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夷坚志》讲了不少异人,也讲了不少“真人”。异人好像比“真人”的级别要低一点,他们虽然有异能力,但还没达到“真人”的级别。说到真人,就是公认的神仙了。 【原文】 成都民李氏,居郡城北。尝有丐者至,容体垢汙可憎,与之钱,不肯去,叱逐之,入于门侧,遂隐不见。李氏虽怪吒,然不测为何人。后三日,别一道士至,顾其家人言曰:“汝家光采顿异,殆有神仙过此者。”曰:“无之。”道士指左扉拱手曰:“此灵泉朱真人象也。”始谛视之,面目冠裳,历历可辨,道士曰:“真人来而君不识,岂非命乎?吾能以绘事加其上,当为君出力,使郡人瞻仰。”即探囊中取丹粉之属,随手点缀,俄顷间而成。美髯长眉,容采光润,宛然神仙中人。李氏惊喜,呼妻子稽首百拜。道士曰:“犹有一处未了,吾只在对街天庆观,今姑归,晚当复来。”不揖而出。过期,杳不至。就问之,盖未尝有此人也。李氏愈恨其不遇,揭扉施观中。张忠定参政(焘)为府帅,为建小殿以奉焉。 成都有家姓李的百姓住在郡城北边。有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他家门口,乞丐蓬头垢面,满身油污,面目可憎。李生赶紧给钱,但乞丐没走,李家人生气,要轰他走。乞丐忽然跑到李家门侧,消失不见了。李家人都很惊奇,想不明白这是什么人。三天后,有个道士来了,看着他家说:“你们家有点不一样啊,怎么四处光彩灿烂的?好像有神仙从这儿经过一样!”李家人说:“没有啊。”道士指着左门儿一拱手说:“这是灵泉县的朱真人像!你们看出来了吗?”经过道士指点,李家人细看,真看出有个形象:眉眼、帽子、服装都很清楚。道士说:“真人到你家,你们都不认识,这就是你们的命啊!我能绘画,我可以在这形象上润色一下,周围百姓也可以过来瞻仰一番!”道士从随身布袋子里掏出些丹粉、颜料,就在门板上点画。顷刻之间,描画完成!只见这画像的美髯、长眉容彩光润,一看就是神仙般的人物!李家上下惊喜非常,李生赶紧带着妻子、孩子下拜叩头100多下,道士说:“这幅画还有个地方没画完,我就住在对街的天庆观。我先回去,晚上我再过来,把画像的不足之处修补好!”说完这话,他没作揖就走了。等到晚上,道士没来,李家人过去问,天庆观说没有这人。李家更遗憾了:看来今天来的道士就是朱真人本人。后来,李家人把门板拆卸下来,献给了天庆观。 张忠定公张焘参政时任成都府帅,听说这事儿以后,专门在天庆观建了个小殿,把这块门板供在小殿,请人们瞻仰、供奉、上香。【祥宏点评】:张忠定公张焘多次在《夷坚志》中出现,“忠定”是朝廷给他的谥号。参政,就是参知政事,等同于现在的副总理。他担任的成都府帅,相当于四川的安抚使,是省长级别;这位朱真人在《蜀州红梅仙》故事中曾经提到,说他住在灵泉县(现成都东南的龙泉镇)的分栋山。这位神仙挺有意思,他是自导自演,通过一系列的神迹跟本地百姓结个缘。真人在道家概念里,指的就是神仙。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9-《夷坚志》中的道人道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