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忠靖公墓

 祥宏讲夷坚 2020-07-09

宋代段子:这个故事谈到了墓葬风水跟家族兴旺之间的关系,在宋代,人们深信这种联系,这可以明确表明宋代人的时空观和对生命的认识;这甚至不能算是一种知识或说信仰,这就是生活本身。

【原文】


朱忠靖公,蔡人也。渡江之后,卜居于湖州,薨而葬于妙喜山下。

既数年矣,术者过而叹曰:“山势甚吉,恨去水太远,秀气不集,子孙虽蕃昌,恐不能以科名自奋。”朱公诸子皆知之,固不暇徙,而后死者复以昭穆次第祔窆。

乾道中,公次子侍郎夏卿亡,子翌用治命,舍祖茔而别访地,唯以水为主。群从谏止之,不纳,竟如其志。得一穴,前临清溪。既塟二十年,侍郎幼子翇及翌之子侪遂擢丁未进士第,已而侪弟偃及甲继之,殊衮衮未艾也。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焦老墓田||比干墓玉||周十翁墓||韩羽建墓||真如院塔||南山寺||吴蔡棺异||西内骨灰狱

【白话语音文字版】

朱忠靖公(宋丞相朱胜非)是蔡州(今河南上蔡)人。金兵入侵,宋廷南渡之后,他就住在了湖州(浙江),去世以后被葬在妙喜山(现名“柱山”)脚下。

他去世几年后,有个风水师路过朱家墓地,一看山势就感叹:“这家墓地山势很吉利、吉祥,唯一遗憾是离水太远,秀气不够,虽说子孙很繁盛,恐怕这些人在功名路上都没太大出息。”风水师的话朱家子孙都知道了,但因为家族墓地,规模不小,一直未及迁葬,后来朱家不断有人去世,他们就在原墓地以“昭穆次第”的方式安葬了逝者。

宋孝宗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朱胜非的次子朱夏卿侍郎去世了,他儿子朱翌遵从父亲的遗命准备迁葬家族墓地,遗命的主要要求就是新迁墓地要靠水近,很多人都来劝阻迁坟,朱翌力排众议,大家只能跟从,后来,朱家的坟墓被迁到一条清溪旁边。

二十年以后,朱夏卿的幼子朱翇和朱翌的儿子朱侪两人同在丁未年(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进士及第,紧接着朱侪的弟弟朱偃和朱甲也登第了。可以说朱家科名不断,气象正盛。

【祥宏点评】:朱家迁坟以后,连出四个进士,看来是迁坟的一个结果,关键是宋代人都相信这样的因果,丞相家也是这么认为的;朱忠靖公朱胜非,是北宋崇宁年间进士,在南宋初期做过丞相,“忠靖”是他去世后朝廷给的谥号。《夷坚志》讲了不少他的故事;湖州的柱山还埋葬过茶圣陆羽;朱胜非作为丞相,也因读书而显贵,所以他的子孙肯定从小就被督促认真读书,如果因为墓地因素阻碍科名之路,朱家迁坟也是自然之义。看来当时朱家做主的人是朱翌;昭穆制度,是中国传统墓葬安排的一个形式。一般说法叫左昭右穆,家中父兄子弟怎么安排墓葬顺序都有一套严格规定。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6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0-《夷坚志》里的“墓葬与风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