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又说了一位“吕洞宾”式的神仙,也许他就是吕祖本人。《夷坚志》讲了很多这样的神仙,级别比“异人”要高,他们能够给人们展示更丰富的空间世界,这样的故事在《夷坚志》和其他笔记小说中不鲜见。 
【原文】 永康青城山,每岁二月十五日为道会,四远毕至。巨室张氏、唐氏轮主之,会者既集,则闭观门,须斋罢乃启。一日,方斋,有道人扣门欲入,阍者止之,呼骂不已。阍往告张氏子,张虑其挠众,坚不许。其人不乐,乃往山下卖茶家少驻,索笔题壁间,脱所顶笠挂其上,祝主人曰:“为我视此,徐当复来。”去未久,笠如转轮,旋绕于壁上。见者惊异,走报观中人,共揭笠观之,得诗一首,其语曰:

【白话语音文字版】 永康军(现四川都江堰一带)的青城山在每年二月十五日都会举办道会,每当此时,天下道者、道士云集。青城山本地张唐两个大户人家轮流组织主持盛会的吃喝、招待,道观里的信众们在中午吃饭的时候都会把观门关上,吃完饭才把观门再打开。有一天,大家正在道观里吃饭,门外有个道人来了,他敲门想进来,把门的不让。道人很生气,不断叫骂。把门的赶紧去报告张家主人。张家主人说:“现在大家正在吃饭,道观里人特别多,他在外面骂骂咧咧,万一给放进来,骚扰了信众就不好了。”张家主人不让开门,消息传到门口,道人很不高兴,后来他就下山了。下山以后,他来到一个卖茶人家,说要休息一会儿。他管人家要笔,在墙壁上写字,写完以后,他把自己戴的斗笠拿下来挂在墙上,把他写的东西盖住了。他跟茶家主人说:“你帮我看一下,我一会儿再过来!”道人走了,很长时间没回来。但此时,墙上的斗笠开始转动起来,出现这个神异事件,有人就上山去道观里招呼道人们。道观里的人都来了,他们把斗笠揭下来一看,墙上写着一首诗:“偶乘青帝出蓬莱,剑戟峥嵘遍九垓。绿履黄冠俱不识,为留一笠不沉埋。”(简释+点评:看来这是个神仙级别的人物。他乘坐青帝出了蓬莱。从道家概念来讲,蓬莱山就是一个仙境。青帝,有一个说法指青龙;他看宇宙大地和人世间充满纷争与刀兵;绿履,就是草鞋,指普通百姓。黄冠,指的是道士;神仙说民众们都不认识他,既然你们都不认识,我就留一个斗笠让你们认识认识。)【祥宏点评】:这个神仙可以“破空”,也就是说可以打破空间的界限。《夷坚志》很多故事都说到了这样的情况:道家盛会期间往往会来一些真神仙。这个青城道会,类似于茅山鹤会,都是当时道家重大的节日,天下道者云集,高人也多;从道人的留诗来看,他的神识境界超越普通人;今年道会的主持人家是张家。每当这样的佛道盛会,都要有大功德主,需要出钱出人,有很多组织工作要做;从《夷坚志》记录来看,在宋代,文人士子尤其喜欢在公共场合,比如茶馆、饭馆、酒楼墙壁上留诗,这是个正常的生活场景;故事还说了一个情况,真人对面不相识,大家在道会上相聚,都有求道心。吃喝一顿,错过真人,说明了人生的荒诞。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4-吕洞宾,《夷坚志》里的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