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悟侍者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这故事让人感慨,僧人们出家修行,目的是出离苦海,家人是自己世间的羁绊。主人公永悟和尚自己修行很好,但是身边的侍者屡犯清规戒律,以至于引起众僧愤怒,可永悟和尚总是睁只眼闭只眼,似乎不愿苛责,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文】


福州僧永悟,屡住禅刹,每一驻锡处,必携其亲姪为侍者。悟规矩峻整,他人有犯必治,唯此姪过举,一切优容,未尝少加诃责,人莫敢言。

后住台州国清寺,姪愈恣不律,诸上首群起攻之,诣方丈白曰:“若是人不出,大众当散去。”悟始惨然曰:“此事久不忍言,今度不可隐,此僧乃吾母也。”众拱问其说,曰:“吾虽出家,然多在故居一室打坐,时母氏已亡。忽一夕,见其掩面入兄之舍。方惊怛欲起,则闻孕嫂免身生男。既长,遂为买牒落发,常以自随,故虽知其犯禅禁,不忍问也。”众皆叹悔摧谢,悟曰:“事既彰露,彼不宜复留。”遂遣出院。未几,悟亦避席。

与〖“臯”〗之姪过南康,见兜率长老法端说。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嘉陵江边寺||天宁行者||赵不易妻||礼斗僧||安国寺僧||南禅钟神||妙心行者

【白话语音文字版】

福州僧人永悟经常到各地寺庙做住持,每到一地,一定会带着自己亲侄子做侍者。永悟规矩很大,寺庙僧人有什么毛病、过犯,他马上会处理、整治,但他侄子如果犯了什么过错,他好像就睁只眼闭只眼,也不打也不骂,别的僧人看在眼里都不敢说。

后来,永悟做了台州国清寺的住持。他这侄子更过分了,不合僧人规矩的地方数不胜数,引起众怒。那些做上首的僧人一起来到方丈室,跟永悟和尚说:“您如果不把这侍者轰出寺庙,那我们就集体散伙!”一看这情况,永悟很惨然地跟众僧说了实情:“这个事儿吧,我很长时间不忍心告诉大家,现在看来瞒不了了。这侍者其实就是我的母亲,他是我母亲的转世!”僧人们马上拱手详问情况。永悟说:“我出家以后,开始住寺庙的情况不多,我还是经常在我原来的家里打坐,在一个房间里坐禅。那时我母亲已经去世了。有天晚上,我在打坐中,忽然看见母亲,她用衣袖遮盖自己的脸走到我兄长房间里去了,我惊慌愣神之际,听到兄长房间里我嫂子在生小孩。嫂子一直有孕在身,那天晚上,她生了一个男孩儿,就是我这个侄子,我等侄子长大,为他买了度牒,然后落发,让他成为一名僧人,后来就经常带着他。我当然知道他时常破坏寺庙规矩,我只是不忍心责备他,就因为这是我的母亲。”僧人们一听,当然也是感慨万千,且有悔罪之意。永悟说:“这事情大家既然都知道了,我这侄子就不能留了。”永悟把侄子轰出寺院,没过多久,永悟也主动离开了。
这事儿是洪迈的侄子洪与之(另一版本说臯之侄)经过南康军(江西九江)的时候,听兜率寺长老法端说的。
【祥宏点评】:这个故事让人感慨:虽然人已出家,身边还有老妈。永悟和尚用自己的经历告诫世人修行之难。应该说,永悟和尚的修行肯定很好,他能做那么多寺庙的住持,以至于做到国清寺住持,那可不得了。国清寺现在也是非常著名的佛教道场,清净庄严,这里是天台宗的祖庭;上首,寺庙里经常使用的一个头衔,类似于是一群或一组僧人的队长,国清寺僧人多,上首也多,组织机构分的很细。全本夷坚志,点此免费听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5-《夷坚志》转世轮回事件简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