弦、甲襻。是夕,绍威帅其奴客数百,与嗣勋合击牙军。牙军欲战而弓甲皆不可用,遂阖营殪之,凡八千家,婴孺无遗。见《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五》。

嗣后,朱温用时半年时间,又将其他各地的牙兵两万余人悉数消灭。至此,为患百年的魏博牙兵消失。罗绍威虽然去除心腹大患,但魏博的实力自此大不如前,再无抗衡朱温的实力,最终沦落为受其随意驱使的附庸。

事后,罗绍威非常后悔,哀叹着对身边人讲:“把魏博六州四十三县的铁聚集起来,也铸不成这么大的错!”现在人们经常用的成语“铸成大错”,其典故便是源于此。

朱温的精兵偷袭魏博牙兵,将他们全部斩杀

全忠留魏半岁,罗绍威供亿,所杀牛羊豕近七十万,资粮称是,所赂遗又近百万,比去,蓄积为之一空。绍威虽去其逼,而魏兵自是衰弱。绍威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引文同上。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