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上唯一的“孙皇帝”,亡国后改行做农民,宠妾儿女全被掳走

 文史砖家 2020-07-09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中国史上唯一的“孙皇帝”,石重贵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之侄,由于父亲石敬儒死得早,所以自幼便被叔父收为养子,并深受溺爱。天福七年(942年)六月,石敬瑭驾崩,临终前命宰相冯道、大将景延广扶立幼子石重睿为帝,但两人却以国难方殷、宜立长君为由,改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

石敬瑭画像

石重贵做王爷的时候,亲眼见证叔父向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称臣称儿,但依旧难免被无理斥责,最终落得羞愤而死的下场,心中常常引以为戒。正因如此,石重贵刚上台便调整对契丹的策略,坚持要求在向耶律德光呈递国书时,只自称“孙皇帝”但不称臣。虽则如此,身为中原皇帝却要向外族君主自称“孙皇帝”,石重贵依旧开了“先例”。

石重贵之所以敢这样做,除了气节、胆识要超过叔父外,还跟他误信景延广有关。作为强硬派的代表,景延广坚决反对向契丹称臣,并多次在皇帝面前夸耀后晋的实力,声称中原完全有“资本”抵御契丹。某次,景延广曾经当着契丹使者的面,对耶律德光发出赤裸裸的战争叫嚣,声称:“晋朝有十万口横磨剑, 翁若要战则早来”(见《旧五代史·卷八十八》)。

石重贵

景延广不仅是开国元勋,而是还一手扶立后晋出帝登基,所以石重贵上台后对他感恩戴德,将军国重事全部交给他处理,在对契丹政策方面更是言听计从。可惜的是,景延广是个生性鲁莽、智识短浅的人物,对敌我双方实力没有清晰的认识,把国家交给这样的粗人来打理,形势之危急可想而知。

其实,后晋朝廷并不缺乏冷静缜密、智识深远的大臣,其中尤以宰相冯道为最。如果石重贵能够重用冯道治国,在不改变对契丹奉行“称孙不称臣”策略的前提下,后晋也总能找出一条跟对方和平相处的道路。然而,石重贵却听信谗言,将冯道贬往外地做节度使,从而彻底失去缓和后晋、契丹矛盾的关键人物,真好比自毁长城。

景延广

对于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来讲,他未尝不能接受后晋“称孙不称臣”的政策转变,但对于景延广发出的战争叫嚣,却是绝对不能忍受。正因如此,从开运元年(944年)正月开始,契丹三次大举进攻后晋,使得中原无岁不战,军民死伤者甚众,到处是一副人间惨景。好在,依靠中原军民的殊死搏斗,后晋还是成功挫败契丹大军的进犯,使帝国得到喘息机会。

然而,在取得暂时性的胜利后,石重贵不仅失去对劲敌应有的敬畏心,而且开始变得骄纵堕落,整日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与此同时,为了筹集军费及满足享受,石重贵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还派出恶吏分道搜刮百姓,导致民怨沸腾、天下匈匈,由此给心怀叵测的藩帅们提供了取而代之的良机。

耶律德光

开运三年(946年)十月,晋军主帅杜重威(石敬瑭的妹夫)率十万精锐北伐,结果进入敌境后却避敌不战,并在得到耶律德光假意答应立其为帝的情况下,率大军在阵前投降。杜重威叛变投敌后,后晋国门洞开,已经没有兵力防御契丹的进攻。正因如此,契丹大军在同年底攻占大梁城,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灭亡后晋。

后晋亡国后,石重贵被耶律德光降封为负义侯,随即被契丹人押解至东北,在辽阳一带定居。同年,耶律德光在北方途中暴死,侄儿耶律阮即位,是为辽世宗。两年(949年)后,耶律阮下令断绝了对石重贵等人的饮食、住宿供应,并在建州划拨给他们土地,要求这帮降人自力更生,靠双手吃饭穿衣。

石重贵及其家人被押解到北方

就此,非常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只见石重贵带着妃嫔、太监、宫女及流亡官员们在这片土地上建造房屋、分田耕种,竟过上如普通农夫农妇一般的生活(“帝乃令一行人员于寨地内筑室分耕,给食于帝。”见《旧五代史·卷八十五》)。亡国之君转行做了农夫,石重贵既是中国帝王界第一人,又是最后一人。

耕田图

石重贵在辽国生活了28年时间,期间遭遇契丹皇帝、皇族的连番洗劫,不仅宠姬赵氏、聂氏被抢走,就连公主、皇子及宫人们也被悉数霸占。此情此景,石重贵虽然悲愤不已,但也是无计可施。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石重贵病死在建州,时年61岁。总结一下石重贵亡国后的遭遇,怎能用“荒诞”、“窝囊”四个字概括得清楚?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