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固定性思维与成长性思维

 eight_miles 2020-07-09

    俗言“咽喉病皆属于火”,《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揭示了咽喉病中属于厥阴风木(一阴)与少阳相火(一阳)交相搏击,而致咽喉闭塞不通者的主要病机,伤寒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同时咽属通道,为内外之门户,故少阳之病常出现咽喉疾患,在临床又常以肺经风火,少阴虚火为主,以咽喉属肺系,少阴循喉咙,治法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以及滋阴降火,引火归元之剂。



   但是伤寒论作为临床的实用准则,其治疗咽喉病多有独到之处,原文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可以看出仲师治疗寒客咽痛用半夏散及汤、苦酒汤,治疗少阴表热用甘草汤、猪肤汤、桔梗甘草汤。另外通脉四逆汤等方剂亦可出现咽喉症状,如火神派医家论述,咽干痛不肿不渴,乃因肾脉循喉咙,系舌本,阴寒过盛,逼迫下焦真火浮于咽喉。可见咽痛者不全为火,亦有寒邪,只因后来医家的偏重,导致咽喉病皆为火的固定思维。

    关于其形成原因,一者可因外寒直接阻遏,在局部形成寒凝,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通,另外寒主收引,血脉拘急牵引,亦会作痛。二因体质从化,即外邪侵袭人体之后,其发病与转归主要由体质决定。《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曾有论述,“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可知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三因药误而变,指本属火热之咽喉病,但因恣用寒凉药物,而冰伏其火热,且克伐生阳之气,久之则阳虚寒凝,而转变成虚寒之证。

    同理,渴多认为为热,热灼津亏咽喉不润而作渴,但冰天雪地,阳不化气,蒸化之力不足,水谷精微不得上充咽喉,亦会作渴。痰白为寒,痰黄为热,如火热炽盛,火性炎上,则痰产生即可咳出,色白,若人体虚寒,痰虽生色白但无力排出,则会储存肺中出现久郁色黄。

兹举一案(余国俊)

     男患,10岁,1990年4月15日初诊。

    半年前卒感外邪,致咽喉肿痛,伴高热、咳嗽、咯吐黄稠痰。经住院治疗1周,诸症均愈,咽喉肿痛显著减轻,仅遗留微痛而已。但尔后反复发作,薄受外感,咽痛辄加重,伴咳嗽不爽,声音渐渐嘶哑。因叠用西药抗菌消炎、输液及六神丸、板蓝根冲剂等中成药无效,改服中药。某医诊断为“上焦余热未清”,投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之方,如翘荷汤、银翘马勃散、清咽利膈汤等20余剂,不惟咽痛不减,反增纳差便稀。更医诊断为“火不归原”,用知柏地黄汤加肉桂、牛膝引火归原,服10余剂,亦乏效。又更一医,认为“上焦余热未清”之诊断及用药无误,惟病属慢性,宜用散剂。遂综合翘荷汤、银翘马勃散、清咽利膈汤为一方,微火烘脆,轧细吞服。连服月余,咽痛如故。患儿之母束手无策,特来商治。

       现症:咽痒微痛,咳嗽,咯白色粘痰,声音嘶哑,纳差,便稀。望诊:面色少华;咽部有淡白色之团状颗粒增生;右侧乳蛾上有两处黄白相兼之凹陷性脓点如黄豆大;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考虑为脾虚肺寒,痰滞咽喉之证,治宜运脾温肺,化痰利咽。主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甘草千姜汤:党参12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法夏12g,陈皮10g,砂仁5g(后下),广木香10g,干姜6g,生姜6g,大枣10g,桂枝10g,桔梗10g。

    患儿之母略知医,见方中多为温性药物,面有疑虑之色。余曰,若惧此方之温,可先贴麝香虎骨膏一试。乃取1张紧贴患儿颈部。次日咽痛稍减,才放胆服用上方。

    效果:服药3剂,咽痛止,咽痒大减,咳嗽亦稀,纳开,大便成形。望之,乳蛾上之脓点已消失。仍用上方,去砂仁、广木香、生姜、大枣,加浙贝母10g,木蝴蝶15g,僵蚕5g,露蜂房6g,又服6剂,咽痒、咳嗽均止,声音清爽。望之,咽部之团状颗粒增生已消无芥蒂。

   固定思维是使人更沉陷在已有的舒适区,对已知满足;而成长性思维则会不停探索,不断追求新的观点,不断挑战,在突破中找出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外界的认知。中医的观点都是在百家学说中破而后立,故当成为一名成长性的中医,忌理所当然的认为。

有空吗?帮忙点个“分享”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